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壹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澱,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余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占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15]
***5張
抗英法聯軍英雄馮婉貞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註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侖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英法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15]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壹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鐘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繡品。壹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及其賬目都壹並被搶毀壹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借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幸存的只有壹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壹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壹二。據當時《泰晤士報》壹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壹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16]
***38張
長春園遠贏觀遺址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
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壹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裏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裏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寶;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壹處廂房裏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壹個英國軍官從壹座有500尊神像的廟裏掠得壹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壹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壹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壹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3層,壹座高7英尺,壹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蹋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壹地,人走進屋裏,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家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壹些人打碎大鏡子,另壹些人兇狠地向大燭臺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
當1860年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的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瘡痍。[15]
1860年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余名騎兵和壹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命令米切爾中將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3500余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5]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壹齊付之壹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幸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澱鎮均被燒成壹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15] 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圓明園陷入壹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裏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壹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壹個洗劫,另壹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壹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壹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壹個叫法蘭西,另壹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15]
圓明園的滄桑
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壹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萊瑤臺、武陵春色、藏舟塢,萬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當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壹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徹底毀滅
英法聯軍的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沖上前去搶劫,吞噬著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的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幹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有人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壹輩子不受苦。”[18]
同治年間,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範圍為20余處***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壹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後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修復圓明園。[15]
圓明園舍衛城遺址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壹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滿足於搶劫洋人劫余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18] 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15]
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壟相望。
清朝滅亡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民國初期走馬燈壹樣更叠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此外也有壹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源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墻及西洋樓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余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為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墻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幹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後人稱此為圓明園火劫之後的“石劫”。[15] [18]
至此,圓明園已經過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1940年以後的日寇占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余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1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