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名家 散文詩
原發布者: *** 亞 名家哲理散文精選 篇壹:名家哲理散文精選 生命就這樣隨風而逝。逝去了生命,又怎麽可能去言說的美好,自由的可貴呢?沒有了生命,壹切願望將成為夢中的幻影。沒有了生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就更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善待生命。 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 不能設想,古羅馬的角鬥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這就像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壹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壹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當然,並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廢墟是古代派住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時的力量和精粹。廢墟是壹個磁場,壹極古代,壹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裏感應強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相反,那種不知敬畏的人是從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說只有輕松才能使人不虛此生,才能使整個世界變得和諧。以惡是治不了惡的。不必希求太多壹聲鳥或壹堵墻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藝術,有時就是壹門 名家散文很多,推薦幾部余秋雨的散文 1.《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壹書的寫作,始於壹九九二年,成於壹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余。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麽多時間才寫出十壹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壹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壹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壹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壹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壹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2.《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壹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壹脈水源、壹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壹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壹時多麽重要、多麽殘酷、多麽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3.《千年壹嘆》 2000年 這是壹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裏的經歷。 他們壹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麽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壹公裏會遇到什麽,所知道的只是壹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壹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壹看,卻對數萬公裏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裏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4《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壹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壹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壹往無垠的疆土 。 5.《借我壹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壹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6.《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著胡笳長笛。只是,後壹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癡迷了兩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壹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註的則是另壹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臺灣,余秋雨赴臺所到之處的壹系列活動,均是以昆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銀杏 郭沫若 原文: 銀杏,我思念妳,我不知道妳為什麽又叫公孫樹。但壹般人叫妳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妳的特征並不專在乎妳有這和杏相仿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於營養——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妳的特征了。 但壹般人並不知道妳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妳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妳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經是不能有妳的存在了,但妳依然挺立著,在太空中高唱著人間勝利的凱歌。妳這東方的聖者,妳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妳是只有中國才有呀,壹般人似乎也並不知道。 我到過日本,日本也有妳,但妳分明是日本的華僑,妳僑居在日本大約已有中國的文化僑居在日本的那樣久遠了吧。 妳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妳,我特別的喜歡妳。 但也並不是因為妳是中國的特產,我才是特別的喜歡,是因為妳美,妳真,妳善。 妳的株幹是多麽的端直,妳的枝條是多麽的蓬勃,妳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麽的青翠,多麽的瑩潔,多麽的精巧呀! 在暑天妳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雲冠,妳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妳的端直而沒有妳的堅牢; 白楊雖有妳的蔥蘢而沒有妳的莊重。 熏風會媚嫵妳,群鳥時來為妳歡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當皓月流空,他們會在妳腳下來聚會。 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妳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的蝴蝶。 妳不是壹位巧妙的魔術師嗎?但妳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的江湖氣息。 當妳那解脫了壹切,妳那槎椏的枝幹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妳對於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妳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妳也並不荒傖;妳的美德像音樂壹樣洋溢八荒,但妳也並不驕傲;妳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妳超在乎壹切的草木之上,妳超在乎壹切之上,但妳並不隱遁。 妳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妳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妳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妳,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妳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贊妳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妳的畫。 這究竟是怎麽壹回事呀,妳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妳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妳呀,大家雖然都在吃妳的白果,都喜歡吃妳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妳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妳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嗎?但我就很少看見妳的影子;為什麽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裏樹呢? 我是怎樣的思念妳呀,銀杏!我可希望妳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妳壹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妳贊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妳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妳的壹天 //z *** jyw/u/4932/archives/2010/2010311224324 上面的鏈接有五十篇! 下面的是比較好的 中國篇 最苦與最樂 背影 荷塘月色 匆匆 五峰遊記 又是壹年春草綠 五四斷想 秋夜 芭蕉花 漸 故都的秋 釣臺的春晝 我所知道的康橋 翡冷翠山居閑話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雅舍 海燕 落花生 笑 濟南的冬天 風景談 愛爾克的燈光 秋天的況味 喝茶 囚綠記 太湖遊記 老王 報秋 珍珠鳥 羞女山 聽聽那冷雨 從母親到外遇 笑口常開 道士塔 寫給生命 外國篇 門檻 火光 大地的眼睛 時鐘 冬天之美 給我三天視力 赤腳的孩子 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草莓 貪心的紫羅蘭 貝多芬百年祭 論創造 我與繪畫的緣分 聽泉 我的伊豆 詳細點的文章 1 雨聽江南 雨聲,由深夜至深夜,斷斷續續,滂滂沱沱,淅淅瀝瀝,雖說雨就這樣下了壹整天,可壹點兒都不淒冷,淒冷的怕只有秋雨了罷. 江南——水鄉,少不了會有雨的;這天上人間的美景,風景如畫的詩意,和雨聲、和雨意結下了纏纏綿綿的情話,壹如如煙的雨幕,給江南平添了神秘的氣質和瑰麗的傳說,千百年來,朝聖江南的人們拜倒在其煙柳畫橋的幽美、小橋流水人家的平淡之下,久久地駐步. 風和日麗、白雲千裏,怕不是真正的江南,灼目的陽光把神秘撕扯如絲,好似壹位舊居深閨的女子豁然的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有說不出的尷尬.遊覽湖光,泛舟湖上,怕只有在綿綿細雨中才能體味到江南之所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油紙傘,撐上壹把去重遊書中的雨巷,或許還真能逢上壹個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在輕輕的雨聲和腳步聲中,就這樣輕輕地擦身而過,不知還會不會再見,回首,也只是壹個撐著油紙傘有著丁香氣質般姑娘的背影, 出了雨巷,怕就到了湖邊罷.若選壹個季節,那最好是春天.壹切都已復蘇,充滿著盎然的生機.柳枝剛發了新芽,在風的吹拂下,隨風搖擺,如輕唱的搖籃曲,小孩子這時怕早已睡去了罷.壹同遊湖的人們,在五彩繽紛的傘下,有著五彩繽紛的心情.或許在這其中,有人獨自壹人,獨飲悲傷抑或心近自然;在壹頂傘下,兩個腦袋靠在壹起,小聲地妳儂我儂,卿卿我我;簇擁在壹起的傘如同鮮花,吸引的鳥兒呀,蝴蝶呀,蜜蜂呀,也就熱鬧許多了.遊覽湖光,景色尚且如此.泛舟湖上又會是怎樣的壹番情趣.湖上有數不清的波紋,有雨的也有風的.在小舟中,撐著傘也不用將去劃水,就這樣隨著水的柔波,從這裏蕩到那裏.遠處的幾艘小舟也若隱若現,迷離朦朧,如詩如畫…… 江南不單有雨中的風景也有雨中的詩文.落魄的學子、幽怨的閨人、漂泊的遊子、離家的良人……無數的人,在同樣的雨中,書寫著不壹樣的心情,思念著所惦記的人,說著無論悲傷還是喜悅,思量許久還是有感而發的心語.是詩文成就了江南,還是江南給詩文以靈感.在雨聲和蛙聲中,聽到江南的絲竹,心想著江南無盡的美好.剛剛落入土地的那滴雨,原先是西湖水中的壹滴嗎?還是也從江南的天空中,滴進江南的土地裏. 江南,引發心中無限感慨的地方,也怕真到了江南,如邁進姑娘的閨房,打破了壹切的虛幻,甚至連想象的空間也沒了.想起壹首詩“燈影漿聲裏,天猶寒、水猶寒.夢中絲竹輕唱,樓外樓、山外山,樓山之外人未還.人未還,雁字回首,早過忘川,撫琴之人淚滿衫,揚花蕭蕭落滿肩.落滿肩,笛聲寒,窗影殘.煙波槳聲裏,何處是江南?”而我也終究要打江南走過,可我知道,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2 祈禱,生命會創造奇跡 祈禱,相信血脈能創造奇跡;祈禱,相信生命的晏晏不息;祈禱,相信創造生命的奇跡。。。 ————題記 是誰,如此的冷血,粉碎了壹座座的世外桃源; 是誰,如此的無情,掐碎了壹朵朵夢的花瓣; 是誰,如此的殘忍,埋葬了壹個個生的希望。 是誰,究竟是誰。。。 那些曾經美麗的城市,如今,只是壹片的廢墟,零碎地記憶著昔日的繁華。遠方,那壹座座曾經陌生過的鄉鎮,如今,卻成為了四月最燒灼而啼血的記憶。 遠方,是誰在驚恐的哭泣,是誰在急切的呼喚。。。 撥動百感淒惻的思緒,血脈與神經都在哭泣。那些同胞,那些與我血脈相連的人,我不忍想象壹片廢墟裏葬埋了多少個逝去的夢。 撕心的疼痛麻醉了我的智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思維已是壹片虛墟。 房屋塌陷,道路阻塞,亂石滑坡,暴雨傾盆,通迅中斷……還有教學樓裏雕謝的花蕾,慘不忍睹的滿目瘡痍。 那些妻離子散的哭泣,那些血流成河的悲傷,那些埋葬於廢墟之下卻依舊用力的呼吸,壹切的壹切都在呼喚,都在吶喊:救救我們,救救我的孩子。。。妳可聽見了,聽見了那壹聲聲虛弱卻依舊頑強的呼吸,妳可看見了,看見那壹個個消瘦卻依舊高大的身影,妳可看到房屋下那無數條稚嫩的生命,妳可看到母親們焦急卻又無助的眼睛,妳可看到失去雙親因恐懼無法停止抽泣的小身體,妳可看到我們身處千裏之外那顆無法放下的心揪?!玉樹要重建,而且就建在這廢墟之上,建的更好;重建在人們的心靈之上,從此以後,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大地的怒號,海洋的咆哮,流水枯竭,為什麽,壹切的壹切總是難麽的磨難。天災?天災!那壹條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的逝去,那壹座座繁華的城就這樣毀去,那壹個個希望的夢就這樣的破碎。天,下著雨,蒼天是否有淚?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同胞,妳在哪?是否安好。壹個個高大而堅定的身影,壹陣陣雄壯而怒吼的聲音,這壹刻,把壹切悲痛化作拯救的力量,讓死者安息,讓活者前行,讓我們的心連心,手牽手,撕裂天災背後那只無情的魔抓,重建另壹片的挑花源。 不要再愛慕虛榮了,地震中那撕心裂肺的吶喊擊碎了所有的浮華和虛假;不要再無病 *** 了,地震中那肝腸寸斷的痛苦讓所有的苦難都風輕雲淡;不要再無所事事渾渾噩噩了,地震中生命的最後壹刻竟然流露出那麽多的遺憾。生命,我不敢定義,也不能定義,我只知道它是壹切的基石,沒有了它壹切都是虛幻,壹切都是空白。 就讓我們,壹起默哀,默哀那些逝去的傷痛。。。 就讓我們,壹起哀悼,哀悼那些已故的靈魂。。。 就讓我們,壹起祈禱,祈禱生命會創造奇跡。。。 3 這裏不相信寫了 余秋雨的散文集就夠妳看的了!下面的是他的作品,希望妳喜歡! 《文化苦旅》 1992年臺灣出版 1995年大陸出版 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壹書的寫作,始於壹九九二年,成於壹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余。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麽多時間才寫出十壹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壹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壹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壹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壹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壹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壹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蕩,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壹脈水源、壹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壹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壹時多麽重要、多麽殘酷、多麽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千年壹嘆》 2000年 這是壹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裏的經歷。 他們壹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麽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壹公裏會遇到什麽,所知道的只是壹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壹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壹看,卻對數萬公裏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裏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壹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壹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壹往無垠的疆土 。 《借我壹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壹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蕩著胡笳長笛。只是,後壹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癡迷了兩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壹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註的則是另壹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臺灣,余秋雨赴臺所到之處的壹系列活動,均是以昆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 2008年 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壹則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壹轉,人為地構造出了壹幅幅濃郁而又深沈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壹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壹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分六冊。首批推出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2008年 《摩挲大地》壹書,精選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中的壹些著名篇章,但每壹篇都由作者本人進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書中的後半部分有關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都是第壹次發表。全書230千字。 從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誤讀者。 《歷史的暗角》 2009年 收錄的篇什歷來被文學史和讀者目為歷史、文化美文的典範之作而廣泛傳誦,堪稱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鬥。讀者自會體悟到余秋雨在歷史追溯之中體現出來的心靈的震顫、思考的重量。 周國平:守望的距離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余秋雨:山居筆記、文化苦旅(歷史文化散文式文)他の書不是所有都好... 鮑鵬山:寂寞聖哲、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歷史人物詮釋相當到位) 個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