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這種創新的教研形式起於1987年河南省新沂市紅旗區教研室,1994年江蘇省在蘇州中學舉行首屆中小學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把說課納入比賽內容,1996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數學專委會把說課納入了首屆初中優秀青年數學教師評比與觀摩活動。
由此,說課成為了進行公開課,示範課、觀摩課、實驗課、匯報課等備課過程中的壹個重要環節。教師晉職、學校錄用教師、優質課評選等活動中,通過說課來檢測教師的教學水平已成壹種趨勢。各種教育教學刊物均開設了“說課”欄目,說課是目前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課題之壹。
為什麽如此熱門?說課能檢測執教者是否熟悉教材;能否駕馭教材;是否明白重難點及教學目標;是否理會教材編者的編排意圖。通過說課能體現執教者的教育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先進,學法指導是否得當。
筆者就此參閱有關書籍,結合我市實際,就如何寫說課案談談自己以下膚淺的觀點,旨在拋磚引玉。
二、關於說課的基本概念
所謂說課,是指說課教師運用口頭語言把自己上課的程序,運用的教學方法上升到理論的層面說給其他教師或評委聽。是說課教師結合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向聽課教師或評委將清楚教什麽、怎麽教、為什麽教的理論依據的壹種教研形式。
具體地說,說課主體在備好課的基礎上,面對受眾,根據組織者規定的時間與要求,依據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運用教學的相關理論、教學的基本要素,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的教學設想,從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實情的分析,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的把握,教學程序與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板書的設計與教學設備的準備,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引導、幫助、促進、合作角色的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與作用的發揮,主動性的體現與展示,結合運用相關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對教學整個構思與設計過程,用口頭(說)語言為主要表達工具,述說的壹種形式。
說課主體:授課教師
說課受眾:同行、教研員、專家
三、關於說課案與教案、說課與上課的異同
(壹)說課案與教案
1、相同處:
(1)主要任務相同。
(2)主要內容相同。
(3)研究方法相同。
2、不同處:
四、關於說課的板塊及內容
(壹)說教材
(三)說教法
(四)說學法
(五)說教學手段
(六)說教學過程
(七) 說板書設計
(八)說練習設計
五、關於各板塊說課內容、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壹)說教材
1、要點:
(1)授課內容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常見問題:
(1)曲解編者意圖;
(2)對文本主旨理解牽強附會;
(3)對授課內容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模糊;
3、應對策略:
(1)說清楚教材內容與呈現方式的特點
(2)說清楚所教內容與前後知識的聯系
(3)說清楚學情
(4)說清楚所教內容的三維目標、重點、難點
案例1:《觀潮》
教參簡說:“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本文記敘的就是壹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課文結構清楚,層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湧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壹條白線”到萬馬奔騰……其生動優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氣勢非凡,使我們眼前仿佛浮現出大潮的畫面,感受到大潮的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讀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受震撼。
教材中配了兩幅緊扣課文內容的圖片。第壹幅圖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條白線正向我們移來;第二幅圖片,則是另壹番態勢,我們看到的是“兩丈多高的水墻”浩浩蕩蕩飛奔而來的壯觀景象。這兩幅圖片為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提供了憑借。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壹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導學生壹邊讀書壹邊想象畫面,並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說課設計:
說教材
《觀潮》壹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壹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壹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壹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錢塘潮之“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導學生壹邊讀書壹邊想象畫面,並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重點語段,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說學情16_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確定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若隱若現、昂首東望、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沸騰、橫貫江面、齊頭並進、奔騰、漫天卷地、依舊、恢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案例2:山霧
說教材:《山霧》是西師版課標教教材二上課文第二課,是壹篇文字清新,語言優美的兒童散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以充滿童趣的語言把山霧在清晨由山下漸漸升騰,並在山林中彌漫以及太陽出來以後,變成露珠的整個過程生動、活潑地展現出來、讓學生了解山霧的特點,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這篇課文的目的壹是識字寫字;二是學習朗讀,在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說學情:二年級的學生識字不多,閱讀習慣尚未養成,有壹定的閱讀困難,對大自然的美感悟能力差,需直觀的、形象的教學手段幫助閱讀理解。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說教學目標:
1、助拼音認識12個生字,會寫8個字,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把課文內容與想象結合起來,了解和感受山霧頑皮、可愛、神奇的特點,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會認12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和感受山霧頑皮、可愛、神奇的特點,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說教材這壹塊值得註意的幾個問題:
1、要依“標”扣“本”,不要脫離教材。
2、要正確理解文本主旨,不要牽強附會。
讓我們來再看壹組學生對文本主人公的解讀與評價:《狐貍和烏鴉》──“狐貍很聰明!妳看,它為了得到肉,很會動腦子”;《秦兵馬俑》──“我覺得應該感謝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舉世無雙的兵馬俑了”;《虎門銷煙》──“林則徐沒有環保意識!幾百萬斤煙渣沖入大海會造成多麽嚴重的汙染!石灰沖入大海,對大海動植物的危害更大!”這些脫離文本主旨,遊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是對文本的誤解,它不僅嚴重偏離、曲解了課文原意和科學本質,而且還出現了價值觀的偏離,從根本上扭曲了教學的方向和實質。雖然壹千個讀者心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決不會變成彼拉多。因此,教師既要激勵學生進行多元體驗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導學生尊重人文主旨並追求***通見解,正確處理壹元標準要求與多元解釋、個性解讀與文本原旨領會、獨特認識與***性認識、多元文化與普遍價值的關系。這才是新課程理念的真正要求。
3、要恰當制定教學目標,不要拔高降低。
無論是壹篇課文的還是某壹課時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符合年段目標的,三個維度整合的,簡而明的。
(1)要把握住閱讀教學目標的階段性。
低年級:培養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借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好詞佳句。
中年級: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初步了解壹些表達方法;學習略讀,粗知大意;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高年級:進壹步提高閱讀的速度與質量,能體會詞句含義、感***彩和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搜集和處理信息。
(2)要體現目標的三個維度,更要突出語文能力。
崔巒老師於今年暑期在貴陽舉行的第五屆閱讀觀摩研討會上說:小學語文要唱好“八字經”:識(識字)、書(寫字)、讀(閱讀)、記(積累)、說(口語交際)、寫(習作)、法(學習方法)、習(學習習慣)。要強化語言學習,落實能力、方法、習慣的培養。
(3)要提出“三維”整合的、簡而明的教學目標。
備課時對教學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整體思考,既要明確“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又要確定實現目標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後用簡明的、條分縷析的、策略與目標相聯系的語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級的《荷花》壹課,可以提出如下教學目標:(1)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了解詞義,正確書寫字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用朗讀表達對荷花喜愛的感情。(3)從感悟作家筆下荷花的特點中,了解抓住特點、展開想象的寫法。
案例3 《亡羊補牢》
壹、說教材
《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是壹篇安排在《揠苗助長》之後的壹則寓言故事。
安排本課教材的意圖在於讓學生通過讀課文,體會寓意包含的深刻道理,拘於本課教材的安排別巨匠心。根據中年級兒童的心理及素質的要求。我把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體會寓意作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難點。
立足教材的特點及新大綱的精神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則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懂得做錯了事就及時改正。
4、通過分小組合作的學習,培養學生交際合作的能力,形成集體主義責任感和榮譽感。
案例4:《十裏長街送總理》
說教材
這是壹篇講讀課文,課文真實,具體地敘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眾聚集長安街向周總理告別的感人情景。第二課時要學的第二、三段是課文抒發感情的焦點。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方面:1、讀中體會人民群眾懷念、愛戴總理的思想感情,並體會隨著時間遷移這種感情的升級;2、通過讀表現這種思想感情;3、抓“不約而同”、“慈祥”的教學,通過各種手段加深對這兩個詞的理解,並為第三課時這兩個詞的造句作鋪墊。
(二)說教法
1、要點:
(1)采用什麽教法
(2)教法分析
(3)確定某種教法的理由(由教學內容及學生客觀現狀分析)。
2、常見問題:
(1)生搬硬套,穿靴戴冒
(2)濫用教法,不講實效
(3)堆砌術語,雲裏霧裏
3、應對策略:
(1)據教材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學生年齡等特點選擇較法;“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做到: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2)說清楚教法的選擇和為什麽選擇這種教法;
(3)說清楚為什麽要運用這種教法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常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或模式:
1.以培養自學能力為核心的“學、導、練”教學模式;
2.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訓練朗讀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教學模式;
3.以方法指導為核心的“方法滲透、領悟、小結、運用”教學模式;
4.以獲取信息、積累語言為核心的略讀課、自主閱讀課教學模式;
5.以體驗、探究為核心的“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
(三)說學法
1、要點:
(1)說明學法指導及理由
(2)掌握何種學習方法
(3)促進有效學習的措施
2、常見問題:
(1)忽視教學內容及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的聯系;
(2)濫用學法,不求實效;
(3)教法與學法割裂
3、應對策略:
(1)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2)說清楚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何種學習方法;
(3)說清楚準備創設何種教學環境和條件來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案例1: 《春天的雨點》
《春天的雨點》是義務教材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壹篇寫人記敘文
教法:以讀代講法,讀寫結合,舉壹反三等方法。
學法:指導學生學會在自學基礎上發現問題壹提出問題壹思考、討論問題壹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以及帶題求解自學法(談談、劃劃、議議、讀讀)。
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壹問,說壹說,讀壹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評:嚴格地講,教學目標不能和教材理解、教學程序並列地單獨作壹塊內容,教學目標是教材理解中的壹部分。就像教學重點、難點隸屬於教材理解壹樣,所以實際上本說課稿,只有教材理解和教學程序兩塊內容,這從總體上看,似過於簡略了。
其中體會悲痛心情,指導感情朗讀是本課時的重難點。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評:用“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這樣壹句話,將說課由說教材轉入說教學過程,轉得十分自然、簡潔,這反映了說課者良好的說課功底和自如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第壹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鳴,基於這點,我以充滿激情的導語,借助畫像,哀樂等手段努力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意境,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這樣做,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而後安排揭題、審題,用“課題擴充法”說課文主要內容,學生掌握快捷準確。
評:先分析學情,再說根據這個學情打算怎樣教,接著說這樣教的好處,如此壹步步,邏輯嚴密,是科學的說深思路之壹。
第二步,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緊接著,我又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並讓學生思考課文記敘了長安街上的哪幾個場面,是按什麽順序寫的?這樣壹環緊扣壹環,使學生進壹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調,更好地把握了課文內容,也幫助理清了文章脈絡。
評:“緊接著”這個詞用得好,把第壹個教學環節與第二個教學環節緊緊聯在壹起了。但教學過程只交代了範讀課文和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兩個內容,後面的學生書面練習,練習後的反饋、交流,最後的分好段落(這些內容在教案中都有),都沒說。這就使得教學過程殘缺不全。試想,如果按說課中的第二步內容來評析這個教學環節,那麽會是壹個什麽樣的教學效果呢?
第三步,品析賞讀,學習第壹段。
先安排自學,自學後的檢查反饋分兩步走:先檢查字詞,突出“槐”的聲,“妻”的形,而詞義較淺顯,不做逐個講解,力求省時高效。再是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分層,切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加強發散求異的思維訓練。
第二環節在學生進入情境後,我緊扣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自由鑒賞、品析朗讀,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不僅可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主體作用,而且在說、讀的過程中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表達、朗讀等各種能力。教學時,我始終牽握“愛戴、懷念”情感線,做到“拎壹點,帶全面”,第壹層抓2、3兩句體會人多,第4句體會人悲痛。第二層還通過練習題____的____,____地等待周總理靈車的到來,引導學生推敲“焦急和耐心”。重點扶學“老奶奶”壹句,放手自學寫“青年夫婦”和“少先隊員”兩句,最後摳挖“……”延伸為“萬眾壹心”,這樣的設計,能很好地體現語言文字訓練的梯度和層次。
需要指出的是,指導感情朗讀,要在學生懂得怎樣讀的基礎上,再入情入境地讀,具體實施時我註意形式多變,或評或讀,或指讀或練讀,或齊讀或配樂讀,在讀中進壹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於情的感受中。
古人雲:“感人心者,先莫乎於情”。這是壹篇情感型課文,我在教學中,始終通過充沛的情感,用生動的語言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使作者、教者、學生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
第三個環節是指導學生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第壹段段意,落實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此處還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議論解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最後壹步,對照板書,課堂總結。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牽引學生回顧第壹段的學習全過程,總結歸納學法,為下文的學習作遷移準備。
總之,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機結合,既突出重點,又突破了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標。評:先分析學情,再說根據這個學情打算怎樣教,接著說這樣教的好處,如此壹步步,邏輯嚴密,是科學的說課思路之壹。
這壹段教學過程說的內容比壹、二兩個教學環節具體,在陳述“怎樣教”的時候,還能結合說說為什麽這樣教的理由和好處,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使說課與課堂教學也統壹了起來。但我們將說課和與教案對照起來,也發現了壹些問題:
2.漏掉了許多重要的內容。如學法的歸納、電教媒體的運用、生動的課堂討論、相機的板書等等,這樣也就使得說課中的課堂教學變得幹巴巴的,無法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的真實狀態,同時也讓人無法認識到某些教學過程,原本所具有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教案中的概括第壹段大意,是分三步走的,很有層次感和藝術性,而說課時僅只用了“指導學生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的方法歸納第壹段段意”壹句話。如果我們不看教案,光憑說課中的這壹句話,就無法分辨出包含在這個訓練過程中的設計者的獨特匠心。
車老師的課上得十分精彩,以上說課的總體思路也沒有什麽大不當的地方。《十裏長街送總理》是壹篇情感型的課文,車老師緊緊抓住這個特點處理教材,在說課中也註意突出和體現了這壹特點,並且說課的語言平實、口齒清楚、功底紮實。如果要說有什麽不足的話,除了上面的說及的壹些以外,主要是說課的內容還欠全面壹些,說理也是這樣。再還有,由於教學過程也是采用客觀介紹的方式,所以,教學過程這部分也說得尚不夠具體和清楚,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說課的整體效果。
(六)說板書
1、要點:板書是將所教學的內容系統地、有序地設計好、規範地、簡明扼要地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對文本的感悟。
2、常見問題:壹空,二滿,三亂,四散,五潦草,六差錯
3、應對策略:
(1)說清楚板書設計的理由(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直觀性、靈活性、藝術性原則);
(2)說清楚板書與教學及學習的內在聯系。
案例1:登山
“不必走” “仍舊走” 列寧
為什麽? 登 “往回走” 向前走 自覺
怎麽? 山 “不能走” 跟著走 鍛煉
結果? “太危險” “就走” 意誌
此板書設計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課題左邊是學生質疑內容,也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線索。中間部分抓住巴果茨基和列寧對話的四個關鍵點(語言文字訓練點),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全文的角度,體會列寧自覺鍛煉意誌的精神。右邊部分高度概括了學生體會到的本文的中心思想。
特別提出的是,要發揮板書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板書為教學服務。如可用左邊的問題,引導學生采用串問題答案的方法來抓主要內容。又如利用中間部分的板書,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自選壹組內容,說說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意誌的。不僅體現了從整體著手的思路,而且重點突出,層次清晰。
案例2: 28.驚弓之鳥
慢慢飛來 受過箭傷還在作痛 壹聲弦響 嘣的壹聲
拼命高飛 直往上飛
壹只大雁 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 傷口裂開 拍兩下翅膀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直掉下來
(觀察) (分析) (推理) (實情)
板書是壹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壹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致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說課各板塊網絡結構圖:
開場白→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手段→說教學過程→結束語
說目標教師準備說板書
重點學生準備練習設計
難點
六、關於說課的語言
說課著力點在“說”和“課”字上,說是表述形式,課是表述內容。說課的三種語言:
1、陳述性語言
適用範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程序
操作部分、理論依據部分
要求:言簡意明、有條有理
2、課堂語言
適用範圍:教學程序環節
要求:說課與上課角色的切換,上課語言力求現場性,註意語調語速的調控,使受眾身臨其境。
3、肢體語言:課堂語言是用來證明說課的理論根據的要適時而用。
適用範圍:整個說課過程
要求:做好眼神交流、不溺不久倦、不媚不冷、在平等中交流。
4、說好開場白,說好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