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5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已經悄悄地來到,清明,壹個令人懷念的日子。這個時節,萬物祥和而生動。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那麽妳知道清明節的作文怎麽寫嗎?妳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篇1

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去給過世的人們上墳,國家也為此而定了節假日。本來我也想去給姥爺上墳,可媽媽說不滿12歲不能去墳地,所以很遺憾,沒有能親身經歷。下面我來采訪壹下我的舅舅,看他是怎樣給我姥爺上墳的。

清早,舅舅5:30就起床準備去上墳,因為聽說今年是閏月的年份,就應該上墳添土,而且還是趕在太陽出來以前,越早越好,所以舅舅拿著鐵鍬,提著紙錢,還有姥娘炒的幾樣小菜、香、香煙、酒,花炮,出發了。大約10幾分鐘就到了墳地。他先到墳地的東北角拜北鬥,據說那是土地神,會保全家平安的。然後,響過炮以後,就到姥爺的墳前,聽到這我問舅舅:"為什麽還得響炮?"舅舅回答:"那是提示妳姥爺,舅舅給他送吃的來了。"他把小菜供奉在墳前,點燃3支香,插在土裏。接下來他把紙錢和香煙全部拿出來用火燒了,舅舅說:"只有把紙錢全部燒完了,姥爺才能在另壹個世界用得上。"然後又把酒灑在墳前,這就是他上墳的全過程了。

大人們都對老人很孝敬,就在清明節去墳地敬敬孝心。我想:這壹定是成|人對老人回報的愛。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學習對父母回報愛,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揮"。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篇2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春光明媚,正值踏青掃墓的好時候,於是學校組織五年級學生到雲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春遊、掃墓活動。

我們來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只見紀念館前立著壹根旗桿,上面飄揚著鮮紅的國旗,右側是英雄石雕像,左側高聳著壹座英雄紀念碑,碑面上赫然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這八個金色的大字。

在莊嚴肅穆的紀念碑前,同學們手持小白花,三鞠躬、默哀、依次敬獻白花……深切緬懷那些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舍生忘死、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

悼念活動結束,我們又跟隨講解員來到紀念館內。通過講解員阿姨的介紹,我們了解了浙江的革命發展史以及先烈們為祖國的獨立、繁榮昌盛,“拋頭顱灑熱血”,奮鬥終身的英勇事跡。由此,我們也更加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學們認真地聽著講解,眼神裏充滿了對革命烈士的崇拜與敬仰。

這次活動,讓我們這些生長在甜蜜幸福中的同學們接受了壹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如果沒有昨日的熱血奮戰,如果沒有戰士們在戰場上殊死拼搏,我們就沒有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向革命烈士學習,學習他們至死不渝,頑強不息的革命鬥誌,學習他們戰勝重重困難,奪取最後勝利的偉大精神。

革命烈士的精神將世代相傳,永垂不朽!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壹年清明節,妳在緬懷著誰?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壹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壹,是壹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壹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壹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小學壹年級清明踏青的作文篇5

又是壹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壹個清明節的前幾天,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幾天來掃墓。但這次掃墓並不像以前那麽單純,這次掃墓也許會帶給我們許多快樂的事情。

壹路上,我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裏什麽都好,唯獨空氣受著工業的影響而變得到處是壹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從此在城市裏消失了。回到了這裏,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麽的藍,白雲是那麽的白,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聞不到的味道。

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聯想。山上,壹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懸崖陡壁的土裏;壹簌簌映山紅向我們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漸漸的長出來,仿佛在向我們報到春的來臨;梨樹的枝頭上長滿了白梨花,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在路上鋪上了壹條白色大道,好像正歡迎著我們在它這裏通行。春天的氣息註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

觀賞完美好春光後,我們開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飯。心靈手巧的姑父早就把應該帶的工具給帶來了。“噠噠噠”傳來了姑父砍竹子的聲音,隨後又開始鋸,經過了壹番周折後,終於可以把竹筒飯放在火上烤了,我們耐心的等待了好壹會兒,竹筒飯終於烤好了,肚子已經哇哇叫的我們,迫不及待地吃了,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有的竹筒飯還是半生半熟的。這可害死我了,不能過癮的嘗到竹筒飯的香味,但這總給我們吸取了壹點教訓,讓我們下壹次做竹筒飯更好了。

吃完飯,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沈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讓世界太平,讓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讓公平來結果這場無必要的戰爭。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妳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按著次序辦完後,我們向著太公太婆說著再見,便又下山了。

壹天的路程在這裏結束了,我們也又得回去吃晚飯了。“哎!”時間過得真快呀!壹眨眼,壹天又這麽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