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什麽是凱恩斯主義?

什麽是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觀點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指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同註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擴展資料:

凱恩斯主義是作為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對立面出現的古典經濟學派從利己主義人性觀出發,認為壹個人在凱恩斯主義經濟活動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斷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為個人主義象征的所謂經濟人”的幽靈在古典經濟學中無所不有。這種“經濟人”利己心的發揮是經由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的。通過這種引導可以使社會走向私利與公益的和諧壹致和經濟的平衡發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們竭力反對國家幹預經濟,主張社會壹切經濟活動通過市場機制自行調節,政府應力求節約,稅收數額應盡量減少,每年的財政收支都應保持平衡;稅收應盡量避免幹擾社會經濟活動。

這種經濟自由主義和政府不幹預經濟活動的理論和以財政收支平衡為基本原則的財政稅收思想,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達壹個多世紀之久。但是,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以後,生產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其集中表現是20世紀30 年代初發生的世界經濟危機。經過這場危機,凱恩斯認為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與事實不符,通過市場自動調節機制達到均衡就業的說教已經破產。因而,他積極主張國家幹預經濟活動,使財政稅收成為刺激有效需求,即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加強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他的這些理論和政策主張後來又被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學派加以補充和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被壹些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所采納,並收到壹定效果。

從資本主義國家管理宏觀經濟方式的觀點看,凱恩斯主義的出現是壹個轉折點,即由自由放任主義轉變為國家幹預經濟,由把收支平衡作為理財的基本原則轉變為以促成經濟平衡發展為基本原則,由把稅收僅作為收入的因素轉變為經濟平衡發展的因素。

凱恩斯主義稅收思想的主要稅收理論

凱恩斯及其繼承人都把財政稅收看作是國家幹預和調節經濟並使經濟平衡發展的重要工具,所以,他們都很重視對於財政稅收理論和政策的研究。

參考資料:

凱恩斯主義產生背景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