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壹、考察報告的概念及作用 考察報告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考察報告是指作者為了了解某地區的基本情況,或者為了獲取某項科研任務的科學數據或證據,根據壹定的科學標準,親自進行考察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寫成文章,如考察散記、考察劄記、考察日記,以及壹些學術性的報告等,統稱為考察報告。 是壹種重要的應用寫作文體。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表明:認識的唯壹源泉是物質世界。認識依賴於實踐,人們的認識過程必須經過感性認識階段,然後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到社會實踐中去考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具體運用。
重要領導人的職責是發現問題,制定政策,解決問題。要發現問題,就必須考察客觀事物的歷史和現狀,考察它的內部、外部的各種聯系。至於作出決策,解決問題,那就更需要通過系統、周密的考察,探尋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然後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重要領導人親自進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不可能事必躬親,他們需要借助別人的考察結果來協助他們制定有關政策。這樣,考察活動就日趨社會化,群眾化。在以信息為基礎,講究決策科學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時期,考察報告就具有更大的意義與作用了。
科研人員要為某項科研任務獲取科學數據,也需要親自進行實地考察——對事物的內部的活動規律進行考察,對有關資料進行考察,否則無法得出科學的結論。
我國社會科學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傳統,但對自然科學的考察,由於種種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和大規模區域經濟開發的需要,才開展了多學科的綜合考察工作。建國四十年來,綜合考察範圍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區,特別是對許多邊遠地區,進行過數次綜合考察。以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為例,1956年國務院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為完成其中規定的有關國家邊遠地區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的考察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統壹領導和組織各項綜合考察,先後組成十個大型綜合考察隊,每年有上千人同時考察。這壹時期的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為國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地區開發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和依據;促進了資源研究和考察事業的發展。在綜合考察活動開展的基礎上,還建立了許多科研機構。有的考察隊還系統地編寫了地貌、氣候、土壤、植物等科學考察報告,成為學科專著。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科學研究面向經濟建設任務的增加,科學考察活動,尤其是以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為中心的考察活動,為振興中華肩負著光榮任務。它將為我國國民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為各類學科的科學研究。發揮更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二、考察報告的分類及特點 考察報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類。以報告的對象為依據,可分為地質地貌考察報告,古生物考察報告,考古考察報告,衛生防疫考察報告,生產力發展考察報告等等,每門學科都可以成為考察對象,寫出考察報告。
以寫作特點為基準,可分為概貌介紹型考察,考證型專察,論證型考察,學術型考察等。
人們習慣上常把單門學科的考察報告稱為考題性考察,把二門以上學科聯合考察寫成的報告稱為綜合性考察。報刊上常見的是專題性考察報告和綜合性考察報告。
我們這裏著重從寫作特點的角度分類,討論各類不同考察報告的特點及其寫作。
1.概貌介紹型考察報告
這類考察報告常用於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的綜合考察。作者經過實地考察後將被考察地區的各方面的基本情況介紹出來。它的作用是,讓人們對該地區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時也為上級領導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制定有關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這類考察報告的特點是具有普查性、綜合性。考察對象廣泛。考察地區的面積、地形、氣候、河湖、工農業、交通運輸、文教衛生等都是考察對象,有必要時還需要考察該地區的民俗人情。
比如像楊勤業寫的《片馬行——橫斷山科學考察散記》①就是壹篇概貌介紹型的考察報告。這篇考察報告考察了“位於橫斷山脈西側高黎貢山主脊線以西,隸屬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滬水縣”的片馬的各種情況。如地理地形特點,“片馬,包括上片馬和下片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兩千米以下”,“是腦昌卡河源頭的壹個山間小盆地”。人口、農業耕種的歷史狀況和現實狀況是:“歷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國版圖的壹部分,屬六庫登格土司所管轄”,現在“總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畝,這裏至今仍然廣種薄收,雖然也進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沒有施肥的習慣。玉米、水稻壹年壹熟,農業單位面積產量維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與優越的自然條件很不相稱。”片馬的氣候特點:“片馬年降水量估計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從六月開始至十月結束,長達五個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計占全年的壹半左右。所以,盡管片馬海拔較低,氣溫並不比東坡地滬水高”,“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25℃,晚上睡覺還離不開棉被。”片馬的森林資源情況:“片馬的溝從裏生長著常綠闊葉林。山坡上的常綠闊葉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壹部分成為雲南松林”,“進入林子,藤蔓繚繞,草類茂密。到處是幾人合抱的人樹”,“喬木的上層樹冠就可以分五六層之多,組成極復雜,在250平方米的樣方內,竟有22種高大的喬木,占優勢的科屬是殼屬以及樟科的壹些種屬。上層喬木冠幅直徑3.5米,茂密的枝葉使林下不見陽光,濕生草木特別發育,蓋度可達90%以上”。“片馬經濟林非常豐富。只要在老鄉古老的木屋周圍走壹圈,就會看到家家用茶樹作籬笆,戶戶用桃李和蘋果作遮陰,用核桃和梨樹作圍墻。”片馬地區居民的特點是:“片馬居民以景頗族和僳僳族為主。他們熱情好客”,對於“遠方來客,更是招待殷勤、周到。”
概貌介紹型考察報告的考察對象眾多,考察面廣泛。上面舉出的這篇考察報告,把片馬地區的各種優勢及其不足之處,考察得清清楚楚,從而為提高該地區人民的文化素質,開發該地區的水利、經濟、林木資源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
這類考察報告的第二個特點是“記遊性”。所謂“記遊性”是指遊記的壹些特點。具體說,首先是指介紹概況要有鮮明的真實性。如介紹地質地貌、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山川古跡,物產資源、建築特征、民俗風情等,必須有鮮明的真實性,絕不允許“合理”想象或誇大。考察報告以其真實性,使讀者對該地區有壹個正確的認識。
其次,是指有優美的形象性。概貌介紹的記敘狀貌時既可以用說明、記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寫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將概貌考察寫得清晰明了,又優美形象,從而使讀者在得到知識的同時獲得美感。《片馬行》有些山川景物的描寫就非常生動形象:“藤曼繚繞,草類茂密,到處是幾人合抱的人樹,樹身上披滿了綠苔,樹幹懸掛著綠紗般的松蘿,藤蔓從壹棵樹繞到另壹棵樹,從上層喬木繞到下層灌木,好象壹條條巨蟒來往穿織。”這種描寫能激發讀者的美好想象,有身臨其境之感。
“記遊性”的壹另壹個特點是指清晰的蹤跡。概貌介紹型考察報告,往往是以作者的考察足跡來組成全文的結構,層次井然有序。
這種類型的考察報告的文體特點更接近散文文體,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應用文體。諸如“考察散記”,“考察劄記”,“考察日記”等都是接近散文體的考察報告。有些到國外訪問考察的同誌寫成的考察報告,如李國山等人寫的《考察歸來——少數民族畜牧業考察團記問新西蘭》,又如陳有為、安建國寫的《青山翠竹行思——康塞普西翁林區考察記》,則更明顯地具有“遊記”的壹些特點,所以往往被誤認為是遊記。事實上概貌介紹型考察報告,只具有“記遊性”,但並不是遊記。它們的最大區別是寫作宗旨不同。概貌介紹型考察報告,是為有關決策部門開發各種資源,制定有關發展計劃提供科學資料與依據,實用性極強,而遊記的主要目的,則是通過作者對遊覽地各類情況的特點的記敘,來抒發作者個人的情懷,折射時代的特征。抒情性濃郁。
2.考證型考察報告
這類報告的任務:作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考察,對壹般說法提出異議並予以糾正,確立新的科學結論;或對有爭議的考察結果,表述自己的考察結論。
前人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考察研究成果用今天的科學尺度去重新評議,難免有不準確或不精確之處。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對前人研究成果已成定論的壹般說法,即“通說”,或至今仍有爭議的科學項目重新進行考察,以獲得更精確的數據,得出符合事物本質規律的給淪,是考察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考察報告的重要內容。
黃效文先生①寫的《江源考》②就是壹篇考證型的考察報告。
長江的源頭在何處?《辭海》這樣註釋:“長江,我國第壹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丹冬雪山。納當曲後稱通天河……全長6300公裏。”這是前人考察研究的成果,已成“通說”。我國曾在1976年、1978年兩次派出江源考察隊至長江源頭考察。這兩次考察,把源頭的水文地理等情況弄得清清楚楚,確認沱沱河上遊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為長江正源。這樣,長江長達6395公裏。新的長度把我國第壹大河長江列為世界上第三位。但也有壹些考察隊認為長江上遊地段的另壹主流當曲,也不失為長江主源之壹。此說目前有爭議,為此黃效文先生於1985年夏季親自到沱沱河及當曲源頭考察。通過實地考察,作者在報告中寫道:可以進壹步證明,“姜根迪如南側冰川實為沱沱河(瑪爾曲)的主源”,當曲亦是長江的源頭,“當曲正源發自卡史貢東北的紮日山貫麓的馬鞍形山脊中,北為拖喇山,南為沙亞山(皆藏語譯音),有溪從山溝中流出,哪個最長。”作者的考察結論是:“若以此地為算,當曲源應更比沱沱河長得多,長江長度亦應有新的計算。”
這類考察報告的特點是:以事實說話,由事實本身引出結論。黃效文先生在《江源考》中全部是用事實來證實自己的正確結論,糾正壹些錯誤的考察結果。這篇報告這樣寫道:“查實這裏的當曲源頭與有關書本所說的當曲源頭出入頗大。霞舍目阿巴山於此當曲源之西南3天馬程,那裏的東西兩條小河名為繞德曲和查敦曲,並非有關書中所說的多朝能或達姆曲等。霞舍日阿巴山當地名阿日西諾。另書謂源頭山名紮拉榮,更不對了,因當地各藏民皆肯定紮拉榮為紮曲(即瀾滄江)的源頭,在當曲之北,莫雲公社之西。”作者在考證當曲的正源為何處時,也是以其考察的事實來說話:“查實當曲正源的霞舍日阿巴山之東北約120至150公裏(按藏族說3天馬程)”,“我們騎馬考察最上源為沼澤蓄水聚流而成,主流兩旁各有較短的同樣小溪來會。當曲水下流約10公裏至卡史貢壩子(約4900 米),乃沿北往南過壹小山丘(藏名左米當),再折西流至錯尼家小地區,折西北流向。往西流前另壹小溪從東來會,此也可算當曲另壹源流,約可溯10公裏至卡史貢壩子東南壹山名我勒山,溝名沙紮,源頭發自小水潭,長約1.5米,闊0.5米,潭中小石帶黃色斑紋,水從地下出,間流間斷而成小溪。”
作者的考察極為認真仔細,由此得出的結論令人堅信無疑。
潘裕生寫的《三上打加拉》①也是壹篇考證型考察報告。作者通過三天周密細致的考察,“確定了代表大洋地殼的蛇綠巖套的存在”,“查清了打加拉蛇綠巖套的②是由偏上部的輝綠巖墻群到下部的堆積巖層組成,進而可以恢復地質歷史上這個海洋的發生、發展與消亡的過程和當初的自然環境。
由考察的事實中引出正確的結論,來糾正“通說”,或消除爭議,或證實久而未決的考察結果,是“考證型考察報告”的主要特點。這類考察報告,是人們習慣中所認為的“正宗”型應用考察報告。
3.論證型考察報告
這類考察報告的任務是:作者通過考察對錯誤的結論或言論予以駁斥,給人們以正確的引導。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這類考察報告的典範。
這篇考察報告,主要是針對當時黨內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的錯誤言論而寫的。為了有力地批駁錯誤的言論,毛澤東親自到湖南進行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通過對已經起來和正在起來的農民運動進行深入考察,總結了農民協會領導下所作的十四件大事,從中得了符合農民運動本質規律的科學結論:農民運動,“好得很”。“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上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考察報告用鐵的事實駁斥了“糟得很”的錯誤論斷和所謂“過分”,所謂“痞子運動”等錯誤言論。這篇考察報告在當時給黨內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勢力以有力的回擊,同時為黨內外正確認識農民運動,為***產黨領導農民運動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科學論據,也為當時的革命當局正確處理農民運動,提供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