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介紹我國的壹個民族

介紹我國的壹個民族

族名:

“蒙古”壹詞的音譯始見於《舊唐書》記載,最初稱“蒙兀室韋”,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及分布

蒙古族人口 截止到1990年為480.6849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甘肅、青海、寧夏、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區)市。

歷史由來

蒙古族始源於大約公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壹個部落,與中國北方的東胡、鮮卑、契丹、室韋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公元840年,回醐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的大部分向西遷移至不兒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壹帶,發展繁衍為許多部落,各有名號。遼金時期,多以“韃靼”或“阻蔔”泛稱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紀,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連續擊敗蒙古紛爭部落,統壹蒙古。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大蒙古國隨即統壹了中國北方,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兒四個屬國(汗國)。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並統壹全國。空前統壹而強盛的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鞏固和發展了我們多民族的國家。到明代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刺”兩大部分。清代在蒙古族地區建立“盟旗制度”,或編旗設置總管制度加以統治。

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裏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以畏吾兒字母創制,經過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忽必烈時,曾創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紀中葉,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準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壹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魯派(即黃教)。在明、清時期,全族喇嘛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3世紀中葉寫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壹部重要歷史、文學名著。《宋史》、《遼史》、<<金史>>是我國的重要史籍。

習俗及社會

蒙古牧民多住圓形的蒙古包,它便於拆遷。蒙古族是精騎善射的民族,過去主要從事遊牧業,故有“遊牧民族”之稱。騎馬、摔跤、射箭等為群眾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農區飲食以糧食為主,奶食為輔,牧區以牛、羊肉及奶制品為主食。蒙古族至今已建立1個自治區、3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

回答者: 汪汪阿嚏 - 七級 2010-9-14 20:16

苗族:

壹個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壹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在歷史上多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谷,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壹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壹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壹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回答者: 小豬喜 - 六級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