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血蘆花》吳光輝散文賞析

《血蘆花》吳光輝散文賞析

1939年的春節剛過,壹片生離死別的悲傷便在蘇北馬家蕩蔓延開來。在灰蒙蒙的晨霧籠罩下,枯白的蘆葦就是憂憤,潔白的雪花就是慘痛,蒼白的蕩水就是哀傷,而無數只灰色的野鶩在迷霧中穿越著,發出壹陣陣淒冽的嘶鳴,想必就是報喪了。

這時,蘆蕩深處有壹條小船正在整裝待發。灘上岸邊,壹位如花似玉的美眷在抽泣嗚咽著,兩眼哭得像桃子似的,壹步壹回頭地走上了水邊的小船。就在這個當口,那位身材魁梧、壹身戎裝的將軍,突然跪倒在灘邊的茅草地上。那美眷也隨之跪在了船板之上,又嗚嗚啕啕地痛哭起來了。

此刻,方圓百裏的馬家蕩那壹望無際的白色蘆花,正在水天之間飄搖著死亡的預感。

將軍抹去眼簾上的淚花斷斷續續地說道:“我馬玉仁,在這塊,給妳賠罪了……當年,我強娶妳,做了我的三姨太……今個是我與妳的生死訣別,從今個起,我怕再也不能見到妳,連個賠罪的機會都沒得了……今個,我馬玉仁,給妳下跪賠罪,求妳在我死後千萬不要記恨我……”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船上的哭聲打斷了,三姨太再壹次哭得死去活來。

早晨蕩區的空氣潮濕得很,隨便抓壹把都能夠攥出幾許水來。

“到了上海的法租界,妳要跟著教書先生學文化,將來也好謀生過日子……我死之後,妳要隱姓埋名,千萬不要說是我馬玉仁的婆娘,找個好人家改嫁吧……給妳的金銀,就算是我給妳的嫁妝……”

馬玉仁曾經用自己強占和賤買來的千頃土地從事田莊經營,後來還興辦過紡織廠和浴室等經濟實體,獲得過大量的資金。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毀家紓難,自費抗日”,賣光了所有田產,購買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建立起近兩千人的抗日遊擊武裝。此前,他通過鹽幫的水上交通線,已經分別遣散了其他幾位姨太太。今天,他又將三姨太送走,從而斷了他抗戰的後顧之憂。

這時,馬玉仁抖擻起精神,整了整戎裝,對三姨太說了最後壹番話:“我必定戰死沙場,今個,妳就按照蘇北給死人要磕四個頭的鄉風,也給我磕四個頭吧,算是提前給我舉辦葬禮……”三姨太聽他這麽壹說,又壹次哇地壹聲號哭起來。從懷裏掏出她昨夜親手做的壹個蘆黃符,雙手呈給馬玉仁,說是給他護身,最後真的給馬玉仁連磕四個響頭。她磕完了頭,全身發軟,壹下子癱倒在生死訣別的悲傷之中。

馬玉仁佇立灘頭,手裏緊緊握著蘆黃符,望著三姨太嗚嗚啕啕地哭泣著,又望著小船起錨離岸,在早晨蕩區那濃密慘白的水霧中慢慢地遠去,不久便消失在濃霧和蘆葦之間。

馬玉仁鐵青著大扁臉,許久地凝視著小船消逝的方向,半天才長長地嘆了壹口氣。突然,他聽到遠方飄來三姨太唱的壹曲淮調:“丈夫呀,妳死得好慘呀……還留著壹條青布衣襟,殘骸都裹著模糊血影,最可嘆是壹箭穿心……”他知道這是古裝戲《春閨夢》中張氏夢到丈夫戰死的壹段唱詞。淒淒慘慘戚戚的淮調,被三姨太唱成了壹半是哭壹半是號。這流行於蘇北壹帶的淮劇唱腔原本就是大悲調,在這種情形之下,就更加令人心碎了,就連野鶩也都跟著三姨太壹齊低吟起來,在枯白色的蘆葦蕩上盤旋不散。

她唱到最後高聲喊道: “上戰場壹定要戴上蘆黃符呀!”

蘆黃符是蘇北馬家蕩壹帶流行的護身符,用馬家蕩裏蘆葦稈編織成壹只六角形碗口大小的物件,上面請當地的道士畫上壹道驅鬼的黃符,這就能護身保命了。馬玉仁隊伍裏的土匪每個人都有壹道這樣的蘆黃符。

壹場細雨,濕了壹夜。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中元節,在蘇北壹帶做鬼節,或者做七月半,是為非正常死亡的親人招魂的日子。這壹夜,沒有月色的天空壹直下著綿綿的雨霧,整個湖蕩陰森森的,壹片迷蒙。

壹曲追思親人的嗩吶,引出四條招魂的船。第壹條船上正在放著焰口,是在為陰間渴望飲食的親人施食,壹老道口吐火焰,眾小道壹旁助陣;第二條船上十幾個和尚尼姑在念佛頌經,說是為野鬼超度亡靈;第三條船上正在焚燒紙錢、箔錠,施放飯團、饅頭,他們在齋濟孤魂;最後壹條船上有兩個人正在放河燈,將壹只只紙紮的河燈點燃後放入水中,也將思念流放到水的盡頭。

就在這抑揚頓挫的嗩吶聲裏,壹陣傷心欲絕、撕心裂肺的哭喊,從船上向四周擴散開去。只見得馬玉仁端坐在第三條船上,壹邊哭喊著壹邊燒著紙錢:“我的親兒呀……妳死得好慘呀……全都是我害死妳的呀……我對不起妳呀……我對不起祖宗呀……”隨著風雨不斷搖擺的蘆花也伴著他哭喊的節奏壹起為他的兒子招魂。

這壹天,夏末蘆葦的稈頭已經吐芽,墨綠的蘆稈正當青春年少,稈上的蘆葉豐腴翠綠,頭上的蘆芽正綻放著清香。然而,蘆葦的這些青春,全都即將隨著天氣變冷而走向枯死,就像馬玉仁的獨生子那樣,青春突逝。

馬玉仁的獨生子馬益德是在1931年的農歷七月十五這壹天死的,到1939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已經整整八年了。自從兒子死後,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這壹天,馬玉仁都要為兒子招魂,也為他自己懺悔。

馬玉仁,原名馬曰仁,字伯良,1875年冬出生於阜寧縣馬家墩(今建湖縣高作鎮)的壹個佃農家庭,早年讀了幾年私塾,十幾歲就跟隨父親挑賣私鹽,並且練成壹身武藝。30歲時參加縣裏武考,名列全縣第八。後來,他憑借著自己的壹身武藝,逐步發展成為鹽幫的老大,成為擁有大小船只幾十條、幫手幾百名、槍械幾十支的販賣私鹽團夥的頭目。1907年,他與官府緝私隊公開對抗,結果打死了兩名官兵,兩江總督劉坤壹傳檄淮安府公開緝拿他。1908年,馬玉仁經人介紹投靠揚州遊擊統領徐寶山,從此步入軍界,壹步壹步地獲得了軍隊的要職。辛亥革命爆發,馬玉仁自告奮勇率隊包打張勛的主力,最後凱旋而歸;袁世凱復辟時,馬玉仁率部剿滅沭陽、阜寧、東海等地土匪,三戰三捷,袁世凱對他傳令嘉獎;北洋軍閥時期,他又打敗了國民黨人黃興的部隊,被北洋 *** 升為陸軍中將,實授揚州遊擊統領。然而,正當馬玉仁春風得意的時候,“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於1925年下令“解除馬玉仁壹切職務,部隊解除武裝,各回原籍務農”。馬玉仁見大勢已去,只得帶領余部回到蘇北馬家蕩落草為寇。這就是集鹽梟、軍閥和土匪於壹身的馬玉仁的人生履歷。

也就是這個馬玉仁,率三千兵匪對馬家蕩南的沙溝鎮實行突然襲擊,將全鎮的財物洗劫壹空。這次搶劫不但打死了二十多名鎮民,擄走了幾十名年輕的姑娘,還把沙溝鎮的首富趙雪當做人質。後來,趙雪在送回沙溝鎮的途中被殺,這就引來了官府對他的全面進剿。1931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馬玉仁得知官府的水師前來圍剿的消息之後慌忙北撤。也就是這壹天,他的獨生子馬益德在倉惶逃竄的途中,“在小薛灘溺水而亡”。馬玉仁痛哭流涕地說,他在臨撤退之前,就是再慌忙也沒有忘記將壹個蘆黃符掛在兒子的脖子上!

然而,兒子還是死了,蘆黃符沒能保住兒子的小命。從此,馬玉仁便心灰意冷,他認定,自己作惡多端,上天才讓自己斷子絕孫。特別是,當時在編纂縣誌時,將“鹽之軍閥馬玉仁冤殺鄉人趙雪”載入縣誌之中,而這年馬氏族內在修族譜時,又將馬玉仁的名字刪除,死後連馬氏祠堂都不讓進,這些事情使得馬玉仁痛苦萬分,也使他逐步認識到了自己過去的罪惡。每每想到這些,他便痛心疾首,長跪不起。因此,在抗戰爆發後,他淚流滿面地對他的三弟馬玉懷說:“我過去罪惡累累,今天要求國家起用我去打日本鬼子,實在是為自己找個好死場啊!”

“好死場”是當地的壹種習慣說法,意思是有壹個好的死法。確實,對於65歲的馬玉仁而言,打鬼子去戰死沙場,便是他找到的唯壹的能夠讓自己好死的人生收場了。所以,當三姨太將那個蘆黃符雙手呈送給他時,他的心裏就已經打定了主意,自己只有以抗日之死來洗刷自己的罪過,自己肯定不會用那個蘆黃符了。

陰郁的夜雨還在不停地下著,搖擺的蘆葦還在不停地招魂,放焰口的木船還在前行,無數的河燈還在水面上不時地閃爍著暗光。這時,壹只紙糊的幾尺長的法船開始焚化,放射出壹片耀眼的火光,將整個祭祀活動推向了 *** 。

嗩吶還在吹,夜仍在哽咽。

深秋的馬家蕩透露出壹股股肅殺悲壯的消息。

蕭瑟的西風將壹望無際的蘆花刮得向東傾倒而去,由蘆花組成的海洋卷起壹陣陣前仆後繼的波瀾,發出壹陣陣蒼涼浩蕩的聲響。有幾株生長在湖水中央的蘆葦,構成了壹處孤獨的近景,那細長的柴稈便是腰肢,搖擺的蘆葉便是手臂,而潔白的蘆花也就是壹頭白發了。它們孤零零地佇立於秋水中央,它們肯定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枯死,它們的身上也全都流露出無法掩飾的慷慨悲涼。馬玉仁望著這幾株蘆葦,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已經花白的頭發,覺得這蘆葦便是自己的今生與後世了。

馬家蕩地處阜寧西南邊陲,是蘇北壹片廣袤的沼澤地。射陽蕩、收成蕩、沙莊蕩、青溝蕩在此交匯,蕩灘連片,素有“八八六十四蕩,馬家蕩是首蕩”之稱。這裏溝河縱橫,蘆葦連天。因此,這兒是馬玉仁的抗日遊擊縱隊最好的藏身隱蔽之所。

在蘆蕩深處的壹片野灘上,抗日遊擊縱隊的將士們正在戎裝列隊,壹面印有“蘇魯戰區第壹路抗日遊擊縱隊”大字的戰旗在月光下獵獵飄揚。將士們大多穿戴著長袍、短褂、瓜皮帽、青裹腿、大束腰,有的肩扛長槍,有的手握大刀,甚至還有的提著蕩裏打野雞的火銃和打野兔的長矛。他們的臉色全都十分冷峻,他們全都知道自己必定跟著馬將軍壹起戰死沙場。

馬玉仁威風凜凜地站立在壹座土臺之上,後面是壹排全副武裝的衛隊,土臺旁邊是兩個手提大刀的彪形大漢。高大健壯的馬將軍今天特意穿了壹套國軍的將服,微黑的大扁臉上長了幾塊老人斑,花白的胡須掛著潮濕的露水。別看他這年已經65歲,可武功高強,幾個小鬼子都不能搏鬥得過他。他的胸前佩戴著壹只金鏈懷表,腰間掛著壹把二十響木盒快機,褲袋裏還藏著壹把勃朗寧小手槍。這時,他伸出那條有垂手過膝之稱的手臂,舉起酒碗壹飲而盡,然後對著全體將士大聲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個正為男兒立誌之時!吾老矣,吾尤將吾未亡之軀,奔赴疆場,馬革裹屍,何所懼哉!”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馬玉仁專程赴重慶面見蔣介石,要求參加抗戰、上陣殺敵,後來被任命為蘇魯戰區第壹路抗日遊擊縱隊司令。1939年春,他回蘇北途經興化請其三弟馬玉懷協理軍務時,馬玉懷勸他:“我們弟兄,槍又玩過,兵又帶過,差點搞得家破人亡,還是歇息為好。”可馬玉仁抗日決心已定,斷然回答說:“山河破碎我心肝碎,日月不圓我怒火燃!”在他派人向國民黨第二十四集團軍註冊時,韓德勤以各種借口拒不登記。馬玉仁氣憤至極,毅然打出蘇魯戰區第壹路抗日遊擊縱隊的旗號,組建起4個直屬大隊、1個偵察隊和1個小刀會。馬玉仁的抗戰就是在沒有國家軍餉、沒有友軍支持的惡劣形勢下開展起來的。他和他的遊擊官兵心裏全都明白,他們是孤軍作戰,其結果也只有死路壹條。

這時,壹棵高大的楊樹在獨自聆聽著月色,任憑著身邊的那群蘆花撥弄著秋風。

這壹天,蘇魯戰區第壹路抗日遊擊縱隊舉行出征大會,在喝完了出師酒、掛上蘆黃符之後,馬玉仁突然將手中的酒碗狠狠地壹摔,大吼壹聲,命人將罪犯押上臺來。只見得馬玉仁的親侄子馬益華、參謀長金新吾被五花大綁地押上了土臺。馬玉仁高聲對將士們說:“馬益華壹貫擄掠民財,民憤極大。雖然他是我的親侄兒,但是為了整肅軍紀、維護抗日遊擊縱隊的聲譽,現在決定對馬益華槍決,立即執行!”正當全體將士驚魂未定之際,馬玉仁又宣布金新吾是漢奸特務,並列舉了金新吾私通日寇、誘其投敵的種種罪行,也命令立即執行槍決。最後,他還告誡全體官兵:“誰當漢奸,就打死誰!”

馬玉仁壹連槍斃了兩個人,壹個是他的親侄子,壹個是參謀長,全體官兵全都為之壹震,也全都明白馬玉仁真正抗日的決心。就這樣,將士們跟著馬玉仁壹起高呼起口號來:“不當漢奸,堅決抗日!”這口號聲在馬家蕩的曠野上久久地回蕩起來。

馬玉仁的壹支部隊乘著夜色出發了。只見幾十條小木船上載滿了遊擊戰士,從蘆葦蕩的溝渠裏悄悄地駛向遠方。他們全都知道,自己是以十條戰士的性命,去拼壹條鬼子的性命。他們全都是現代的死士,他們的脖子上全都掛著壹個蘆黃符,他們全都義無反顧地去了,他們全都會壹去不回。

深秋時節,湖蕩的水位已經不像盛夏,只有溝渠湖塘裏蕩漾著清涼的秋水,而大片大片的灘地已經 *** 出青青的野草。月光正悲壯地灑在這片沼澤地上,形成壹片白色的蒼涼。已經變成金黃色的蘆葦,在月色的照耀下,隨風搖動著發出壹陣陣長嘯。

風蕭蕭兮秋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返。

國人對於死亡的觀點,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要麽是重於泰山,要麽是輕於鴻毛。因而,馬玉仁對於自己的死法,選擇了期望讓自己“重於泰山”的“好死場”。而這個“好死場”的發生地就在紅鍋腔。

紅鍋腔位於馬家蕩東南的壹塊高地上面,是壹座曾經燒過磚頭的土窯,因為年久未燒,部分倒塌,顯現出紅色的爐腔,因而當地人稱之為紅鍋腔。它是方圓十多裏的最高點。從紅鍋腔向東,就是馬玉仁遊擊縱隊的五個軍需倉庫了。向東北的方向,則有條三四丈寬的小毛港。在倉庫駐地和小毛港的夾角裏,有壹塊千畝左右的土地,稱之為三合尖。這三合尖靠近紅鍋腔的尖頭部分,當地人稱之為鏟頭尖子。這裏就是馬玉仁與小鬼子最後壹戰的地方。

1940年1月3日,小鬼子集中了壹百多人,由漢奸做向導,襲擊馬玉仁的五個軍需倉庫,同時突襲位於安樂港的馬玉仁司令部,企圖用餓虎掏心的戰術,避開抗日遊擊縱隊的主力,消滅馬玉仁的司令部。馬玉仁得到消息後,慌忙命令搶占紅鍋腔制高點。然而,當他帶領部隊到達三合尖時,看到鬼子占領了鏟頭尖子,已經接近紅鍋腔了,馬玉仁的部隊完全暴露在簸箕形的開闊地上了。這時,敵人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馬玉仁舉起手中的盒子槍,大喊壹聲:“跟我沖!”他挺起胸膛大步沖在最前頭。也就在這個時候,馬玉仁被鬼子的機槍子彈擊中了小腿肚子。在他命令部隊撤退由自己打掩護的話音剛落,他的腹部肩膀等處又連中了幾彈。他強忍著傷痛,越過壹條小溝,跑了十來丈遠,因為傷勢太重,壹下子癱倒在地,鮮血灑了壹片。

冬天慘白的陽光照耀著戰場,紛飛的子彈被反射出壹道道閃光的弧線,炮彈轟炸過後掀起的煙霧被過濾成紫色的氣浪,壹片幹枯的蘆葦燃燒的濃煙也被逆光折射成了黑色的雲團。馬玉仁有氣無力地癱倒在地上,腦海裏卻想起自己壹年前對三弟馬玉懷說的那句話:“我要求國家起用我打日本鬼子,實在是為找個好死場啊!”而今,他的這個好死場的目標,終於可以變成現實了。想到這裏,他顫抖著手從衣袋裏摸出三姨太臨走時給他的那個蘆黃符,這時蘆黃符已經被鮮血染成了紅色,便運足了力氣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

馬玉仁躺倒在蘆葦叢中,全身上下都是血,臉上卻壹直在笑,呲著大嘴,瞇著雙眼。他覺得不能讓小鬼子認出自己,便使出全身的力氣,將自己的軍用大衣扔掉,只穿著壹身便服,腳上也穿著壹雙普通的布鞋。他又解下脖子上的圍巾,將懷表、手槍包裹起來,扔了出去。這樣忙了壹陣之後,他覺得自己壹點力氣都沒有了,便靜靜地躺在那片蘆葦灘上,微笑著看著自己的傷口往外沽沽地流著鮮血。這時,居然有壹股 *** 襲擊了他的心。

他覺得自己死得值得,自己在這壹年裏,在阜寧沿海壹帶與小鬼子作戰十多次,每次戰鬥自己全都身先士卒,奮勇當先。這壹年,自己率領的遊擊縱隊,***打死小鬼子八十多人、打傷小鬼子壹百多人。

太陽終於落山了,晚霞照耀著蘆葦蕩,將冬天裏的蘆花染成了血色。當小鬼子撤走之後,人們四處搜尋,最後找到馬玉仁的遺體時,看見夕陽正照耀著他那呲著的大嘴、瞇著的雙眼和凝固著微笑滿是血汙的大扁臉。他的右手裏正緊緊地攥著那個已經血紅的蘆黃符。

我推想馬玉仁對於自己這樣的“好死場”,肯定是心滿意足了。他甚至奢望,自己在戰死之後,還有可能名垂青史。確實,馬玉仁的屍體最後被運回他的老家安葬,阜寧等地各界人士隆重集會悼念他,上海的《申報》還報道了他殉國的消息,國民 *** 又頒發了嘉獎令,並且在抗戰勝利後追授他中將軍銜,將他的名字刻在南昌百花亭的紀念碑上, *** 中央軍委後來還將馬玉仁的事跡收入《國民黨抗戰殉國將領》壹書。

然而,我壹直在尋思,馬玉仁之死,是重於泰山呢,還是輕於鴻毛?我覺得重於泰山或者輕於鴻毛的死人畢竟少數,而絕大多數人之死,全都應該是界於泰山與鴻毛之間。我在想,國人對於死亡的這種二分法觀點,是不是過於絕對化了?也正是這種二分法,才導致馬玉仁後來在“文革”期間被毀墓掘屍,現在僅存著眼前的這道磚砌的殘垣了。這個下場恐怕是馬玉仁並未想到的。

當然,不管馬玉仁之死是輕是重,他的三姨太在得知他為國捐軀之後,壹下子吞下了他送給她的全部金子,殉情自盡了。臨死之前,她還淒淒慘慘地唱起了與馬玉仁絕別時唱的那曲淮調:“丈夫呀,妳死得好慘呀……還留著壹條青布衣襟,殘骸都裹著模糊血影,最可嘆是壹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