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影響存貨計量的因素根據我國最新的改進,期末存貨應以成本和實現凈值計量。因此,影響存貨計量結果的因素包括三個方面,如圖所示:
1.存貨成本的計算:主要包括存貨成本的歸集、分攤、結轉以及如何承擔存貨流轉。
2.存貨實現凈值的估計:主要包括存貨的估計售價的確定,以及對在產品和原材料實現凈值估計的特殊考慮。
3.存貨成本與實現凈值的比較方法:主要包括各種比較方法的選擇限制。
第二,企業會計準則第102號1-庫存(20xx)研究和討論
(1)存貨實現凈值計量標準的相關規定。原會計準則對市價的規定和解釋如下:
1.市場價格:指重置成本或凈實現價值。
2.重置(制造)成本:指購買(制造)相同存貨的當前成本。
3.凈實現價值:指正常情況下扣除制造成本和直到完工仍需投入的促銷費用後的預計售價。
4.當重置(系統)成本作為市場價格時,重置(系統)成本不得超過凈實現價值,也不得低於凈實現價值減去正常毛利後的余額。
(二)存貨成本計算相關規定的修訂要點。此次修訂的重點不僅是取消了後進先出法的存貨流量假設,還增加了特定辨認法的適用規範,嚴格辨認了可以攤入存貨原成本的項目,對存貨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了更多的規定:
1.增加不能計入存貨成本的項目支出。
2、增加標準費用應設定在正常水平並定期審查和調整的規定;刪除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差異較大時的會計處理。
3.修訂制造費用分配的操作層面:修訂前的指引規定,固定制造費用可以按照生產設備的正常產量或者實際能夠達到的最高產量進行分配。
修訂後的指引規定,固定制造費用應當按照生產設備的正常產能進行分配,但實際產量異常高於正常產能的,應當按照實際產量分配固定制造費用;可變制造成本應根據實際產量進行分攤。
三,企業的應對措施
1.企業修訂已實現凈值條款的措施。
為符合修訂後準則對實現凈值的相關規定,公司、企業必須建立ERP的會計操作系統,使存貨評估期末實現凈值的定義符合準則:
2.成品的凈實現價值。企業會計準則在修訂前後對產成品實現凈值的定義並無差異,但在準則修訂之際,產成品實現凈值的定義在各界熱烈討論的過程中更加明確,企業只需重新審視原產成品實現凈值的定義是否符合要求。
此外,信息系統應能提供決算日前後壹個月的產品毛利率分析報告,便於各級主管審查和判斷產成品實現凈值的估算是否合理。
3.在制品和半成品的已實現凈值。同樣,修訂前後的《企業會計準則》對在制品實現凈值的定義也沒有區別,但仍應註意,實務中常用的估計在制品實現凈值的方法所評估的在制品存貨跌價損失通常低於準則規定,因此宜盡早進行核對,並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
四、企業應對存貨成本計算方法的修訂。
雖然修訂後的企業會計準則在存貨成本計算方面有較大程度的修改,但部分新規定在企業會計實務中已經存在,預計不會產生太大的實質性影響。預計將對企業會計核算產生較大影響的修訂及對策如下:
1,從後進先出法改為其他方法的庫存流量假設。如果公司想從後進先出法改為其他庫存流量假設,如加權平均法或後進先出法,他們必須完成以下項目:
2.計算會計原則變化的累積影響。取消後進先出法後,原采用後進先出法的公司勢必改變其會計原則,采用加權平均法或後進先出法等其他存貨流量假設,會計原則的改變需要計算采用新原則時對其年初留存收益的累計影響。會計原則變更的累積影響可能增加存貨金額和當期凈利潤,也可能減少存貨金額和當期凈利潤,這取決於公司的采購成本是上升還是下降。
3、重置計算機信息系統。無論是采用加權平均法還是先進先出法計算存貨流轉單位成本,都需要重新設置存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以調整存貨流轉順序的基本假設和單位成本的計算公式。
4.修正制造成本分配的操作層次。為了遵循按正常生產能力分配固定制造費用和按實際生產分配可變制造費用的修訂準則,公司和企業必須完成以下事項:2.2.1根據成本習慣將制造費用分為固定和可變,因為每個都有自己不同的分配水平。
5.相關部門會討論設定正常產能。
6.建立ERP的成本核算操作系統,根據標準分攤制造費用。
7.修改少分配固定制造費用的本期銷貨成本的會計處理:為了遵循產能差異導致的少分配固定制造費用的本期銷貨成本的會計處理修改,企業必須重新設置ERP的成本核算操作系統。
五、除了會計操作系統的調整,企業要想減少因生產能力差異而對財務報表造成的影響,就需要從成本控制的管理環節入手:
1.仔細評估將固定成本轉變為可變成本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盡量使正常生產能力的設定接近預計實際生產的正常狀態,以減少各年生產能力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