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窠臼意思是指比喻不落俗套,有獨創風格(多指文章、作品)。窠臼:老套子,舊格式。
不落窠臼,拼音是 bù luò kē jiù,動賓式結構成語;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感情色彩,用於文章或藝術品,不能用於形容人的性格,造句參考:頤和園的設計風格真是獨具匠心,不落窠臼。
窠,讀音為kē,不能讀作“ke”或“ɡuǒ”,不可寫作“不落巢臼”。不落窠臼與“不落俗套”有別:不落窠臼偏重於有獨創性;多用在書面語;“不落俗套”偏重於擺脫老框框;多用在口頭語裏。
語出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這“凸”“凹”歷來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軒館之名,更覺新鮮,不落窠臼。
擴展資料
近義詞:
1,別具匠心,拼音是bié jù jiàng xīn,意思是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出自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意思是寫作應該獨出心裁,不按古時候的舊套路。
2,別具壹格,拼音是bié jù yī gé,意思是比喻另有壹種獨特的風格。清·呂留良《與施愚山書》:“詠見贈詩,風力又別具壹格。”意思是看到了妳的贈詩,風格和功力已經有了妳自己的風格。
反義詞:
1,如法炮制,讀音是rú fǎ páo zhì,仿照成法,炮制藥物,泛指照現成的方法辦事。炮制:用烘、炒等中藥材制成中藥。如:依照順從,按照。魯迅《而已集·再談香港》:“兩個茶房將第二箱擡到艙面上,他如法炮制,壹箱書又變成了壹箱半,還撕碎了幾個厚紙包。”
2,千篇壹律,讀音是qiān piān yī lǜ,原指壹千篇文章都壹個樣。現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辦事按壹個格式,非常機械。也泛指事物形式陳舊呆板、呆滯的意思。南朝梁·鐘嶸《詩品》:張公雖復千篇,猶壹體耳。意思是張華經常模仿東漢時期著名詩人王粲的作品作詩,雖然作了千篇,卻仿佛是壹個樣子,沒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