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如下:
1、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壹卷《漢書》,壹邊走壹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麽,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
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妳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2、買臣負薪
朱買臣靠砍柴賣柴維持生活,經常背負柴薪,謳歌道中,至五十歲才拜為會稽太守。後遂用“買臣采樵”指未遇時勞力貧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貴”等謂大器晚成。
3、帶經而鋤
倪寬幼時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當時的郡國學校夥房幫助做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這就是至今為人們傳頌的“帶經而鋤”的故事。
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又受業於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所以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被當時的郡國選詣為博士。
4、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裏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壹代的大學問家。
5、囊螢映雪
孫康家裏很貧窮,買不起燈油。壹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壹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壹個禦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壹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壹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壹閃壹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壹起,不就成為壹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壹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麽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壹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