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離不開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潛力、總結教學經驗,那麽教案要註意有什麽事項呢?以下“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由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幫助到妳,請收藏。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1活動目標:
1、隨音樂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撓癢癢”動作。
2、知道音樂變化的時候,教師就以體態提示他們做出與音樂相匹配的動作。
3、在做螃蟹橫行、躲藏動作時,不影響同伴。
4、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5、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1、剪輯音樂,加入捉螃蟹的音樂。
2、自制壹只螃蟹網。
活動過程:
1、學習A段動作。
(1)指導語:妳們見過螃蟹嗎?看,我是壹只大螃蟹。螃解有很多腳,妳們有嗎?伸出壹只腳,動壹動。
(2)指導語:“螃解的小腳可多了,這兒還有壹只,(教師示範伸出壹只腳)它可以怎麽動?”
2、創編、學習B段動作。
(1)指導語:螃蟹最喜歡在河裏幹什麽?提議:我們壹起來吹個大泡泡吧。
(2)指導語:螃蟹是怎樣走路的?幼兒示範後,大家站成散點學習螃蟹橫行的動作。
3、創編、學習C段音樂。
(1)指導語:哎唷,哎唷,(老師做撓癢癢動作)我怎麽了?
(2)幼兒從不同方位創編多種“撓癢癢”的動作。
(3)指導語:我們想壹個辦法,把動作做得整齊壹些,好看壹些。(引導幼兒拍兩下手,再撓癢癢。)
4、聽音樂完整練習動作。
(1)指導語:大家聽好音樂,看著老師我們壹起來跳個螃蟹舞。
(2)指導語:螃蟹還可以對著誰吐泡泡呢?引導幼兒練習吐泡泡動作,註意提醒幼兒看著對面的小夥伴做吐泡泡動作。
(3)在教師帶領下再次練習動作。
5、傾聽並感受尾聲音樂。
(1)指導語:小螃蟹在河裏玩得正高興,忽然,誰來了,他來做什麽呢。幼兒傾聽捉蟹音樂。
(2)指導語:螃蟹和捉螃蟹的人分別在什麽地方?教師手執網,跑到椅子後問幼兒:“我跑到這裏,妳們應該往哪兒躲呢?”
6、散點站位,聽音樂完整做動作。
(1)教師向幼兒交待:在轉換動作時,教師會用體態提示,並做兩個體態提示動作。
(2)做完後教師小結,提醒在躲閃時不碰撞別人。
(3)再次聽音樂完整做動作。
教學反思:
整節活動的流程比較清晰,幼兒也很感興趣,選材適合中班年齡特點。活動的目標基本都能達到。活動中孩子嘗試創編螃蟹橫著走,吐泡泡、洗澡等動作時,有點亂,沒有考慮到幼兒動起來的參與度強,如果分組進行創編效果可能會好些,最後遊戲環節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適當的調整玩法。活動的內容太多,參雜的太多,如果以律動的形式貫穿整節活動會更好也更簡單,孩子更容易學。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2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娃娃》,體驗抒情優美的三拍子旋律。
(2)嘗試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大膽表達對歌曲的理解。
(3)激勵幼兒不怕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壹個快樂的娃娃。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去體驗歌曲的情緒變化。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多次感受過三拍子旋律的歌曲,會聽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並能自己打節拍。
2、物質準備:整個活動室掛上窗簾;韓版《大長今》主題曲、中文版歌曲《娃娃》及《娃娃》的Flash動畫;背景音樂《娃娃》的鋼琴曲。
活動過程:
(壹)聽韓版《大長今》主題曲進活動室,激發幼兒回憶原有經驗。
韓劇《大長今》在各電視臺熱播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其主題曲,電腦、手機鈴聲到處都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意無意感受到了曲子的旋律。我班的電子琴示範曲中也有這首曲子的旋律,平時我們還把它作為整理玩具的信號曲,孩子們也能哼唱壹二,所以我讓孩子們在進入活動室時傾聽這首曲子,激發其回憶已有的經驗。
(二)聽配樂故事《娃娃》,幫助幼兒感知、理解歌曲內容。
(三)欣賞《娃娃》的Flash動畫,進壹步引導幼兒通過畫面來理解歌詞。
在這兩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通過語言、畫面去理解歌詞,讓幼兒通過聽覺、視覺等不同感官去理解和欣賞,為下面欣賞曲子的拍子的情緒作好鋪墊。
(四)再次欣賞歌曲,幼兒用哼唱及身體動作,感受三拍子旋律的特點。
這壹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進行感知三拍子的抒情旋律。三拍子的曲子幼兒在中班時就已經有過感受並掌握了三拍子強弱弱的特點,所以在此環節中幼兒感受起來比較輕松。有的幼兒在傾聽曲子的過程中還不由自主地拿起手嘗試畫出曲子到底是二拍子、三拍子還是四拍子的旋律,有的幼兒還說出自己在欣賞曲子的時候有想睡覺的感覺,這證明幼兒已經感受到了曲子抒情的特點。最後通過討論,大家壹起在哼唱和身體動作的伴奏形式中輕松地感受到了曲子的三拍子特點。
(五)欣賞教師演唱歌曲,進壹步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緒,鼓勵幼兒用不同表情、情緒、動作進行表現。
這個環節對於幼兒及教師來說都是壹個重難點,教師該如何引導幼兒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幼兒又如何能更深層地去體驗?這都是較難把握的。此環節我采取的是制造歌曲中的氛圍讓幼兒去感受,整個環節幼兒情緒較高,但體驗得不夠深入。
(六)教育幼兒不怕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
此環節是針對第三個目標而設計,希望孩子通過欣賞這首歌曲後懂得不怕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個快樂的娃娃,幼兒基本都能體會,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堅持就是勝利”、“活者就是快樂的”等等精彩的語句,讓老師大吃壹驚。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因為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出發,從生活中選擇了幼兒熟悉的內容,所以孩子們興趣較高,在活動中也顯得比較主動、積極。在活動能夠中,老師和幼兒的關系的平等的,整個活動氛圍是輕松的、快樂的,但整個活動安排的“量”較多,以至於在體驗歌曲情緒這壹環節中幼兒體驗得不夠深入,教師引導得也不夠。可以將感受三拍子旋律和體驗情緒相結合,進行分段欣賞,讓幼兒壹段壹段欣賞,教師分段營造氛圍,進行分析、讓幼兒創造性地去表現,這樣就可以為後面的完整體驗作好鋪墊了。
活動中,我讓幼兒仔細傾聽、觀看老師表演,看看老師的表情和情緒將會有什麽變化?幼兒反問:“老師,什麽叫情緒?”孩子的問題卻將我難住了,在活動能夠中沒有給予正確的答案。活動後,覺得有些專業術語在活動中可以不必出現,“情緒”壹詞解釋起來比較抽象,孩子可能不易理解,如果活動中教師不用說出,就不會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了。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3遊戲目標:
1、知道家人的壹些稱謂,喜歡親近家人。
2、能有禮貌的主動與大人問好。
3、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遊戲準備:照片若幹:孩子和爸爸媽媽;爸爸和爺爺奶奶;媽媽和外公外婆等
音樂磁帶
準備角色頭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
遊戲過程:
請幼兒帶上頭套分別扮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
幼兒壹邊唱壹邊認識角色。唱到哪個角色,哪個角色就站出來做打招呼的動作。
熟悉遊戲規則後,可以進行改編。如,爸爸的哥哥叫什麽?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媽媽的哥哥叫什麽?媽媽的哥哥叫舅舅等。
活動反思:
“我的笑臉像蘋果,媽媽快來親親我,親呀親親我”這是今天學習的兒歌《親親我》,這首歌曲***壹段。旋律比較緩慢、簡單,便於吟唱,節奏朗朗上口,歌詞簡單易學。在活動中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了壹些簡單的動作模仿,由於孩子們已經經過了兩個月的適應,孩子和老師以及夥伴們的關系從開始的疏遠到熟悉,所以對合作表演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興趣。大多數孩子都渴望與老師擁抱,這不僅增進了師幼關系,還培養了孩子情感的表達。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投入,特別快樂。社會活動能讓幼兒樂中學,學中樂,是多好的壹件事啊!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4活動目標
1、通過歌曲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夏天雷雨閃電等明顯的氣候特征,激發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
2、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打雷下雨時正確的躲避方法,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幼兒初步的自我保護意和能力。
3、幫助幼兒初步學習用壹問壹答的方式來表現歌曲內容,學唱切分音,增強節奏感。
4、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5、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準備
1、提前觀察夏天雷雨閃電現象(也可根據天氣狀況隨機進行)。
2、打雷下雨的錄音。
3、人們避雨的圖片。
活動過程
壹、開始部分:
1、老師彈琴,幼兒進行發聲練習。
2、談話引出課題。
二、基本部分:
1、聽錄音,組織幼兒自由討論,閃電雷鳴下大雨時天空是什麽樣子的?想象夏天雷雨的情景。
2、學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1)教師示範演唱歌曲。
(2)聽音樂,為歌曲拍打節奏。
(3)學說歌詞。
(4)整體教唱歌曲。
(5)分段教唱歌曲。
(6)幼兒跟著老師琴練習唱。
(7)集體壹起跟著琴唱。
(8)分組采用壹問壹答的形式進行對歌練習。
讓幼兒在優美的歌聲中,對夏季奇妙的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夏天的美麗。
3、出示人們避雷的圖片,使幼兒正確了解打雷時正確的躲避方法,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4、引導幼兒在美工區進行美工活動,添畫“夏天的雷雨”,並抓住適當時機,告訴幼兒由夏天的雷雨而引申出的新事物,如,彩虹、太陽雨、避雷針等。
讓孩子們大膽講述妳添畫的是什麽?學習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作品。
三、活動延伸:
與孩子們壹起對作品進行展評並張貼在互動墻壁上。
四、結束部分:
聽音樂表演《夏天的雷雨》。
活動反思
《夏天的雷雨》是壹首問答歌,它以設問作答形式表達內容,可以壹問壹答,也可以多問多答。形式活潑、問者自由,答者也無拘無束,句式簡單,對於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別、聯想能力大有裨益。在音樂活動中我總是以自己的積極情感感染幼兒,和幼兒壹同活動,和幼兒壹起念、唱、奏、跳,以感性來帶動幼兒,避免了純理性的傳授,使幼兒能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枯燥、機械地模仿。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5活動目標:
1.在圖片的幫助下熟悉歌曲內容,學習用自然、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
2.能結合已有經驗改編歌詞並演唱。
3.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4.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對春天已有初步的認識、春天的幻燈壹套、歌曲圖片壹套、歌曲伴奏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找春天
——帶幼兒走進活動室,播放春天的圖片,幼兒欣賞。
——說說我看到的春天
2.欣賞歌曲,結合圖片理解歌詞。
——完整欣賞歌曲
——結合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3.學唱歌曲。
——隨著伴奏輕聲跟唱。
——引導時老師要關註幼兒演唱時的聲音,要自然,愉悅,整齊,表情要微笑自然。
——逐步去除圖譜演唱。
4.創編部分歌詞。
——引導幼兒創編並演唱。
活動反思:
在歌唱活動《春天來》中,幼兒學唱積極,興趣濃厚。整個活動的目標明確,層次清楚。
第壹個環節的春景欣賞是基於幼兒對春天的了解還不多的基礎上加入的,讓幼兒在看看、說說中發現春天的美麗,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歌唱活動做了有效的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欣賞歌曲,理解歌詞。在這個環節中,圖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壹句壹幅的形象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記憶了歌詞。同時教師還利用圖譜,有效激發了幼兒傾聽歌曲的興趣。
第三個環節是學唱歌曲,教師在幼兒學唱過程中,層層遞進,能逐步提高演唱的要求,從輕輕跟唱到引導幼兒聽伴奏,唱清楚歌詞再到引導幼兒有表情地演唱最後到逐步去除圖譜演唱,使整個學唱的過程富有挑戰和樂趣。幼兒在學唱過程中,也是積極投入,興趣濃厚。
第四個環節是創編演唱,幼兒能結合生活經驗,想出壹些其他顏色的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再次有效利用了圖譜,讓幼兒借助圖譜來嘗試演唱創編的歌曲,讓幼兒體驗到了自主創編演唱的快樂。
當然,在活動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姐妹們多多指教啊!
小班音樂教案及反思篇6活動目標:
1、 認識圖譜,能根據音樂的節奏用身體動作表示,模仿洗手帕時發出的聲音創編語音節奏譜。
2、 認識壹些簡單的樂器,知道他們發出的聲音,選擇相應的樂器表現樂器的強弱。
3、 在愉快的情緒中進行演奏。
4、 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 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譜、鈴鼓、小鈴、大鼓。
活動過程:
壹、語言導入:
1、小朋友,這是什麽呀?我們以前學習了洗手帕的動作,我們聽著音樂來洗手帕吧。
2、還有這裏沒有洗幹凈呢,我們再來洗壹洗。
3、聽著音樂幼兒模仿洗手帕時的動作。
二、探索過程:
1、“小朋友表演得真棒。我們是怎樣洗手帕的呢?手帕真臟呀,我們要用力洗。用力洗會發出什麽聲音呢?我們來用力洗壹洗。手帕還沒洗幹凈呢,我們要輕輕搓。輕輕搓會發出什麽聲音呢?
2、老師呀把小朋友洗手帕的動作畫在了紙上,我們壹起來看壹看。(出示語音節奏圖)我們看著圖來洗手帕吧。
3、現在老師想請小朋友用拍手、跺腳呀來表示洗手帕的動作。那麽,請妳們來說壹說,‘嗨嗨’用什麽動作來表示?(跺腳)‘用力搓’用什麽動作來表示?(拍手)‘嚓嚓嚓嚓輕輕搓’用什麽動作來表示?(拍肩、拍腿)”
4、“那我們壹起邊聽音樂邊用身體動作來表示洗手帕吧!”
5、老師要和妳們來玩個洗手帕的遊戲:老師的手指向這邊,這邊的小朋友洗手帕。老師的手指向那邊,那邊的小朋友就洗手帕。
6、“看,老師把樂器寶寶都請來了。這裏請的是哪個樂器寶寶啊?(鼓)大鼓怎麽敲?”幼兒試敲。“這裏請的是哪個樂器寶寶啊?”(鈴鼓、小鈴)“小鈴鼓怎麽敲的呢?”幼兒試敲。
7、大鼓說,我呀最有力,我要來為妳們加油。(大鼓圖片貼在節奏圖)鈴鼓會發出什麽聲音呢?我們把鈴鼓放在什麽地方呢?小鈴呢?(完成節奏圖)
三、利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
1、“樂器寶寶看了小朋友的表演,心裏也癢癢的,也想來表演呢!我們壹起把樂器寶寶請出來吧。”看著圖譜演奏聽著音樂演奏。
2、“小朋友們演奏得真好聽,再來演奏壹次吧。”這次要看著老師的指揮來演奏。
3、“老師敲鼓敲累了,想請小朋友們來幫老師敲壹下,誰願意來試壹試?”
4、(指明壹名幼兒敲鼓,其余幼兒拍鈴鼓敲小令)。“我再請壹名小朋友來敲鼓。”
5、交換小樂器演奏。
四、活動結束。
演奏給客人老師聽,把小樂器送回家。
活動反思:
小班的《洗手帕》是壹個非常生動有趣的壹個韻律活動,通過幼兒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手帕,加上搓、洗、漂等動作和音樂的結合來表現。根據小班幼兒好動、好玩,好模仿,註意力易轉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