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城市中還能找到淳樸嗎?人們感嘆:不多了!但畢竟還有。天津的淳樸在哪?
先看看天津人性格——心眼比較“活泛”,什麽都想得開,不大喜歡那種多愁善感。碰到煩惱的事,找個“樂子”,打個“岔”,吃頓海鮮,喝上二兩“津酒”,什麽都統統拋在腦後了;即使生活不那麽如意,也總是樂呵呵地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差不多就完了!”該聽戲的聽戲,該看球的看球,該“打岔”的“打岔”,什麽都不耽誤。這是天津人的壹種性情。
天津人樂於和客人聊天,也樂於助人。天津的舊街道是狹窄而彎曲的,但妳不用擔心迷路,妳向任何壹個天津人問路,幾乎都會得到痛快而詳細的指點,幾聲“大哥”、“大姐”,把妳叫得心裏熱乎乎的,妳便有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天津人比較要面子,辦事講“外面兒”,人們往往看不上那種凡事“不吃虧”的人(天津人說某人“不吃虧”略有貶義),認為這種人“不仗義”、“私心重”、不可交。吃、穿、玩,乃至待人接物都講究大方,不喜歡有些地方的“小家子氣”,拿不出手。
天津人能說會道,語言詼諧幽默,善於自娛自樂。壹句平常話,外地人說出來平平淡淡、規規矩矩,用天津人的嘴說出來就“哏兒”,就有“樂子”。天津人喜歡“找樂兒”,有事沒事喜歡“找樂兒”;沒人可逗,自己逗自己。人們善於“挖掘”笑料,隨時隨地有笑料,有“樂兒”,總有不期而遇的幽默,使人忍俊不禁。
不僅愛說愛笑,也愛湊熱鬧,好摻和事。不管大事小事,人們普遍有好奇心、有參與感。街頭勸架,充當角色,評判對錯,不怕事大;紅白喜事,湊個熱鬧,捧個人情場。有時甚至熱情得“過分”,叫人不知所雲。
天津人的“閑板兒”多,比如天津收藏愛好者就不少,不同的'人收藏不同物件,收藏對象也是五花八門,有郵票、火柴盒、煙標、糧票布票、古董、家具、玩具、工藝品、工具、舊書、老報刊、相機、小人書等等。古玩、集郵,在天津都有著很大的市場。和平區的沈陽道,有壹個“古玩市場”,在業界頗有名氣,不光本地人,外地的許多古玩愛好者也紛紛來此淘寶。天津人的“閑板兒”也是多姿多彩的,有高雅,有俗氣,甚至還有低級趣味。
天津人樂觀而閑散,喜歡休閑、自娛自樂,唱戲聽歌、拉胡弦、耍把式、打拳練功、跳舞、打牌、釣魚、賞花種草、玩鷹養鳥、鬥蛐蛐……夏天,妳在海河岸邊、公園、街頭和社區,經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圍坐壹起,那往往就是個群眾性的自發的娛樂場所。在這裏,不管妳有什麽嗜好、有什麽“雕蟲小技”,總會有施展的天地,總能遇到知音,找到樂趣。大樹下面、綠蔭之中,伴隨著悠揚的琴聲,哼上壹曲“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是多麽的愜意!說真的,那些連票友都夠不上的戲迷們,壹板壹眼壹招壹式真的很講究、很用功呢!
對天津民俗頗有研究的著名作家馮驥才在壹篇文章中寫道:“從文化上判斷,北京的京派文化是壹種政治精英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是壹種純商業文化;津門的衛派文化是則是地地道道的市井文化。天津……人氣旺足,人情厚重,熱愛日常和現實的生活,而且有壹種現代大城市少有的樸實。”京派文化,有種說法叫“皇城文化”,它與天津文化顯然是有區別的,人們平時也感受得到。
天津作為老牌的工商業城市,市民階層如汪洋大海。在天津人的淳樸性格裏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某些小商人意識、小市民意識,甚至還有“遊民意識”。有人認為:天津人是各地人等的優缺點的綜合體,就是說,不論南方北方,不管城市還是農村,人們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天津人大致都有,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劣性。
淳樸是壹個優秀遺產,是人們生活的壹種理想境界。在我們這樣壹個走向現代的時代,這樣壹個經歷了600年風雨的城市,人們傳承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淳樸之風,以淳樸來擁抱現代,是值得天津人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