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詩拼音讀法如下:
chì lè chuān , yīn shān xià 。
敕 勒 川 , ?陰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 lóng gài sì yě 。
天 似 穹 廬, 籠 蓋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
天 蒼 蒼 ,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
風 吹 草 低 見 牛 羊。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壹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壹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壹首民歌,壹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寫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 壹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
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壹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壹,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