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ell指的就是Sensor在Celll裏面,既在液晶下面,和TFT在同壹個玻璃基板上。觸控技術按Sensor位_主要可分為三類:In-Cell、On-Cell和Out Of Cell(外掛式),Cell是兩個玻璃基板及中間夾著的部分。
I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 相對於將觸摸面板設置在液晶面板上使用的原有方法,將觸摸面板功能與液晶面板壹體化的研究日漸盛行。
In-Cell觸摸板的創新之處在於往液晶屏上加載了電路,使得液晶屏具備了傳統觸摸板的感知觸碰輸入的能力。
更輕更薄,In-cell觸摸板不僅精確度更高,而且免去了觸摸板之需,從而令整塊觸摸屏更加輕薄。
傳統觸摸屏在陽光下比較難看清楚顯示內容。而現在由於沒了觸摸板,自然也就沒了視差,可讀性也提高了。
in-cell和on-cell優缺點:
相對於將觸摸面板設置在液晶面板上使用的原有方法,將觸摸面板功能與液晶面板壹體化的研究日漸盛行。觸摸面板和液晶面板的壹體化包括“In-cell”方法和“On-cell”方法。
I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間的方法。
如果能使原本外置的觸摸面板部件與液晶面板實現壹體化,便有可能實現面板的薄型化和輕量化。另外,在將觸摸面板外置於液晶的原方式中,液晶和觸摸面板之間存在物理空間。
因此,在液晶面板的上面和觸摸面板的下面之間會反射外來光線等,導致在室外等明亮的環境下的可視性降低。如果外置的觸摸面板部件能實現壹體化,便可抑制在室外等的可視性降低現象。
In-cell技術的提案以前就提出過,但因難以確保成品率和顯示性能,實用化未能取得進展。其原因在於,需要在TFT陣列基板上的像素內部嵌入觸摸傳感器功能。
為此,必須使用復雜的半導體制造工藝,這成為提高成品率的絆腳石。另外,在像素內嵌入觸摸傳感器,可利用於顯示的面積部分便會減少,這又是導致畫質劣化的主要原因。
不過,隨著On-cell技術的亮相,液晶和觸摸面板的壹體化迎來了轉機。由於只需在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間形成簡單的透明電極圖案等,因此容易確保成品率。
另外,像素內的有效顯示區域的面積也不會減小,幾乎不會由此發生畫質劣化現象。如果On-cell方式等液晶壹體化技術得到普及,就無需再使用外置的觸摸面板部件。
制造觸摸面板的廠商很有可能從原來的外置觸摸面板廠商轉型為液晶面板和彩色濾光片廠商。產品廠商從觸摸面板廠商手中采購外置部件的原供應鏈也將完全改變。
如今On-cell技術屏幕已經面世兩年。最廣泛的應用為三星super amoled屏幕。得益於此面板技術,三星Galaxy S 2的厚度達到了8.49mm,重量只有116g。Galaxy S 3的厚度達到了8.6mm,重量達到133g。
擴展資料:
簡單來說,手機的屏幕基本構成可大致分為三層:保護玻璃、觸控層、顯示面板。
其中的保護玻璃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康寧大猩猩玻璃;觸控層則為ITO觸控薄膜和ITO玻璃基板;顯示面板則可再分為上玻璃基板、液晶層和下玻璃基板。
壹般的保護玻璃、觸控層和顯示面板間貼合後會有空氣夾層,而全貼合技術大致可理解為將觸控層與其它層相整合,去掉了空氣夾層從而減少屏幕厚度。
去除了空氣夾層,會讓屏幕反光大幅減小,屏幕更薄,更通透,熄屏時黑的更徹底,強光下也依然清晰可見。
采用In-Cell技術的屏幕更輕、厚度更低,透光性更好,減少了各層屏幕貼合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In-Cell I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顯示屏內部嵌入觸摸傳感器功能,這樣能使屏幕變得更加輕薄。同時In-Cell屏幕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IC,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
因此,對任壹顯示面板廠商而言,切入In-Cell/On-Cell式觸控屏技術的門檻的確相當地高,仍需要過良品率偏低這壹難關。
目前采用In-Cell 技術除了蘋果的iPhone 5和諾基亞的Lumia920,還有華為的Ascend P6和谷歌Nexus5。其中iPhone5 屏幕的厚度估計為2.54mm,In-Cell薄化貢獻為0.44mm,約占到厚度下降1.7mm的25%。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in-cell屏幕
鳳凰網-更輕更薄更通透 In-Cell屏幕手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