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音 dù zhòng mù zhé
釋 義 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 處 戰國·衛·商鞅《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示 例 請記住~的教訓。
出自戰國·衛·商鞅《商君子·修權》:“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諺曰:‘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故大臣爭於私而不顧其民,則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隙’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從而產生兩個成語,即蠹眾木折和隙大墻壞。”
蠹眾木折,解釋為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隙大墻壞,解釋為墻縫大了,墻就要倒。
比喻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國家的裂縫和人民的蛀蟲,壹方面需要及時的修補和消滅,法律懲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範和懲戒以權謀私和魚肉百姓之舉。另壹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現之後去彌補,是不足以從根源處解決問題的,應當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建立起社會統壹的道德體系,註重當權者精神道德修養。
2. 黃伯思傳,古文閱讀答案自幼聰穎,日誦書千余言,復述無遺誤。少時習作詩詞,文采甚麗。青年入太學,成績屢占上遊。元符三年(1100)中進士,授職磁州(今河北磁縣)司戶參軍。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蘇南通)司戶、河南府戶曹參軍。任滿,留守鄧洵辟為右軍巡院,崇寧元年(1102),調任祥定九域圖誌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不久,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後又擢升為秘書省校書郎,累遷秘書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個人成就
黃伯思著《東觀余論》二卷
黃伯思學問淹通,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善篆、隸、正、行、章、草、飛白,皆精妙,亦能詩畫。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著有《法帖刊誤》2卷,此書糾正了《淳化閣帖》不少錯誤。又著有《東觀餘論》,另有《博古圖說》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組合家具圖冊《燕幾圖》也是黃伯思所著。
黃伯思,字長睿,其遠祖自光州固始徙閩,為邵武人。祖履,資政殿大學士。父應求,饒州司錄。伯思體弱,如不勝衣,風韻灑落,飄飄有淩雲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誦書千余言。每聽履講經史,退與他兒言,無遺誤者。嘗夢孔雀集於庭,覺而賦之,詞采甚麗。以履任為假承務郎。甫冠,入太學,校藝屢占上遊。履將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辭,履益奇之。元符三年,進士高等,調磁州司法參軍,久不任,改通州司戶。丁內艱,服除,除河南府戶曹參軍,治劇不勞而辦。秩滿,留守鄧洵武辟知右軍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漢彜器款識,研究字畫體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書討論備盡。初,淳化中博求古法書,命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引載籍,鹹有依據,作《刊誤》二卷。由是篆、隸、正、行、草、章草、飛白皆至妙絕,得其尺牘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詳定《九域圖誌》所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改京秩。尋監護崇恩太後園陵使司,掌管箋奏。以修書恩,升朝列,擢秘書省校書郎。未幾,遷秘書郎。縱觀冊府藏書,至忘寢食,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歷蔔筮之說無不精詣。凡詔講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贗,以素學與聞,議論發明居多,館閣諸公自以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艱,宿抱羸瘵,因喪尤甚。服除,復舊職。
伯思頗好道家,自號雲林子,別字霄賓。及至京,夢人告曰:"子非久人間,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覺而書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學問慕揚雄,詩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騷》壹卷。
二子:詔,右宣教郎、荊湖南路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訁乃,右從事郎、福州懷安尉,裒伯思平日議論題跋為《東觀余論》三卷。
3. 文言文《牛弘傳》的翻譯牛弘篤學
(選自《北史·牛弘傳》)
原文
(牛弘)性寬厚,篤(dǔ,專壹)誌於學,雖(即使)職務繁雜,書不釋手。弟弼,好酒而酗(xù,沒有節制地喝酒),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聞,無所怪問,直(只)答曰:“作脯(fǔ,肉幹)。”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顏色自若,讀書不輟(chuò,中止,停止)。
練習
壹、文中哪裏表現了牛弘“性寬厚”?
二、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牛弘“篤誌於學”?
三、翻譯句子“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參考答案
壹、其弟射死了他家的牛,他毫無不滿之意。
二、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三、即使公務繁多,也手不離書。
4. 有關崔瞻的文言文題目崔瞻,字彥通,聰悟勤學,有文才,容貌英俊舉止優雅,神采端莊,不隨便發言。
十五歲時,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嶽徵用崔瞻為開府西合祭酒。崔暹為中尉,啟奏朝廷任崔瞻為禦史,這是因崔瞻有才氣與名望的緣故,並非出於對他的喜愛。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晉陽,與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從,都是諸公子的賓友。隨後作相府中兵參軍,改任主簿。
世宗駕崩,秘未發喪,顯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馬出使鄴。魏耋靜帝於人日登雲龍門,崔瞻的父親崔?陪同宴飲,又命崔瞻坐在孝靜帝近邊,也讓崔瞻作應詔詩,孝靜帝問邢邵等人道:“此詩與他父親作的詩相比怎麼樣?”眾人都說:“崔?的詩博雅弘麗,崔瞻的詩格調清新,都可被稱為詩人之冠。”
宴會結束後,眾人***同感嘆贊賞他們,都說:“今天的宴會是同時為崔瞻父子舉辦的。”。
5. 《勤訓》的文言文閱讀答案勤訓《恒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壹日之計在於晨,壹歲之計在於春,壹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
譯文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麽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壹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壹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壹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壹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壹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閱讀訓練
1. 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
2. 與“且惜寸陰”中的“且”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3. 作者舉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麽?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聖賢珍惜光陰的榜樣來鼓舞讀者,使讀者警醒。
6. 朱泰孝感猛虎文言文朱泰家窮得叮當響, 對自己的娘卻十分孝順。
平日他上山砍柴, 挑到集市上賣, 得了錢總想著要給母親買點好吃的帶回去, 自己卻吃糠咽菜。妻子當然有些厭言。
朱泰常勸妻子說:“我的父親很早病故了, 母親很艱難地把我養大, 不容易啊!我們應該孝敬他老人家。” 有壹天, 朱泰在山裏砍柴, 突然壹只猛虎向他撲來。
朱泰沒逃幾步就被老虎撲倒了, 壹只前腳踏在朱泰胸口上, 張開了血盆大口—下子咬住了他的壹條胳膊。朱泰吃著痛苦清醒了, 想起了母親, 就忍著劇痛大聲喝斥道:“老虎, 妳是猛獸, 隨便吃什麽都可以, 吃了我也沒關系。
可是我的娘親沒有人養活了。” 老虎聽了他的話, 就把朱泰放開了, 轉身飛奔而去, 連頭也不回。
朱泰脫險了, 艱難地爬回家, 把老虎吃他的事講給大家聽, 母親聽了抱著兒子痛哭不止。 鄰裏們聽了朱泰的孝順心感動了老虎的故事後, 爭著把金銀布帛送給朱泰,而朱泰把東西壹壹退了回去。
朱泰說:“我還有壹條好胳膊, 還可以靠打柴來養活我娘。”大家贊嘆不己。
從此鄰裏們叫朱泰為朱虎殘, 意思說朱泰是老虎嘴裏剩下來的孩子。他們回去後, 告誡自已的子女:“孝當竭力, 非徒養身。
鴉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哺之恩。連老虎也敬重有孝順心的人, 它寧肯挨餓也不吃朱虎殘。”
7. 江翰 字吉安文言文答案二、文言文閱讀(16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題。
(16分) 江翰,字吉安,會稽人。父桓,邠州知州。
翰登嘉靖二十三年進士,除徽州推官,擢禮科給事中。時大學士嚴嵩擅政。
大同總兵官周尚文卒,請恤典,嚴嵩格不予。翰言:“尚文為將,忠義自許。
曹家莊之役,奇功也,宜贈封爵延子孫。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強敵,繼之以死。
雖已廟祀,宜賜祭,以彰死事忠。今當事之臣,任意予奪,忠勤反捐棄,何以鼓士氣,激軍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議。
聞淵、屠僑等言翰無他腸,唯疏狂當治。帝愈怒,奪淵、僑俸,下翰詔獄。
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實,輸贖還職。特命杖於廷,仍錮詔 獄。
時翰入諫垣①未半歲也。逾年,俺答② 薄都城。
司業趙貞吉以請寬翰得罪,自是無敢言者。翰系久,衣食屢絕,惟日讀《周易》為疏解。
後同邑江練劾嵩,嵩疑與翰同族為報復,令獄吏械其手足。徐階勸,得免。
迨嵩去位,翰在獄十六年矣,妻張氏上書言:“臣夫家有老親,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尋,朝不計夕。往臣因翰無子,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師,翰已系獄,潘矢誌不他適。乃相與寄居旅舍,紡織以供夫衣食。
歲月積深,淒楚萬狀。欲歸奉舅③ ,則夫之饘粥無資。
欲留養夫,則舅又旦暮待盡。輾轉思維,進退無策。
臣願代夫系獄,令夫得送父終年,仍還赴系,實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為請,帝終不許。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長系以困之。而日令獄卒奏其語言食息,謂之監帖。
或無所得,雖諧語亦以聞。壹日,鵲噪於翰前,翰謾曰:“豈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動。
會戶部司務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錮詔獄,而釋翰還其家。翰還父已前卒翰枕塊飲水佯狂自廢甫兩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喪除,召為都給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
復辭疾。布衣蔬食,終老於家。
翰系獄凡十八年,比出,竟無子。 (《明史》列傳 第九十七) 註:①諫垣:指諫官官署,即專職進諫官吏的辦公場所。
②俺答:明朝時的蒙古土默特部落。③舅:古義指丈夫的父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時大學士嚴嵩擅政”中的“擅政”是“擅長政事”的意思。B.“司業趙貞吉以請寬翰得罪”中的“得罪”應理解為“獲罪”。
C.“除徽州推官”和“喪除,召為都給事中”兩句中的“除”意思相同。D.“衰病侵尋”中的“侵尋”應解釋為“侵擾、折磨”。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 翰還/父已前/卒翰枕塊飲水/佯狂自廢/甫兩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翰還/父已前卒/翰枕塊/飲水佯狂自廢/甫兩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翰還/父已前卒/翰枕塊飲水/佯狂自廢/甫兩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翰還父/已前卒/翰枕塊/飲水佯狂自廢/甫兩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江練彈劾嚴嵩,嚴嵩懷疑江練是江翰的同族在報復他,於是命令獄官將他的手腳銬起來。 B.江翰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這些忠臣,賜予他們爵位,充分表現了他的 直言敢諫。
C.江翰的妻子上書請求,希望能夠代夫坐牢,相關部門也替他請求,但皇帝依然沒 有同意赦免江翰。D.江翰被釋放回家後,拒絕了朝廷的征召,過著清貧的生活,終老於家。
7.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已,刑部坐翰奏事不實,輸贖還職。
特命杖於廷,仍錮詔獄。(5分)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長系以困之。
(5分) 參考答案4.B。解析A“擅政”:專權;C第壹個“除”是“任命、授職”的意思,第二個“除”是守孝期滿,除去喪服的意思;D“侵尋”:漸進,漸次發展。
5.C 解析通讀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桓”“世宗”“穆宗”等代詞斷句。6.B 解析混為壹談,應該是要求賜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1)不久,刑部判處江翰奏事沒有事實根據之罪,交錢贖還本職。特命在朝廷杖打江翰,但結果他仍然被關在詔獄裏。
(“坐(犯?罪)”“輸(交納)”“杖於廷”(定語後置)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邊的手段還不足以遏止他們,就長期拘囚來困住他們。(“疾(痛恨)”“遏(遏止)”“系(拘囚)”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江翰,字吉安,會稽人。
父親江桓,做邠州知州。江翰考上明嘉靖二十三年進士,被授於徽州推官。
被提升為禮科給事中。當時大學士嚴嵩獨攬政權。
大同總兵官周尚文去世,江翰請求朝廷給予“恤典”(即朝廷對去世官吏給予追封、贈謚等典例),嚴嵩卻阻撓不給予。江翰向皇帝上書說:“周尚文作為大將,以忠義自許。
曹家莊那壹戰役,他建立了奇功,應該賜封爵位給他並延及他的子孫。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擊敵人,甚至為國而死。
雖然已經立廟祀,但應該賜祭,來表彰為國而死的忠心。現在當權的臣子,任意給與或者剝奪,忠誠勤勉的官吏卻被拋棄,用什麽鼓舞士氣,激勵軍心呢?”疏章奏入,嚴嵩懷恨,故意激怒皇帝,將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討論。
聞淵、屠僑等人說江翰沒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應當治罪。皇帝越發惱。
8. 沈貞甫墓誌銘文言文閱讀及答案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
及子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居,日遊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峰之勝。
嘉靖二十年,予蔔居安亭。安亭在吳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於此。
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雖壹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蓋予屏居江海之濱,二十年間,死喪憂患,顛倒狼狽,世人之所嗤笑,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於心,以與之上下。至於壹時富貴翕嚇,眾所現駭,而貞甫不予易也。
嗟夫!士當不遇時,得人壹言之善,不能忘於心,予何以得此於貞甫耶?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貞甫之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詞色。遇事激昂,僵仆無所避。
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
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寫,至數百卷。今世有科舉速化之學,皆以通經學古為迂,貞甫獨於書知好之如此,蓋方進於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數年,而為書益勤。予甚畏其誌,而憂其力之不繼,而竟以病死,悲夫!初,予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論文,或至竟日。
及貞甫沒而予復往,又經兵燹之後,獨徘徊無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嘆矣。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銘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誌之勤而止於斯!(節選自歸有光《沈貞甫墓誌銘》)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壹項是 A.以予之窮於世 窮:貧窮 B.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於心 了:全然 C.而貞甫不予易也 易:輕易 D.予甚畏其誌 畏:畏懼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A.①其誌之勤而止於斯 ②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B.①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 ②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誌,而憂其力之不繼 ②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D.①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②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壹項是 A.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 B.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 C.為人伉厲,喜自修飾 D.又經兵燹之後,獨徘徊無所之4.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 A.歸有光,明代後期散文家,他繼承了西漢和唐宋散文的優良傳統,反對當時浮飾雕琢的文風。本文和《項脊軒誌》都顯得文筆質樸簡潔,情感真摯動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貞甫的交誼為線索,簡要記敘兩人從初識到交厚的過程,重點介紹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為人和為學。最後簡介其卒年,並以銘文作結。
C.文章在平實質樸的記敘中,揭示了貞甫為人耿直,交友誠篤,鄙棄趨炎附勢,抵制浮躁學風的性格特點。這正是平凡讀書人的不平凡之處。
D.本文記敘和抒情緊密結合:自己狼狽不堪卻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慟;畏其誌,憂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論文,今獨處寂寞,不能不嘆;最後贊其勤學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1)雖壹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當不遇時,得人壹言之善,不能忘於心,予何以得此於貞甫耶?(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追記了沈貞甫的的哪些事跡?請列舉?7.歸有光散文具有質樸簡潔、真摯感人的特點,請以本文為例加以闡述。
1.B(A項,“窮”,困厄,仕途不通達;C項,“易”,輕視,看不起;D項,“畏”文中是敬重的意思)2.C(“其”都是作領屬性定語,可譯作“他的”;A項,分別是“在”“向、對”;B項,分別是取消主謂短語獨立性用法和壹般結構助詞;D項,分別是“在”“因為”)3.D(A項,“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與貞甫是連襟關系;B項,“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項,“修飾”,文中指儀表修飾和品德修養;D項,“兵燹”,古今意思相同)4.B(“重點介紹貞甫的身世”錯,文中重在介紹沈貞甫為人和為學的態度,對其“身世”基本沒有介紹)5.(1)即使是壹個字的疑惑,也壹定要來我這裏考核訂正,並且最終認為我的話是對的。(“雖”1分,“過”1分,“卒”、“然”***1分,錯壹個即不得分) (2)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時,聽到別人壹句好話,也不能忘懷,我憑什麽從貞甫那裏得到這樣的(恩遇)呢?(“遇”1分;“壹言之善”1分;“何以”,譯對賓語前置,1分;“於貞甫”,翻譯時應前移,1分;“得此”,應譯出“此”指代的內容,1分)6.(1)貞甫在我仕途不濟時仍然向我請教學問;(2)貞甫不管我仕途逆與順,都不改變對我的看法;(3)貞甫上進好學,抱病著書立說。
(每句1分,大意對即可。***3分)7.歸有光通過回憶沈貞甫的三件小事,表達了對他的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自己狼狽不堪時受到沈貞甫的敬重,字裏行間流露出感激之情,現在失去了知音,是人生的壹大痛;敬畏沈貞甫的治學精神,擔心他的健康,而沈貞甫最後因勞累而死,是令人悲傷的;昔日交往密切,同遊同樂,壹起切磋學問,現在只剩下自己。
9. 文言文 昔趙文王喜劍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
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
左右曰:“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
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
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
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
太子乃與見王。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壹人,千裏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
願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設戲請夫子。”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
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禦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王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壹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壹用,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於鬥雞,壹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王乃牽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 (《莊子·說劍》,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謀:為……謀劃。 B.請治劍服——治:備辦。
C.莊子入殿門不趨——趨:小步快走 D.王乃校劍士七日——校:使……較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 A.日夜相擊於前——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B.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D.太子乃與見王——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記述莊子言行機智的壹組是( ) ①“莊子當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
③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 ④“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⑤“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⑥“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對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壹項是( ) 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壹人,奔走千裏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為“天下無敵”。 B.莊子采用比喻、誇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
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天子之劍,而不是庶人之劍。 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鬥,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C3.D4.B5.(1)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鬥劍的喜愛。
(2)在趙國想要什麽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著吧,到館舍等待命令。 如果妳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采納,~如果妳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妳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采納,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