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創業的人總會有壹段屬於自己的故事,創業成功的名人其創業故子更值得每壹位學習,了解壹些成功名人的創業歷程,學習他們的創業精神。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名人創業成功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名人創業成功的小故事1俞敏洪:不贊成大學生因就業難盲目創業
俞敏洪:我認為要理性的看待要不要鼓勵大學生去創業這個問題,人這壹輩子如果沒有壹次創業經歷的話是壹件非常非常遺憾的事情。但現在的大環境是,面對大學生畢業後就業難的問題,就拼命地鼓勵在校大學生都去創業,這實際上是有問題的。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能力,對於行業的了解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對創業難題的時候,在校生的人生經驗還不夠。所以,我並不贊成大學生因為就業難而盲目的走上創業的道路。
我研究了很多國外的教育體制,沒有發現壹個像美國這樣充分鼓勵創業的國家,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就鼓勵每壹個學生自己去開公司。提到創業,人們就想到了比爾·蓋茨,為什麽呢?因為他大學都沒有上完,在自己的車庫裏就開發出了微軟,但這樣的天長畢竟是少數,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的。
鼓勵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或者大學畢業後就去創業,帶來了幾個不利的因素。第壹就是對大學教育的沖擊。因為大學是壹個學生面對社會現實、認真研究並且學習的地方,而現在中國的大學中流行著這樣壹種風氣,就是學生在大學壹、二年級開始就想著怎麽樣做生意,忘掉了大學四年應該認真學習,把自己的底蘊變厚。
大學生創業失敗問題大應先就業學習積累,學習是很重要,但是實際操作重於理論知識,壹定要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慢慢積累經驗。
大學四年學生到底應該在大學裏學什麽,如果大學生要學創業的話,請問有幾個老師能夠解答學生在創業中遇到的困難?大學裏有幾個老師是自己曾經創過業的。現在就變成了我們這樣的企業家被老師拽過去給大學生講創業。我每次講都會潑涼水,請大家不要壹畢業就去創業,除非妳是比爾·蓋茨。
創業失敗會給學生帶來心態上的問題。失敗以後,大學生通常不會反思自己,重新靜下心來認真琢磨怎麽積累經驗再次創業,而是會怨社會,覺得中國社會太黑暗,太不公平,認為這個社會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裏,當然有部分事實是這樣的.。但是還有壹個問題,他怨人心,比如他創業的時候壹般要跟幾個同學壹起做,通常做著做著就打架了,最後的結果是,他不會總結自己作為團隊領袖的凝聚力不夠,往往把問題歸結於跟他壹起創業的團隊的懶惰、貪婪、不合作,從此以後對人失去信心。
壹個年輕人壹旦對社會失去信心、對人失去信心以後,他未來振作的機會還有多少?社會上有這樣壹批人,大學畢業直接創業,創業失敗了,從此以後對未來既沒有信心,又不願意去工作。所以我認為大學生畢業後應該先工作,我的孩子長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這裏來實習,我言傳身教,告訴他怎麽樣面對各種困難,對社會對人保持信心。他可以積累經驗,觀察老板是怎樣幹活的,怎樣跟同事打交道,學會如何在人群中間,尤其在利益和權力的人群社會中間,怎樣讓自己在壹幫人中變成領袖,變成大家都很服氣的人。
人的壹生是奮鬥的壹生,人的壹生分成瑣碎和偉大。如果我們有壹個偉大的理想,我們有壹顆善良的心,我們壹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壹個偉大。但是如果妳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妳壹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壹堆瑣碎。所以在這兒,我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學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名人創業成功的小故事2丁磊:成功背後是交了無數的學費
丁磊,壹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除勤奮外,就是要積極進取和創新。雖然每個人的天賦有差別,但作為壹個年輕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標。尤其是年輕人,無論工作單位怎麽變動,重要的是要懷抱理想,而且決不放棄努力。
妳做互聯網做了18年,妳覺得有“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嗎?妳總結的“互聯網思維”是什麽呢?
丁磊:“互聯網思維”絕對有,但是妳要拿出東西來才能證明妳有。我的互聯網思維中“快”不是特別重要,精益求精、極佳的用戶體驗,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專註”也是對的,但是這本來就是傳統行業的定義,不是互聯網行業專有的。我的產品每壹個版本都要精益求精,妳根本不要看競爭對手怎麽樣,競爭對手犯錯誤的時間是大把的,不要因為快,把自己搞死了。妳說雷軍他是互聯網思維,怎麽不把金山詞霸做得更好壹點?還是妳做得也不夠專註,妳說快也沒覺得更新有多快。
現在大家經常說BAT三大巨頭覆蓋了所有的產業,往下看還有三小虎,小米、京東、奇虎360,網易夾在中間,妳自己怎麽看這種競爭格局?妳的競爭優勢是什麽?
丁磊:BAT除了騰訊以外,阿裏和百度還是流量模式,網易是真正的內容供應商,平臺產品供應商。三小虎利潤加起來還沒有網易多,不信把360、京東、小米加起來,妳看看誰多?所以,我們是不吭聲的鱷魚,別就當我們是壁虎,跟他們吵有什麽意思,自己把產品做好,做點兒有理想、有信仰的事情挺開心,不要跟人家圈那個地。我也了解裏面有壹些公司的管理還不上路,還在糊裏糊塗,我們公司已經走了17年了。
妳做產品這麽謹慎,難道就不怕錯過時機嗎?
丁磊:我覺得時機都是個假命題。比如說新浪以前做新聞做得特別好,現在我覺得新浪的新聞客戶端就做得不是特別好,不如我做得好。
我們現在新聞客戶端4.0版本做了很多創新。以前傳統的閱讀是看報紙、看雜誌,或者PC看完壹關就走了。手機是早上上班的時候要看,中午吃飯的時候也要看,晚上等車的時候還要看,閱讀的次數增加了,閱讀量大大增加了,妳怎麽把節奏把控好,讓用戶每次都能讀到新鮮的東西、好玩兒的東西,感到可讀性非常強?我們4.0版本做到了。能提出這個想法的人,在我們公司沒有,他們都不會這麽想,是我想出來的。
我說移動閱讀要有節奏,從早上八點,就像吃早餐,早餐是什麽,午餐是什麽,晚餐是什麽,晚上睡覺的時候看什麽,我要把這個節奏把握好。電視臺就是有節奏的,早上有早間新聞,有午間新聞,七點鐘新聞聯播,新聞聯播之後焦點訪談,焦點訪談之後來壹個電視劇,九點鐘又有壹個新聞聯播。這是有節奏的。
我覺得機會是隨時存在的。2007年蘋果做手機,早在1993年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都已經在做手機了,妳覺得他晚了嗎?他沒晚,他做了壹個智能手機出來。但是妳不能說諾基亞沒做過智能手機,諾基亞有壹個手機叫9110,他們也嘗試過做智能手機,但是就是沒成功。妳知道,喬布斯在1995年就做過壹臺PDA叫“牛頓”,他在“牛頓”上交了無數的學費以後,到2007年做iPhone的時候才成功的,妳不能說他壹拍腦袋才想到的,之前沒有“牛頓”的積累根本不可能做出這個手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