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原文及翻譯如下:
1.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翻譯
長把茅草屋檐掃幹幹凈凈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壟是妳親手培栽。壹條流水護著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3.創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壹組詩。王安石於神宗熙寧九年(1076)二次罷相後,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園居住長達十年。據李壁《王荊文公詩箋註》,王安石故居距城七裏,距紫金山亦七裏,路程恰為由城入山的壹半,故安石晚年號半山老人,園亦因此得名。
4.文學賞析
這壹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詩人摒絕壹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
在這裏,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註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5.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