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8度線原本是壹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裏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晉中之窗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沖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晉中之窗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後來,晉中之窗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晉中之窗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晉中之窗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晉中之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 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晉中之窗後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朝鮮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