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的翻譯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的翻譯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的意思為:“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出處:唐·杜牧《阿房宮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白話釋義: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

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就順次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後人哀悼他;如果後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啊。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余,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

特別是有壹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於崩潰的前夕。

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壹,外禦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願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沈溺聲色送命。

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並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遊幸。對於這壹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明白地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文章簡介: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壹篇賦體文章。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壹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