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幾道國考申論的句意理解題。
句意理解題的分值不高,壹般10分,但是要在考場環境下將得分重點答全拿到滿分,並不容易。
據申論評分人分享可知,小題踩點評分,但是每個要點的分值各不壹樣。因此,找到更靠近高分的要點更重要。
復盤這類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能在考場上拿到滿分,而是在做題的時候心中有數,知道哪些是高分要點—此類題目雖壹般是資料中的重點句,但答題絕不是要妳把資料分段精煉提綱,然後壹股腦照抄。(或者不問三七二十壹直接幹材料,分條理清楚,再挑重點匯集成答案,考場上沒那麽多時間。)
以下分享三道小題的復盤分析,題目選擇的原則是我的答案和參考書上的有所出入,且網課上老師分析的又過於詳盡不適合考場操作的。
題目本身都不難,同義替換和糅雜邏輯要素的把戲,本文敘述的邏輯線盡量貼合考場思路。
來看第壹題,出自2016年國考。
“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請根據“給定資料6”,指出這句話的含義。
看這句話,太快了、跟不上,先定為壹種負面問題。靈魂打引號,需要把這個詞具象描述。
這句話的高分重點很容易把握,是對這壹問題的具象描述(教育技術層面走的太快和靈魂跟不上的具象描述)。
值得註意的是,光看本句話,其實不太容易理解其邏輯關系,是“中國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導致“‘靈魂’跟不上”嗎?或者整句話描述了壹種負面現象?
這種語句產生的歧義也可能是出題人判斷考生有沒有理解本句的關鍵。
帶著問題讀材料。
有教育專家撰文指出:“教育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該文摘要如下:
第壹句說明了兩件事,第壹件事:整個材料是專家文章的摘要,第二件事:這句話恰好是專家文章的中心觀點。
因此,整篇文章幾乎都是對該觀點不同角度的論證。閱讀下文時需對文意和中心觀點之間的關系多留意。要素糅雜和反向推理都是常見理解題材的特色,考場上碰到了心裏有個預設就好。
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裏?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而是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出處段。
等於擺明了答案:本段回答“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裏”這個問題,也即說“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皆是對教育問題的描述。
解決了兩句話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堅定全句描述了壹種負面的現象,果斷拋棄技術層面走的太快和靈魂跟不上的因果關系。)
“不是……而是……”→“……太快,……跟不上” 前者已經夠了,後者不夠。
同義替換:教育技術層面=術、學生的能力、改革。 “靈魂”跟不上了=缺乏靈魂的東西
此處對靈魂沒有解釋過。
柏拉圖說過壹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印度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寫了壹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裏?我認為是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
心靈,靈魂,同義替換。
本段解釋靈魂:教育的目標是解放心靈,將心靈轉向愛、善、智慧。
缺乏靈魂的東西 可同義替換為 缺乏對心靈的解放 缺乏將心靈轉向愛、善、智慧的培養。
資料看到這裏,題幹句所描述的問題基本成型,具象化總結如下:
1.這句話描述中國教育的問題。
2.教育技術層面:術、學生的能力、改革。
3.靈魂:對心理的解放,將心靈轉向愛、善、智慧。
考試時只要將關鍵詞劃出來就可以。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壹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都沒有確定的指向。
本句,解決教育問題的對策,要適合。
途徑和方式可同義替換教育技術層面,同時,對策反向推導問題,即教育技術層面指向確定。
教育的新常態就是要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到教育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浮躁、不顯擺,壹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
新常態反向推導舊常態:浮躁,功利,背離教育規律,急於求成。
本段最後壹句,關鍵詞靈魂再次出現,本句的表述剛好與題幹句描述的問題相反,仍舊可同義替換。
教育技術層面:分數、才能,能力。
亞裏士多德曾說過:“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什麽叫過頭?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麽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麽布置工作了,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壹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都不能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麽,會做什麽。但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適當”,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麽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壹定要讓孩子學他內心喜歡的東西。
四段放壹起,講的壹件事,就是教育應該怎麽做。也是讓“靈魂”跟上的方法。
篇幅較長,總結:教育需要基於中庸、可能和適當的原則。
值得註意的是,其中的對策也可反推驗證前文所找出來的教育問題。
例如:強調教育規律和給孩子可能性,反推現狀背離教育規律和教育指向性明確。
蒙田說:“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如果—味去適應外界社會,結果就把社會最亂的東西學會了,主流價值卻全部忘了。
本段和第二段壹樣,講教育的目的應是豐富內心,擺脫現實的奴役。
其中對現狀的描述是“壹味的適應外界社會”,“忘記主流價值”,可分別歸入教育技術層面和“靈魂的東西”。
總結:
1.這句話描述中國教育的問題。
2.教育技術層面:術、學生的能力、改革、壹味適應外界社會、指向性確定、分數、才能,能力。
3.靈魂:對心理的解放,將心靈轉向愛、善、智慧,主流價值,豐富內心,擺脫現實的奴役。
4.教育現狀:浮躁,功利,背離教育規律,急於求成。
5.對策:基於中庸、可能和適當原則、適合。
基於題幹句的核心要點,將關鍵詞劃出來後,組織語言答題。
總結:
這句話描述了中國教育的問題:目前中國的教育浮躁,功利,背離教育規律,急於求成、壹味適應外界社會,指向性明確的對學生的分數、才能、能力進行培養,技術層面的改革過於頻繁,但是,缺失了教育的“靈魂”,也即解放心靈、將心靈轉向愛、善和智慧、豐富學生的內心並讓他們擺脫現實的奴役。
這題我也查閱了機構答案,很多都把重要篇幅放在了中國的教育要如何如何,我認為這是沒找全高分要點的補救做法。如果字數足夠,可以談談問題的對策、後果,但明顯本題字數要求較少,在答題中清晰闡述教育問題,清晰闡述引號詞的含義,輔以重點邏輯要點即可。
可添加輔助說明的要點:
1.教育問題的後果:教育工作者工作難以開展,學生忘卻主流價值。
2.教育問題的對策:基於中庸、可能、適當的原則,因材施教。
答案:目前中國的教育浮躁,功利,背離教育規律,急於求成、壹味適應外界社會,指向性明確的對學生的分數、才能、能力進行培養,技術層面的改革過於頻繁,但是,缺失了教育的“靈魂”,也即解放心靈、將心靈轉向愛、善和智慧、豐富學生的內心並讓他們擺脫現實的奴役。這會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難以開展,學生忘卻主流價值。因此,需要基於中庸、可能、適當的原則,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