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幹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壹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壹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幹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幹的庚日,為第壹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壹天的天幹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壹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壹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