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成都杜甫草堂之行

成都杜甫草堂之行

國慶放假期間,媽媽帶領我們遊覽了成都,感受到了成都濃厚的文化底蘊,當然杜甫草堂作為成都景點的代表也是必去之處,因為這裏曾經是唐朝壹代詩聖——杜甫居住之地。

我們壹行來到草堂的北大門,只見偌大的門楣上高懸著“杜甫草堂”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邊的門柱上分別有兩副對聯,其中中間的壹幅據說是郭沫若先生親筆書寫的“萬裏橋西草堂佳句如新宛見蔔居之興,百花潭上水檻蒼波依舊長留懷古之思。”

草堂景區很大,主要景點有歷史遺址如杜甫草堂舊址和杜甫有關的詩書文物以及在此發掘的唐代生活足跡,還有很多園林景觀包括梅園、海棠園、竹林、盆景園等。

進入草堂,只見樹木茂密,竹木成林,草叢、野花把道路點綴得格外美麗。園內小河潺潺,小溪裏壹條條漂亮的錦鯉與遊人互動,操著各種口音品評的人流,讓今天的草堂變得格外的熱鬧與擁擠,可能所有人都與我壹樣想來感受壹下詩聖的氣息。我們壹行人被這裏優雅樸素的美景深深的迷住了,仔細的看著,細心的品著,生怕遺漏任何地方,錯過詩人對我們的提示。當年詩聖杜甫為避戰亂在這裏居住了長達四年之久,可能是這裏優美的環境讓詩人才思湧動,留下了古詩240余首,許多更是千垂名古的詩句,像我們今天熟悉的《春夜喜雨》、《絕句》、《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盡管今日的草堂十分熱鬧,人來人往,談笑自如,就像同行的壹個叔叔開玩笑說:“杜甫如果生活在現代,就憑這塊地方,他絕對是壹大土豪。”但我知道這其實並不能改變杜甫當時的孤獨與寂寞,貧窮與辛苦。

我們沿著水榭,壹覽亭來到茅屋,茅屋旁邊竹林裏的壹塊石碑上刻著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我們再次感受了詩人的才華。杜甫曾經居住的茅屋被真正復原在壹處幽靜的園子裏,園子外面種了壹點小菜,這使我們可以重溫杜甫以前的生活場景。從小小的石橋走過,穿過種著桃樹、松樹的庭院,便來到了杜甫當年居住的茅屋。茅屋是平排四間,茅屋的主體墻是用竹子編織,外面用泥糊在墻上而成。有的地方還沒有糊好,冬天會有風穿墻而入的感覺,可能會格外的冷吧。茅屋的頂上蓋著毛草,這估計就是茅屋的由來吧。

我走進簡陋而破舊的茅屋,只見裏面光線幽暗,陳設簡單,最中間的那壹間屋應該就是杜甫當年會客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客廳,只見裏面放了壹張竹榻,上面放了兩張小竹凳,中間放了壹張竹矮幾,這可能就是當年杜甫與友人壹起喝酒言歡的地方。靠左邊的是書房,書房中也僅有壹張唐代風格的書桌、壹把椅子和壹個不太像樣的書架。桌案上用竹筒做成的壹個簡易筆筒裏還放著壹只毛筆。旁邊的書卷靜靜的翻開著,上面沾滿灰塵。書房的左邊便是壹個簡易的廚房,現代的人們對這裏連同杜甫以前生活用的鍋竈也是原樣進行了復原。客廳的右邊就是杜甫的臥室,裏面也是只有壹張簡單的木板床。這幾間具有唐代建築風格和川西民居特點的茅草房子,可以看出杜甫當年生活的極其窮困。可就是在這樣壹個環境裏,杜甫寫出了許多曠世之作,不讓我們更加的覺得詩人的偉大嗎?

茅屋的旁邊便是工部祠,這裏收藏了歷朝歷代將杜甫的壹千五百多首詩詞印刷成的各種版本,以及將杜甫的詩詞譯成了各種語言的版本,這裏是詩人文化成果的壹個展示,讓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作品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更是在世界歷史文化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我們隨後瀏覽了詩史堂、大雅堂、杜詩木刻廊等,但在如此孤寂而又簡陋的環境中,充分展現了壹個落寂文人清苦而又艱難的生活場景。和帝王將相的公館宙宇不同,杜甫草堂的簡陋和充滿文化氣息的陳設,正是壹個曾經在成都客居若幹年的窮詩人的真實寫照。因此當我們暢遊在疏朗、青翠的園林間,思想始終沒有離開杜甫的詩歌,杜甫的身世、經濟、愁苦以及那些前無本人後無來者的詩歌聖經。由於我們停留的時間太久,天都快黑了,草堂馬上要關門休息了,我們壹行才不舍地從南大門離開。

雖是不舍的離開,但這次的草堂行給我留下很難忘的記憶。

https: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