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分析,是近年藝術類招生運用得十分普遍的壹種考試形式。它先讓考生觀看壹部電視片的錄相或光盤,然後按要求寫文章。這充分體現了電視的專業特色,有利於發現具有初步電視意識的好苗子。同時,它又避免了命題作文的偶然性,有利於考出真實水平。也因為這樣,它最能拉開考生之間的差距。與“面試”的印象分不同,筆試的成績更加具體、客觀、過硬,所以在專業考試中,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個考生都必須認真準備。
那麽,怎樣寫好看片分析呢?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幾條建議。
壹、 不要寫成觀後感
寫好看片分析文章,關鍵在於能否準確把握文章的體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審題不當,完全不符合考試要求,體裁不合,把它寫成心得體會、觀後感了。這樣,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妳“自我感覺良好”,得分也不會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觀後感於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濟南世博藝術學校
首先是文章的體裁不同。觀後感、心得體會壹類文章基本屬於抒情文範疇,抒情色彩濃;二看片分析則是文藝評論,屬於議論文範疇,理論色彩濃。前者重在感,而後者重在議。前者常有喜怒哀樂的句子,如“看了這部作品後我很感動”、“我很氣憤”、“我心潮澎湃”之類;而後者態度比較冷峻,壹般用各種議論手段,夾敘夾議,分析闡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寫觀後感時,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觀眾;而寫看片分析時,作者的身份卻變成了“評論員”和“業內人士”,至少應是個“準電視人”即將來可能進入電視行業的後備隊。既然來報考,就應該有壹定的準備,有潛在的素質,就應該培養自己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意識。他們在看電視時,就不能把自己混同於壹個普通觀眾,而必須多壹個心眼,多壹番思考:假如我是專家、評委,我該如何評價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該向他學習什麽?假如讓我來拍攝,我該怎麽做?總之,妳必須尋找電視內行人的感覺,逐步培養專業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變:觀眾——準電視人——電視人——專家。
再次是針對的目標不同。觀後感針對的是“這件事”,即作品的內容;二看片分析針對的則是“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問題是:妳知道這件事後有什麽感想?這件事給妳什麽啟示?而後者回答的問題是,這部作品該怎麽理解?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如《難圓綠色夢》,這部片子講述壹位植樹造林模範的事,他辛勤種樹幾十年,數卻被人砍光了。如果寫觀後感,應針對這件事,當然表示痛心、譴責。而寫看片分析時,則針對這部作品,分析它獲獎的原因,成功的經驗,應表示出贊嘆、欣賞。這二者的基調是明顯不同的。
最後是文章的側重點不同。觀後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內容,重在教育意義;而看片分析則重在作品的創作經驗,包括藝術形式。前者要求緊扣主題,聯系實際抒發感受;而後者要求緊扣創作特色,分析其表達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為內容服務的。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簡而言之,所謂看片分析,就是要妳以“內行”的眼光,講出作品的“門道”來。
二、要有以論文的框架
明確看片分析是議論文這壹定位後,接下來就是謀篇布局的問題了。常見的毛病有以下幾種。
1、全文只有壹段。有些根本沒有段落概念,不會分段,往往想到哪裏寫到哪裏,天馬行空,東拉西扯,思維跳躍,胡子眉毛壹把抓,這當然不行。
2、 “串講式”,或曰“賞析式”。它往往從電視片第壹個鏡頭講起,然後第二個、第三個……壹邊敘述內容,壹邊作些評點,還美其名曰“夾敘夾議”。這好比語文老師串講課文,念壹段,講壹段。這種寫法缺乏宏觀的鍛煉,沒有形成小論點,沒有上升為理論,沒有總結,也不符合要求。它還帶來另壹個後果,就是敘述太多,議論太少,往往頭重腳輕,開頭十分啰嗦,結尾又草草收場。
3、 “雜文式”。這經常發生在擅長寫作的同學身上。他們不滿足議論文的壹般套路,斥之為“條條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於是把它寫成文藝性論文,即雜文。當然不排斥少數尖子可以寫出優秀的雜文來,但在考試時壹般不要用。
正確的寫法,應該按照議論文的壹般框架,既有論點、論證、結論三大部分。
開頭是提出問題,即論點部分。它應該包含兩層意思。壹是對分析的對象(即這部作品)做個簡單的介紹:叫什麽名字(標題),作者是誰(那個臺拍的),屬什麽體裁(欄目),講了什麽內容,表達什麽主題等。二是對這部作品做個總的評價,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如“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間是主體,是提出問題,既論證部分。它要求具體分析這部片子的成功之處,有哪些創作經驗。建議至少講三個方面的郵電(或特點),而且每個方面分別寫壹小段,每個方面應該提煉出壹句評語(即小論點)。小論點應該精辟、整齊、醒目,最好歸納的句式比較整齊。為了突出小論點,應該把它們放在各小段的開頭,或改成粗題字排版,或省為小標題。還可在前面加上“第壹、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這之後,在圍繞這個小論點作分析,“擺事實、講道理”。應該結合片子的內容,舉出具體例子,夾敘夾議,邊敘述有關情節或鏡頭,邊分析他們的表達效果,以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裏要防止兩種傾向,壹是光敘述內容,變成講故事了;二是光發議論,或空洞抒情,沒結合具體內容,與作品完全脫節,空對空,那也不行。請註意,這壹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決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絕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後是結尾,是解決問題,即結論部分。這部分很短,主要對全文作總結,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補充說明,或照應開頭。有了這部分,文章就有頭有尾,完整無缺,並形成壹個高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是論文的常規寫法,當然可以靈活掌握,不要把“框架”當成“框框”,束縛了思路。但就中學生而言,壹般按這個格式去寫較為妥當。建議先寫好段落提綱,至少要想好要講哪幾層意思,然後按照提綱,壹段壹段寫來。這樣,論文的框架就很穩,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層次分明,小論點突出。
三、 要提煉出小論點
解決了題材和結構問題後,下壹個難點就是,從那幾個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煉出小論點?這個問題普遍感到頭痛,我們不妨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逐步學會提煉。
我們可以從觀後評片中得到啟發。可聞前後有什麽閱讀提示和思考題?老師對妳們的作文有何批語?從這裏往深處想,就能學會抓主題(中心思想)、結構(段落)、手法(寫作特點)等。
建議大家學壹點文藝理論常識。這樣才能找到理論武器,提高鑒賞品位。如: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政治,文藝的典型性,文藝批評,創作方法,流派,體裁,風格等。特別是“典型”這個概念應用很多。
還建議學壹點電視常識。電視有自己的特點,如:形聲兼備,視聽合壹,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用鏡頭語言說話,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壹些電視創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從電視的角度來分析。
下面提出壹些選題供大家參考。
1.主題方面。主體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與相近題材的作品比,看哪個更深刻;也可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它有什麽現實針對性;還可分析標題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個什麽樣的人,形象是否鮮明突出,性格特點如何,作品用什麽實事來刻畫它,次要人物有什麽特點,與主要人物有什麽關系。
3.選材方面。作品運用了什麽材料來表達主題,這些材料是否真實、具體、集中、詳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別典型,那些細節特別精彩等。
4.結構方面。作品分為幾大部分,它以什麽為線索,它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過渡,怎樣照應,結構是否嚴謹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創作手法(如:對比、托物言誌、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見大等)。這些是否成功、新穎、有特色等。
6.新聞方面。如果是新聞類作品,還涉及到許多新聞性問題。如:真實性,時效性,是否堅持了新聞的黨性、群眾性、戰鬥性等原則,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鏡頭方面。電視是用鏡頭說話的,它的鏡頭語言運用如何(構圖、色彩、光線、速度、字幕、特技、聲音等),那些鏡頭特別精彩,運用了什麽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屬於創作的各個方面,只要妳覺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選。如:音樂、美術、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須強調,以上這些絕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講到,只要選其中三四點特別突出、十分明顯的講。甚至可以知將其中壹個方面,但必須講深、講細、講透,而且它們也必須提煉出小論點。
四、 要全面考慮,掌握分寸
寫文章最要講辯證法,要全面處理各種關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極端。
1、要充分肯定優點,而不要專門挑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分析作品當然可以講它的缺點,但必須掌握好壹個度。有些年輕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講缺點,這就很不應該了。要知道,拿出來的電視片,除特殊情況外,都是好的夥比較好的,甚至是獲獎作品。正確態度應該是肯定優點,附帶言其不足,在措詞上、提法上也要謹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類。
2、要有專業眼光,但不要亂用專業術語。有人太急功近利,剛接觸幾個專業術語,就忙不叠地對號入座,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剩下“看鏡頭說術語”,變成“看圖說話”。初學階段似懂非懂,沒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亂貼標簽。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於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分析時必須
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與同壹題材、同壹體裁、同壹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進行比較,才能比出特色來。此外,許多作品都與時代背景有關,特別是新聞片,要特別留意它的拍攝(播出)日期。
4、要學會看電視,才會評電視。壹般人看電視是為了獲取信息、欣賞娛樂、消遣放松,這都是無可厚非。但立誌當電視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這種水平了。他們看電視時,應該加上學習的目的,提高鑒賞水平,應該“帶著學習的目的看電視,帶著職業的眼光學新聞”。建議先學會看電視,養成良好的收視習慣。要多看中央臺,多看新聞片、專題片、藝術短片,以及好的電視單本劇,而要少看電視連續。看電視的時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帶著問題看,邊看邊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個鏡頭的表達效果,分析這樣的良苦用心,當創作者的知音。還要與誌同道合的同學議壹議,與周圍人交換壹下看法。最好能強迫自己把看法寫成文字,或壹段文字,或小評論,然後請有關專家老師指導壹下,練幾次筆。
今年考看片分析時,為了防止偏題的現象,普遍降低了難度。有的對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廣播學院導演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觀看短劇《較勁》,寫不少於1500字的影評,題目自擬。應包含以下內容:壹、作品的主題思想什麽。二、人物對白的語言特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什麽。三、劇中印象最深的壹段戲是哪裏。四、重新設計結尾。
有的幹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幾個問題。如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編導專業2002年的筆試題是:
看電視片《蕉窗聽雨》(註:是壹部介紹蘇州園林的藝術專題片)回答問題:壹、這部電視片如何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如何表現自然的花木與人工園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請舉例說明“相識固然不難,理解未必容易”這句話的含義。(30分)三、這部電視片闡釋了那些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這種考試安排限制了話題,使答題不至於離題萬裏。而且它重在考察隊內容的理解,沒有太高的專業要求。這比寫文藝評論要容易壹些,但它們的套路基本壹致。這種回答,也不能像中學那樣簡單地列幾條筋,否則肯定沒有競爭優勢。建議在考前練習時,仍應以寫文藝評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