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優化課堂學生學習的動力論文

如何優化課堂學生學習的動力論文

壹、“登高”才能“望遠”――強化目標意識和堅持精神

學生學習成績的優秀與否,比智商影響更大的是情商上的差別。為了確保學生有學習的熱情和延續的動力,需要強化目標意識和堅持精神。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首先,引領學生去閱讀壹些名人傳記和經典讀物,讓他們在壹些偉人身上得到啟發,樹立自己人生的遠大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其次,讓班級主題活動系列化,策劃組織開展了系列的“勵誌成長”主題活動,如我在班級中開展了《為了***同的目標不拋棄、不放棄》、《同樣的心情壹樣的期待》、《家校聯手提高效率、樹立信心勇往直前》、《收心靜心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畏難情緒》、《在偉人的啟迪下,我們明確了奮鬥目標》等活動,許多學生畢業多年後,回顧起來,對課堂上知識學習的過程早已淡忘,但對這些主題研討活動卻記憶深刻。

通過讀書和主題話題確立高遠的目標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對外來的憧憬或者說是人生規劃的意義是壹個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哈佛大學有壹個非常著名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壹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卻是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那些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在社會的中上層。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工作,但都沒有什麽特別的成績。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在社會的最底層。”

二、“正本”需要“清源”――用興趣和成功啟動學生學習動力的引擎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興趣和成功帶來的愉快是壹股強大的情感力量,兒童想當壹名好學生的願望就依靠這股力量。”他還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發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這是孩子們永不枯竭的學習動力!”可以這樣說,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成功體驗,便沒有興趣,反過來看,沒有興趣就失去了建造成功大廈的支柱。為此,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為孩子們搭建更多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臺。比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的課堂講解很少,我喜歡讓學生自己上臺講課或者板演,甚至開展學生優質課評選活動。實踐發現,學生的潛力驚人,只是壹個學期的堅持,部分學生的課已經上得有模有樣。板演我壹般讓成績暫時落伍的孩子上臺,成績中等的孩子糾正,成績最好的孩子上臺解說原因,解說更加簡便、更加有效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還有,通過“每日懸賞壹題、單元手抄報評選”等活動,孩子們不同方面的潛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發展。我們經常遇到壹個問題: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現進而發展?這就需要更多的舞臺,讓每個學生去展示自己,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個個展示、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2.要減負增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並不是壹件痛苦的事。五年來,我壹直在堅持以“引導自學型課堂”推進“學生單元自主式學習”的實驗。在這種課堂上,我經常聽到三種聲音:第壹種聲音是掌聲,這種掌聲來自全班交流或點撥自學得失時同學或老師深刻而精辟的見解,有時是豁然開朗,有時是醍醐灌頂,師生不自覺地鼓起掌來;第二種聲音是笑聲,孩子自己上臺講課,大多數的課堂生動而精彩,讓數學的課堂對孩子來講有吸引力有魅力,讓他們產生興趣。第三種聲音是辯論的聲音,這種課型的結構讓孩子有了探究的欲望,讓孩子能參與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實話實說,和同學甚至老師辯論。課堂當中什麽時候孩子思維最活躍?就是在辯論的時候;什麽時候教學效率最高?就是在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實踐證明,這種課型模式提高了課堂效率,減輕了作業負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其實是壹件挺快樂的事。

3.學習過程和結果評價多樣化,堅信鼓勵的力量。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壹樣的孩子,這就是教師要對學生的評價多樣化,不僅從成績來衡量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對學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進步和成績,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筆者在幾年來堅持考試成績、在校表現、作業優秀、課堂表現、藝術特長、特色活動等方面的家長喜報制度,只要孩子在這些方面中的某壹項取得進步和優秀的,都以學校的名義給孩子的家長發壹份喜報,讓老師、孩子和家長***同分享這份喜悅。還有定期舉行期中、期末考試優秀獎和突出進步獎頒獎典禮、優秀經典題、錯題集評選等,讓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都能得到鼓勵,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順理”方能“成章”――讓制度、集體、競爭合成內驅力

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首先使學生產生壹種限制感。學生在規章制度的限制下活動,產生壹種被動性內驅力。對規章制度成功的管理,例如:有監督、有檢查、有獎懲,就會使學生產生壹種遵守規章制度的自然性需要,產生壹種責任感,進壹步轉化為班級文化,這個時候規章制度所引起的內驅力的主動性也就會得到提高。如我的班級內長期堅持的小組合作制度、小組晉級評價制度等。

學生作為社會成員有很強烈的歸屬需要,他們需要交往,需要友誼,需要理解別人和被別人理解,也需要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團結溫暖的集體對學生來說乃是壹種強大的吸引力。特別是集體中的優良學風,對學生的學習動力更能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實踐中往往發現有個別離群的學生,其實他們的內心同樣具有強烈的歸屬需要,甚至比壹般學生更強烈。優秀班主任總是能在建立良好班集體方面下功夫。依靠集體,通過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在集體中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和幫助,也互相競賽。大家也為了維護集體的榮譽而攜手並進。

競爭本來是壹個社會因素,是壹種外推力,它已經更多地表現在學生的心理上,在壹個班級可以適當營造壹種競爭的氛圍,由於競爭,就必然使學生產生壹種危機感,而危機感則是壹種強大的主動性內驅力。因此,競爭實際上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強烈吸引作用的因素了。教育教學中也要大膽創新地使用競爭的機制,開展各種競賽,使學生有點危機感,使學生在競爭中自我實現。

當然,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方法可能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正如教育的道與路,“路”雖各有所異,“道”卻大體相同,似乎可以說“萬路歸道”――所有小路,都歸向於大道:教育之道。無論選擇怎樣的路徑,或者無論選擇怎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斷行走,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