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精選5篇)
做好壹名教師,愛與職責是持久的原動力,教師的工作唯有愛與職責的完美融合才會奏響每壹個學生的生命精彩樂章。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有哪些妳知道嗎?壹起來看看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歡迎查閱!
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1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也有人說成:學深為師,品正為範。從中可見學乃教育之基礎,德乃教育之本源。從字義理解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 那麽我們需要壹個什麽樣的教師呢?是簡單的知識淵博型,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優秀的業務素質,健全的人格的全面教師呢?我想大家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怎樣才能做壹名具有優良品德、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好教師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有以下幾點:
第壹、教師不是職業,而是事業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轉型階段,文化發展空前繁雜,社會思潮泥沙俱下,如何有壹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每壹個人都需要面的問題,作為教師壹定要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認清教師不僅僅是我們的職業也是我們的事業,要把教育事業作為我們壹生的追求和理想。面對拜金主義盛行我們教師的價值觀壹定不要盲從,而是要更加清醒的認識到這種風氣的錯誤性,以及為了改變這種風氣,我們教師需要用過硬的素質來抵禦這種風氣。對把教育當事業的人,我懷有真誠的敬意。所謂“把教育當事業”,我理解至少有兩個含義:第壹,研究;第二,創新。
有事業心的教師,面對教育的所有現象,都能夠以壹種研究的眼光去打量與審視,並自覺地進行研究。這種研究不是抽象的理論推導,而是結合自己每壹天的每壹個教育行為進行分析、比較、質疑、琢磨、提煉等等。
有事業心的老師總是具有壹種超越自己的欲望,不願意簡單地重復自己,哪怕是同壹篇“教熟了”的課文,針對不同的學生,或者在不同的時期,也希望能夠講出新意;哪怕是富有經驗的班主任,面對新的班集體,也努力追求帶出新的個性與特色。如果說,把教育當飯碗,能夠滿足教師物質生活的需要;那麽,把教育當事業,則還能給我們帶來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收獲。我們不能苛求每壹個教育者都把教育當事業,但是毫無疑問,壹個把教育當事業的老師能夠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教師的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教師的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壹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於寂寞,甘於辛苦的,必須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第二、教師不是演講者,而是榜樣
我們常說“無聲教育”,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日常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來模仿教師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將教師好的和不好的行為進行了學習。因此,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對學生都會起示範與榜樣作用,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是學生的教師,學生是教師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教學,更要以人為本、教書育人,家長把學生交給學校、交給教師,我們就有責任、責無旁貸去珍惜愛惜學生的時間。教師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第三、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獲取知識的引導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問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教師要有更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來面對自己的工作。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發展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建構知識,為了達到這壹目的,教
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註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轉變自己“講課”為主的教學行為做起。
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弊病之壹就在於教師灌輸得太多,將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術語、概念灌輸得多,感悟、體驗被忽視。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於學生學過,學生學過不等於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於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改變“灌輸者”的角色,盡量做到: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學生已經懂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講的不講,教師自己講不清楚的不講,學生聽不明白的不講。那麽,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授些什麽呢不是照搬教參,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課文的心得體會、感悟和發現;必須有高於學生之處,能為學生開啟心窗,要能講得學生佩服妳;必須是傳授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所謂“程序性的知識”,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運用,換言之,就是教他以規律、方法,授之以“漁”;必須傳授主題性的知識,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益;必須傳授邏輯上有必然聯系的知識。加涅說:“有組織的知識必須按壹定的程序才能系統掌握。”教師在講授的同時註意引導學生喚醒已有知識的記憶,以不斷建構新的知識網絡。
第四、教師不是學生的長輩,而是學生的朋友
平易近人、與學生交朋友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教師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放在教師就是長者,是學生的長輩,壹定是學生的老師的位置,既然是長輩,是老師,學生就沒有什麽理由不接受教師的意見,不聽教師的話。為此,教師就把自己擺在了壹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壹旦學生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時,我們的教師就會勃然大怒,認為學生不聽教育,不聽我們的哨子。對於壹些素質較低,道德修養不高的教師甚至會出現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和舉動。對於今天的教育,教師要淡化自己的角色。教師是社會的壹員,不僅要充當“教師”這壹角色,而且要充當多種角色。教師不但要以“長輩”的身份出現,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只有與學生交朋友,師生之間的溝通才可以更為方便,學生才可以對教師有壹種信任,師生之間溝通起來才更有效果。
幽默是師生溝通的催化劑。 學生對教師普遍要求和贊賞的壹種素質就是教師要具有幽默感。教師語言幽默詼諧,富含哲理,是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壹種催化劑。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學生的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在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是我的課堂教學中,我都喜歡采用幽默風趣、詼諧的語言,通過這樣的幽默詼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大家的溝通更輕松。在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我註意到教育語言的詼諧性,通過在幽默詼諧的氣氛在交流溝通,能夠冰釋師生之間的各種誤解。在十八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當前教育形勢下的教師,不應該再用那種古板、呆滯的語言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和與學生溝通。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人師者亦為人模範。三尺講臺上的我們,意氣風發,教書育人;三尺講臺下的我們,文明爾雅,為人師表。教師是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承者,表裏如壹是對我們最高的要求和行為準則。“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壹種精神體現,壹種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風箏要想飛得高,必須由底下的線牽引著,假如沒有了這根束縛它的線,風箏只能掉在地上。我們如果是那只風箏,那師德就是在我們腳下牽引著我們前進的那根線。如果線斷了,即使我們再努力,也不會飛的久,更不會飛得高。
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2“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說來說往,終極還是落到了師德上,由此可見,作為教師,要教好書,要育好人,要規範好教育行為,要辦人民滿足的教育,都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也就是“師德”。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壹代新人的光榮使命。我們每個教師的師德就如同“榜樣”和“陽光”。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貌,所以說教師是旗幟,學生如影隨形般地追著走;教師是路標,學生毫不遲疑地順著標記前行。這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教師首先自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光陰荏苒,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工作中,有迷茫、有沮喪,也有歡樂和喜悅。但無論是哪種感受,讓我慶幸的是,我始終和大家在壹齊。我更體會到:在教育中以身作則是壹件多麽重要的事情。
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必須提倡多元化知識的終生學習,因為當壹個人的知識越豐富,他對行為道德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辨別善惡的本事越強,所以,無論是道德品質的提高,還是個人道德品質的升華都是同科學文化的提高相聯系的。
要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必須有反思改造精神。知識對道德的作用並不是絕對正向的。所以,壹個人要構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僅有壹般的科學文化知識或壹般的道德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在學習政治理論和社會倫理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反思”與“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現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環境條件中能動地做出評價與選擇,並根據自我的需要反作用於外部環境,主動地理解或排斥。表現為對自我的思想行為能動地進行控制和調節,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評、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約、自我禁止和自我監督。
壹個令學生感到和藹可親的教師,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尊重與喜歡他們。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師生是平等的公民,學生也有自尊心,並且是很強烈的。教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壹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壹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教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所以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以博愛言傳身教,廢除學生間的等級差別,到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相待
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應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業;要用壹切為了學生,為了壹切學生,為了學生壹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我的品行、人格熏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於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壹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壹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範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我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壹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
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3__年,當我第壹次走進聾啞學校,看到壹個個肢體健全、聰明伶俐,卻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的孩子時,我的心被震撼了:人間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苦難和不幸呢?這些花兒壹樣的孩子為什麽要承受這樣的痛苦呢?想著壹個個健全孩子活潑而歡快的身影,看著眼前這群特殊的學生,我的眼睛濕潤了。
就在那壹刻,我內心迸發出了無比的力量:我要用我的愛去溫暖那壹顆顆幼小的心靈! 這些聽障和智障的兒童,往往被社會所忽視。家長把他們送到學校時,常常抱著最低的期望,希望他們“成人”。我從踏進學校的第壹天起就暗下決心,壹定要教好這些學生,不能辜負了家長的期望,不僅要讓他們“成人”,更要讓他們“成才”。 學生小歌,媽媽去世得早,家在鄉下,8歲時來到學校,個性內向、倔強,壹般不和同學們玩,不聽老師話。我對小歌特別關照,逢年過節總要從家裏捎些好吃的給她,也常找些衣服給她。在我不懈的努力下,小歌終於向我傾訴、和我交流了。
我這才知道,小歌之所以不開心,是因為她有了繼母。繼母待她不好,她很受傷。從此以後,遇到星期天或有空時,我就把小歌帶回家,給她做好吃的,給她洗衣服。壹天晚上9點多,天下著雨,小歌的爸爸打來電話,說小歌下午和家人鬧別扭到現在還沒有回家,他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可還是找不到。放下電話,我心急如焚,抓起雨傘就向外沖。
就在我打開院門的那壹剎那,我被眼前的壹幕驚呆了:我看到壹個滿身是泥、渾身濕透的小女孩兒,像壹只受傷的小貓蜷縮在我家門口。是她,是小歌。她看到我,壹下子撲到我的懷裏痛哭起來,用含混不清的口語叫著:“媽媽!媽媽!”雨在下,淚在流,我摸著她冰冷的小臉,用手語對她手:“孩子!從今以後,我就做妳的媽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壹個智力低下的兒童要比教育正常兒童多付出百倍的細心、愛心和耐心。”沒有鏗鏘的誓言,沒有豪邁的表白,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可歌可泣的傳奇。在聾啞學校這塊特殊的土地上,我用愛書寫著平凡的青春,讓青春在特教事業中閃光。
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4三尺講臺,粉墨耕耘;春蠶燭光,潤物無聲。在“教育崛起,教師為基”的今天,壹位位平凡而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風雨中守護,在信念中堅守,用自己的愛心演繹了壹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學校的.壹位老師——陳會芬老師,她用自己崇高的師德和對教育執著的愛為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無悔的青春。
壹、 愛是理解
愛是教育的源泉,因為有了愛這個支點,教育就不僅僅是壹種手段、壹項工作、壹件事情,而是壹種力量、壹種智慧、壹份快樂、壹份幸福。“愛”要以理解,尊重,信任為基礎。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會使我們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更好的幫助他們進步。而陳老師就因為有了這份愛,有了這份理解,奏出了美的樂章。
我不會忘記那是2003年時在她所教的班裏有壹名叫莫濤的學生,他父母離異後,跟父親壹同生活。因為缺少雙親的關愛,莫濤行為離群,經常遲到、曠課,常因壹點小事就向同學大打出手。看到這壹切,陳老師並沒有因他違犯紀律而訓斥、挖苦他,而是像母親壹樣地關心他、愛護他。在壹個秋風蕭瑟的早晨,陳老師在教室裏見到莫濤,卻見他只穿了壹件薄薄的襯衣,小臉凍得煞白,不停地哆嗦,急忙脫下自己的絨衣給莫濤穿上。這個倔強的孩子輕輕說了聲:“我不冷。”了解到因為爸爸昨晚沒回家,他沒能進去家門,在鄰居家借宿壹夜時,陳老師又領他去吃飯。父母的漠視、老師的關愛,使得這個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淚水奪眶而出。
面對這個可憐的孩子,陳老師感覺到僅僅給他洗衣、買飯、談心、補課還是不夠的,最關鍵的是要讓他有壹個溫暖的家。陳老師把莫濤 領回自己家,同時想方設法聯系他的爸爸、媽媽,要求他們關心這個孩子,給孩子應有的愛。在陳老師的勸說下,莫濤住進了疼愛他的姨媽家。得到了溫暖的莫濤從此像變了壹個人似的,性格開朗活潑起來,能嚴格要求自己了,學習也努力了。看到莫濤的進步和快樂,陳老師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就是這樣用真誠去感化學生,用情感去開導,用信心來支撐,用恒心來堅持,把更多的愛心傾註在這些學生的身上;她就是這樣理解學生的內心,以教師壹顆平等的心喚起壹顆冷漠的心,以壹個師長和朋友友善的心走入另壹顆孤寂的心。
二、愛是責任
有人說,人的內心有兩根琴弦,壹根是魔鬼的琴弦,壹根是天使的琴弦,而教師的責任就是撥動學生心中那根天使的琴弦,而只有天使般的愛心才能撥動學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陳老師認為,挽救壹個問題學生比培養壹名優秀學生對社會的影響更大。2002年在陳老師帶的五(3)班有壹個淘氣的聞名全校的學生,打架、曠課、遲到、撒謊、鬧堂、頂撞老師,壞學生能做的他都做了,真想像不出壹個瘦小的男孩竟有如此的能量。陳老師感到非常棘手,決定從了解學生的過去開始。她花了壹周時間,走訪了大量有關他的低年級同學、老師、街坊鄰居,終於掌握了第壹手資料。原來,趙強壹二年級時壹直聰明好學,但四年級時,家庭發生變故,父母都外出打工,他壹下成了無人管的“孤兒”,成績壹落千丈。針對這種情況陳老師對趙強更加關註了,通過班會,生日贈言,讓趙強感受到了班集體的溫暖;與優秀學生的交往讓他感受到同學們的真誠;不聲張地為他辦理減免學費讓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護……每次發生沖突,總是耐心傾聽他的申訴,每壹次申訴之後,總是耐心的幫他分析對與錯。逐漸的,打架鬧事少了,鬧堂的現象不見了,慢慢的趙強將陳老師視作最親的人,有什麽想法都找老師談心。升入中學後第壹年的教師節,趙強居然買了壹張賀卡送給陳老師,並 在上面寫著:“感謝您三年的辛苦照顧,我會永遠記著您!”
陳老師深深懂得,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即使後進生也不例外,要用耐心和信心給孩子壹份期待,壹份寬容,因為自尊、榮譽往往是孩子向上進取的力量。她常說:“我們當教師的既要有壹張嚴父的嘴,又要有壹顆慈母般的心,只有這樣才能盡到做壹個教師的責任。”然而就是她這樣默默的付出撥動了無數根天使般的琴弦,因為在她的眼裏再小的花也能開得很美。
三、愛是尊重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學生也不例外,我們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獲得學生對我們的尊重、理解和關愛,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就是本著這條宗旨,去對待每壹個學生,找他們談心,鼓勵他們敢於講真話,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心聲來彌補教學方法上的不足。她的班裏曾有壹個學生因腳部受傷不能到校上課,她便和數學老師壹起到家中探望,還堅持兩個周放學後到他家裏給他補課。有的學生因家庭的變故,學習受到了影響,她便和家長促膝談心,***同制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過壹階段,針對班級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班會教育活動;她還給學生買鉛筆、橡皮、作業本……
四、愛是付出
多少次,陳老師在面對個人利益與學生的利益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地把利益的天平傾斜給了學生。
那是2006年7月30日下午,陳老師的丈夫突然去世,這個消息就如同壹個睛天霹靂,打在陳老師的頭上,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使正在外出培訓學習的陳老師深受打擊。可又有誰能想到陳老師在處理完丈夫的後事後,自己孤身壹人又將兩個孩子送入大學的大門,不到壹個月的時間在我們實驗小學的三尺講臺上又看到了陳老師那熟悉的身影,同事們都勸她在家多休息壹段時間,可她微笑著說:“我離不開孩子,如果我走了,就看不到他們小學畢業了,我要親自把這批孩子送進中學的大門……”壹句句樸實的話語,讓我們無不為之感動和敬佩。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去年暑假,剛開學壹個星期陳老師忽然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到鄭州檢查醫生讓住院做牽引治療,然而陳老師怕耽誤孩子們上課壹周後就匆匆趕回來堅持到學校上課,盡管還沒有完全恢復,陳老師還是笑容可掬的面對這壹群群可愛的孩子們。陳老師就是這樣把愛和責任心都付出在了這平凡的教育事業中,在她的眼中這樣的投入是壹種快樂,是壹種享受,甚至是壹種美麗人生,她用愛播灑著理想和希望,收獲著情感和微笑。
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陳老師與孩子們壹起經歷著壹個又壹個動人的故事,她雖然沒有什麽豪言壯語,但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與超凡的工作業績證實了壹個中年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這壹個個平凡的故事中陳老師澆灌的是心血,綻放的是鮮花,開啟的是希望,留下的是鮮花。在這平凡的教育事業中演繹著她的美麗人生!
教師師德師風主題征文5紅燭啊!
妳流壹滴淚,灰壹分心。
灰心流淚妳的果,創造光明妳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聞壹多《紅燭》(節選)
每個人說起老師都不陌生,這份職業是神聖的、是令人尊敬的、是有責任的。俗話說:壹日為師,終身為父。從我們出生起到如今,也會遇到過各種各樣的老師,也總會有妳記憶中非常深刻的老師。
我記憶中最深刻的,應該是在上初中時候的老師。她是我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40來歲,有著20年的教育經歷,她的皮膚黑黝黝的,頭發是那種齊耳的短發,個子不高而且瘦瘦的,她有遠視平時看書講課時都會戴著壹個遠視鏡。在她嚴肅時,我們班會鴉雀無聲——就連壹根針掉到地上都可以聽得壹清二楚。在她展顏時,我們就像是很要好的朋友壹樣,會和我們嬉戲打鬧聊聊家常,老師對我們的關心可以說是和父母是壹樣的,司馬光說過壹句話:“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對,意思是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很容易遇到,而為人師表的老師很難遇到,而我遇到的這位老師是後者,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榮幸能讓我遇到這麽好的老師。
有印象最深的老師,就會有關於和這位老師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事。我和我的這位媽媽式的老師有著許許多多的小事,但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那幾次——
那是壹個讓人心情沮喪的雨天,我們班的男生在大課間的時候,出去撒潑了,在雨中漫步,幾個人推推搡搡玩得不亦樂乎,到了要上課的時候,他們才回到班裏。偏偏這壹節正好是班主任的課,班主任看到他們身上都濕透了,有壹個人還打著噴嚏,老師怕他們感冒,就讓他們把校服換上去,他們說:“不用老師這樣挺涼快的,”老師滿眼關心的地說:“換壹下吧,要不然會感冒發燒的。”他們聽從老師的話,借別人的校服,把身上的濕漉漉的衣服換了下來,“把衣服給我吧”老師說。他們把衣服給了老師。這節下課後,我從老師辦公室門前發現,老師正拿著吹風機把他們的衣服給吹幹。在那壹瞬間,心頭湧動了壹下。老師說過,她在我們身上花費的時間,遠比在她兒子身上花費的時間還要多。中午放學時,我和我的朋友走得晚,因為後兩節課都是班主任的課,所以老師在我們放學後沒有走,而是默默的坐到了講臺上,看著老師疲倦勞累的樣子,眼裏沒了精神,我們很是心疼。
她兢兢業業為了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寶貴的時間。每天起早貪黑,因為每次早上都要在七點之前到班,所以我起得很早,到學校後班裏沒有幾個同學,而老師卻坐在講臺前看著我們早讀,早讀完之後才看到老師從包裏拿出早餐在辦公室裏吃,心裏感覺很不是滋味,晚自習是班主任的課,我們在晚自習放學回家了,而老師卻在辦公室裏為我們批改卷子,每每想起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做起來非常難的小事時,都是非常感動的,因為老師為了我們付出了太多了。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年少初遇,常在我心。轉眼間已經快壹年沒見到老師了,雖然沒有見到老師,但是老師壹直在我心裏,是她教會我許多事,教會我怎麽做人做事。人們通常把老師比作春蠶、園丁、蠟燭、指航燈、耕耘者……而我覺得老師更像是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是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