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佛國記 | 色達,色達(下)

佛國記 | 色達,色達(下)

大概壹周前,我寫了佛國記的上篇,內容是關於去色達旅行的壹些攻略。若是就此擱筆,那我就成了壹個歸來推銷色達風光的觀光客。而作為壹個純粹為了旅遊的人,選擇在那裏度過11天的時光實在是有點自討苦吃。因為住的壹般,吃的還好,除了隨身的手機可謂沒有壹丁點的娛樂活動。此外,還要忍受高反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和氣溫的變幻無常。我之所以會在色達待11天,絕非僅僅為了欣賞色達的景色。那究竟為何?且聽我慢慢道來。雖然不見得會有什麽驚人之語,但是不寫出來,總覺得欠了自己壹筆文債。

眾所周知,色達因喇榮五明佛學院而舉世聞名,那裏漫山遍野的紅房子住的都是修行人。修行就是那裏人的全部生活。何謂修行?不只是燒香拜佛、磕頭念經,更重要的是聞思修。聞思方面佛學院有很系統的課程要大家學習,學習期間還有考試,其嚴苛程度不亞於世俗中的大學。實踐方面,住在紅房子裏的出家人,壹切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去解決,生活就是道場。許多很美的照片中那些鱗次櫛比的紅房子內部實則狹小陰暗,房子裏沒有自來水,也沒有衛生間,甚至沒有床,只在地上鋪上墊子。我壹開始以為學院的堪布(壹種學位,相當於大學中的教授)會住在很現代化的房子裏,但是去了後發現那些已經擁有很多信徒的堪布仍舊住在這樣的紅房子裏。甚至聽說有位堪布的家實在太簡陋了,信徒實在看不下去,就把堪布的房子重新裝修了壹下。裝修完後,堪布覺得新房子外用的木板太多了,就讓人又把木板拆走了。壹般而言,每個出家人有學院每月發的500元作為生活費,對於我來說壹個月的夥食費都不止500元,更別說用這500元來維持壹個月的生活所需。那裏的人,把對物質生活的依賴降到了最低。

在佛學院,見到的第壹位堪布就是索達吉堪布,我到的當晚正趕上他要講壹部佛經(《大乘莊嚴經論》)。在此之前,我對索達吉堪布沒有任何的了解,只知道他是壹位很有名的藏傳佛教領袖。壹開始,我並未像他的壹些信徒壹樣懷著敬仰的心情來聽他的開示,只是把這當成壹場普通的講座。但是隨著聆聽,我不得不為索達吉堪布廣博的學識所折服,他不僅能將佛教的經典信手拈來,隨口就能舉出某部經典的某壹段原文,而且世俗的學問對於堪布來說也不在話下。有壹天,他以《佛教徒如何跟上時代》為主題來進行演講,演講的開頭他引用了狄更斯的小說《雙城記》:“這是壹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同時他還細述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所有時期,甚至能列舉出每個時期開始時的標誌性事件並且能夠準確到事件發生的年份。作為壹個高等大學人文學科專業的學生,我竟自愧不如。除了淵博的學識外,幽默自在是他的另壹特點。他在演講過程中,總能隨機應變地用壹些風趣的話引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幾次接觸下來,妳不會認為他是壹個高高在上的宗教領袖,更願意把他當作壹位很有學問並且非常善於教學的老師。

有壹天中午,我和同行的幾個姐姐壹起去拜訪慈誠羅珠堪布,他是佛學院另壹位很有名望的堪布。在此之前,我看過堪布的兩部書,壹本是《生命的真相》,另壹本是《我們為何不幸福》。這兩本書我都沒有看完,淺嘗輒止而已。原因在於我把這兩本書當成了心靈雞湯,並沒有興趣讀下去。但是在拜訪堪布時他送了我他的另壹本著作,叫做《佛教:迷信or智信?!》,翻開這本書的第壹章我就入迷了。堪布在書中以強有力的邏輯論證了佛學是什麽、不是什麽,以悲智(慈悲與智慧)二字概括佛學的內涵,破除了以往世間對佛學是唯心論、佛學是宗教以及佛學是迷信的偏見。堪布還敲著我的腦袋對我說:要多聞思,不要迷信。對於壹個真正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他不會將熱情浪費在祈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或是得到其他的什麽東西上,更不會寄希望於佛菩薩幫助其逃避無常的到來。他會漸漸地接受無常就是世界的真相,在無常來臨時有壹顆強大的心去面對。佛法不會承諾給妳任何安全感,相反它就是要打破妳的這份安全感。佛也不是神通廣大到可以決定或者改寫命運的神祇,他只是擁有著光明人格的老師,並教給妳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面對生命中的煩惱、擴大生命的光明面,最終讓大家可以成為像他壹般擁有圓融智慧和慈悲的人。

另壹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法師是紮西上師(上師在藏傳佛教中大概是尊貴的老師之意,因為我並不知道紮西上師的名字,所以在此稱呼他為上師),他剛剛30出頭,卻很有修行人的境界。我和幾位朋友跟著上師去參觀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的出生地——青海班瑪縣,臨近色達。回程的路上,上師讓車子停在了路邊,我們壹行人就在寬闊的草地上來了壹次野餐。草地的四周寂靜無人,流動的白雲下,矗立著群山,高原強烈的日光灑在我們身上,不時有清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涼。雖然吃的只有西瓜、李子等水果,瓜子、松子等堅果,可作主食的只有山西的涼粉,但卻是我此生吃過的最難忘的壹頓午餐。就連那天空也是我見過的最澄凈湛藍的天空。“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大概就是此情此景吧。那壹刻,我在思考,我們窮極壹生,究竟在追求什麽?此刻的安寧與自由並未建立在任何的物質享受上,甚至不建立在我與任何人的關系中,只是單純地在享受那壹刻當下的狀態。或許平時的諸多痛苦,只是因為想要的太多,而其實生命真正需要的並不多。

除了跟隨上師去青海,我們還去了位於色達的天葬臺。天葬是藏族人的喪葬習俗,在他們的觀念中,經過天藏死後的靈魂就可以到達極樂凈土。死者由家屬搬到天葬臺,經過超度儀式後,天葬師就會把屍體壹塊塊地解剖割截,然後餵給禿鷲。由於不讓遊客離得太近,我們只能站在遠處的高臺上看整個天葬的過程。我只看到了屍體的壹部分和禿鷲飛來食屍的場景,並未看到解剖的過程,但足以令我震撼。人的生命從自然中來,人生活中的壹切吃穿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的給予,當人死後無論是天葬還是其他的喪葬方式,我們的身體都會復歸於大自然。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和自然萬物從來都是緊密相連、須臾不離的,人與人之間更是如此。我的壹根頭發在成為我的頭發前,可能是壹朵搖曳在風中的小花,它在雕零之後融入土地分解成了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通過大自然這個神奇工程師的再編碼讓它換了壹種存在方式重新成為了生命的壹部分。我們只是生命大循環中偶然出現的壹種存在形態而已。我們傷害其他生命其實就是在傷害我們自身,因為我們原本就是壹體的。

在色達,令我難以忘懷的不僅是幾位堪布,更有壹些讓我感動到落淚的人,他們是壹群藏族同胞。我在色達的日子,正好趕上盛大的法會,很多漢族人不遠萬裏來到這裏參加法會。更有壹些藏族人攜家帶口來到這裏,沒有地方住就在廣場的空地上搭起帳篷,沒法去經堂念經就坐在路邊或跪在路邊念經。要知道此時正值色達的雨季,連著幾日下雨甚至還有兩三天下起了冰雹,夜間的氣溫不到零上,即使是白天也要穿著保暖的衣物。觀察壹下這些藏族人,他們穿著樸素甚至不太整潔的衣裳,吃的可能只有糌粑,壹連7、8天守在這裏只是為了信仰。在他們的眼睛裏,我看不到迷茫和焦慮,相反卻是那樣地篤定、那樣地虔誠。與之相比,我們享有的物質條件要好上太多,卻往往壹生都在豪屋大廈中流浪,看不到生命的方向。他們也許什麽都沒有,卻有著物質所撼動不了的精神力量。

其實在來到色達之前,我對藏傳佛教壹無所知,甚至還存在些許的偏見,認為藏傳佛教過於神秘化。由於認知的局限,我們對壹件事物采取判斷通常會基於已有的經驗和概念,依據事物表面的聯系得出符合自己認知邏輯的結論。打破已有的認知其實會令我們感到不安,所以在接觸壹件新事物時我們很難用放空的心態,不帶任何成見地去了解事物自身。不敢說通過這次旅行我對藏傳佛教的了解達到了多麽深入的程度,只能說對於所見的壹些事情不敢再輕易地下結論了,我願意先去傾聽和感受再決定我是否要認同或是否定。

壇城是佛學院最高的建築,也是許多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在此之前,我聽很多人說去繞壇城只要達到壹定的數目就可以解脫,不再輪回。聽起來似乎有點迷信。壹位覺姆(藏傳佛教中女性出家者)對我說,壇城其實代表了法的本來面目,繞壇城是為了發現自己的心。夜晚的壇城在壹片燈火琉璃中顯得特別地美麗莊嚴,我隨著壹大群遊客、信徒去繞了壇城。那天正好是農歷十五,月亮高懸在天空中又圓又亮。不過,月亮壹直被壹重重烏雲籠罩著,只能透出些微的光亮。突然,壹陣風從空中刮過,吹走了原本遮蔽著月亮的雲彩。壹輪明月慢慢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原本正在繞壇城的人好多都停了下來,興奮地看著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美景。可能在城市叢林裏生活久了,連看月亮都變成了壹件奢侈又浪漫的事,更別說在這沒有任何高樓遮蔽視線更沒有霧霾的高原上了。看向夜空的我面對眼前的這壹幕驚呆了,我在那壹刻好像感受到了壹點開悟的狂喜,不由地瞪大了眼睛、張開了嘴巴。我突然意識的所謂的本自具足、本來清凈的自性就像那輪皎潔無瑕的明月,所謂的煩惱和紛繁的世事就如同那層層的烏雲,烏雲壹直在流動當中,不可能永遠籠罩著明月。而我們卻沈浸在暫時的黑暗或者留戀於眼前的月光,緊緊地抓住不肯放手,在壹刻不停的變化之中追求永恒是多麽地徒勞。六祖慧能所說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在那壹刻於我而言不再是文字語言而像是壹片輕柔的花瓣落在了心間。

這篇隨筆之所以叫佛國記,是因為我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就像那誤入桃源的漁人,在壹片淳樸而與世無爭的國度有了很多奇遇、接受了太多饋贈,當我離開時它成了我心靈的壹塊凈土。在《桃花源記》的最後,漁人尋而無果,後遂無問津者。在色達旅遊業越來越興盛的今天,我希望這片佛國能保持它最初的模樣,不要因為問津者太多而以另外壹種方式消失於世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