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關於閱讀教師閱讀能力的思考

關於閱讀教師閱讀能力的思考

第壹部分:教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後的感受。

假期看了《教師的閱讀能力》這本書後。我有很深的感受和體會,從中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述了壹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凸顯了閱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以德育人,相應的《公民道德》、《科學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標準》昨天形成。我們所做的是面對昨天,理解昨天,甚至記住昨天。這其實就是文化的傳承,讀書這麽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閱讀並不被重視。當我們還在為閱讀現狀焦慮的時候,壹場閱讀革命正在悄然進行,我們可以看到,書對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

老師閱讀能力差造成的精神貧困是多麽可怕。壹個老師的快樂來自於自己的成長,這種影響會持續影響學生。老師就像壹束光,但我們真的能讓這束光點燃另壹束嗎?

其中提到教育素養要終身培養。當我細細讀來,不禁陷入沈思,感到慚愧。的確,作為壹名教師,提高自身素質迫在眉睫,包括學科素質、研究生素質、語言素質。學科素養就是掌握妳所教的學科。這個學科我們可能只熟悉初中的教材,沒有系統的研究教材。但是在學科素養方面,還是需要補很多課的。在研究學生素養方面,我認為教學中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與學生的交流。雖然我們常說“以學生為本”,卻忽略了研究學生。我覺得研究學生要了解他們的思維。他們對什麽感興趣?他們是怎麽想的?他們如何學習?他們對教材內容了解多少?什麽是已知的?未知是什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如果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都必須歸結為壹個原則,我要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知道什麽。明白了這壹點,就應該進行相應的教學。”這裏的“已知”應該理解為不僅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認知結構。其實如果只是讓老師講壹節課太容易了,認真備課就好了,不了解情況,課的效果也達不到預期。因此,學生可以選擇聽或不聽講座。老師很努力的在講,學生在做別的。

所以作為老師,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智慧,傾聽他們的聲音,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關註老師的語言素養。那麽什麽是教師的語言素養呢?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母語準確、規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觀點和意見所必須具備的壹種基本素養,壹般包括專業語言、體態語言和情感語言。教師無論教什麽科目,都要有熟練的專業語言,豐富的情景語言和情感語言。在傳道、授業、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載道”、“文道合壹”,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拿破侖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強大,壹個是劍,壹個是思想,思想比劍更有分量。”教師只有形成鮮明獨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中熠熠生輝。

不僅要養成思考的習慣,更要平和地思考,這種思考往往是在閑暇中培育、發展、升華的。唐宋八大家之壹的歐陽修曾說,作為壹名教師,面對忙碌,要積極創造思考的空間,努力保持悠閑的心態。可以是在壹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可以是在壹個安靜的夜晚,哪怕是短暫的壹瞬間,獨自泡壹杯茶,遠離喧囂,拋開浮躁,讓思緒隨時間自由流動。在教育的點點滴滴中,抓住什麽是智慧;在平淡的細節中感受什麽是幸福。在《中國教師報》發表的《感受幸福,實現成功》中,周群老師透露了騎自行車上班的秘密。原來,她用每天將近1個小時的距離,回憶著那天的教育教學。久而久之,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單車室”裏得到提升,教學科研在“單車室”裏碩果累累。騎自行車上班,同事覺得太辛苦太寒酸,卻不知道她很享受快樂思考,收獲成功的喜悅。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考成為壹種習慣,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風雨雨,讓我們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讓閱讀成為妳自己的生活方式吧!讓讀書成為同伴互助的紐帶!讓閱讀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第二部分:教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後的感受。

“壹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其實就是壹個人的閱讀史,壹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可見,閱讀在人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應該是貫穿人成長的壹條主線。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的風尚。只有熱愛閱讀的老師,才能培養出熱愛閱讀的學生,才能營造出全社會熱愛閱讀的良好氛圍。熱愛閱讀的老師是社會的無形資產。“如果妳的學生感到妳的思想在不斷豐富,如果他們確信妳今天所說的不是妳昨天所說的重復,那麽閱讀就會成為妳學生的精神需求。“老師們,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壹個真正的學者。

讀書讓更多的老師成長。

作為老師,我們要意識到,我們要比學生學得更多,我們要比普通人學得更好。要成為優秀的表達者,我們需要大量的閱讀。要學會不斷反思,逐步培養和發展自己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進壹步深化實踐認識,直至形成較為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但教學反思不是冥想,也不是壹個人的回憶。教學反思應該是壹種有方向性和針對性的行為,也是壹種需要理論支撐的認真思考的過程。當然,教師要想獲得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就必須大量閱讀,讓教學反思多於表面,從而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並通過教學實踐逐漸內化為壹種能力。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教師職業的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專業成長的意識,把專業成長作為自己的自覺追求,把閱讀作為促進專業成長的有效手段,形成積極主動的閱讀觀。把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通過不間斷的閱讀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實現服務學生、學校、促進自身成長的雙贏。

閱讀給妳壹種職業幸福感。

當然,離開了教師的現狀,就談不上職業幸福感。但是,教師的職業性質與精神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該有高質量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該把閱讀作為自己的第壹精神需求,就像饑餓的人對於食物壹樣。對於教師來說,閱讀不僅是教師的精神需求,也是教師工作的需要。很多優秀老師的成長經歷證明,優秀的老師是讀書的。教育技能的提升,正是因為他們堅持讀書,讀書優秀,讀書優秀。其實這些優秀的老師也在享受著這份職業的快樂,過著快樂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讀書這麽重要,現實卻不容樂觀。教師的閱讀現狀也不容樂觀。很多老師把教材、教參、教輔當成掌上明珠。不學習的老師視野狹窄,上課缺乏新鮮的東西,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我們常常把不學習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工作太忙,但是很多老師有時間有閑暇,可能就不學習了。大量閱讀並沒有真正成為教師職業的必需品。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作為壹名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學的特殊性。教學質量與閱讀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密切相關。所以,老師要多讀書。對於教師的閱讀,我在《教師的閱讀能力》中得到壹些啟示:

(1)老師在閱讀中要註意“營養均衡”。壹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深厚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人文視野。要成為壹名真正優秀的教師,這三段知識缺壹不可,教師必須具備開放、豐富、相互融合的知識背景。可見,教師在閱讀中要註意結構平衡,不要只看某壹類書,也不要因為某壹類書好讀而忽略其他書。

(2)閱讀時間要有保證。如果妳總是以時間不夠為借口,學習很少,那麽壹切只會成為空談。其實每天花不了多少時間。關鍵是毅力。“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妳總要擠壹擠。”魯迅說。

閱讀對老師來說非常重要。讓我們安靜的讀書,靜心的思考,感受讀書帶來的獨特美好心情,享受讀書的快樂和幸福!

第三章:教師的閱讀能力與讀後感作文

在暑假裏,我仔細閱讀了劉波老師的閱讀能力。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筆者經歷了改進作品、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高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壹個人有很強的學習動力,堅持讀書就不再困難。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報道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寄宿阿姨周堅持每周讀壹本書的例子,說明讀書應該成為壹種教師的生活方式。壹個有職業追求的老師,即使生活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也可以通過主動閱讀進入職業成長的快車道。對於那些不讀書的老師來說,讀書就是“自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如何找到合適的閱讀路徑,劉老師的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壹是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二是利用網絡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收集的在線閱讀資源,包括報刊雜誌的電子鏈接、著名博客和微博的地址,壹些優秀的也納入了他的“在線閱讀”視野;三是了解最新的圖書信息,第壹時間收藏新書。這些教育書籍不僅讓劉波享受到了優質閱讀的樂趣,還鞏固了他的專業知識。

看完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當閱讀成為教師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教師的閱讀能力就成為了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自覺走上教育寫作的道路。記得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排在“專業寫作”之後。閱讀是積累,寫作是升華,寫作是為了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沈澱那些高質量的思想;再者,閱讀可以促進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在《通過閱讀克服技能恐慌》壹書中,引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育坤教授的話說,理想的教師應該是“照亮別人,充實自己”,壹味地付出,而沒有不斷地註入新的能量,必然導致自己的“技能恐慌”。

當然,我個人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精力有限,確實不能像劉老師那樣每天讀那麽多書,但如果能盡量多讀,肯定對我們幫助更大。記得有個領導曾經跟我說過“多壹些學者才能獨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第四章:教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後的感受。

在暑假裏,我仔細閱讀了劉波老師的閱讀能力。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筆者經歷了改進作品、迷戀教育、完善自我三個階段。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他通過閱讀不斷提高的過程。

劉老師說,如果壹個人有很強的學習動力,堅持讀書就不再困難。他在書中舉了《光明日報》報道的華中科技大學57歲的寄宿阿姨周堅持每周讀壹本書的例子,說明讀書應該成為壹種教師的生活方式。壹個有職業追求的老師,即使生活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也可以通過主動閱讀進入職業成長的快車道。對於那些不讀書的老師來說,讀書就是“自救”。有了內在的閱讀動機,如何找到合適的閱讀路徑,劉老師的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壹是訂閱優質期刊,進行專業閱讀和綜合閱讀;二是利用網絡渠道進行閱讀。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自己收集的網絡閱讀資源,包括報刊雜誌的電子鏈接、著名博客和微博的地址等。此外,壹些優秀的微信官方賬號也走進了他的“在線閱讀”視野;三是了解最新的圖書信息,第壹時間收藏新書。這些教育書籍不僅讓劉波享受到了優質閱讀的樂趣,還鞏固了他的專業知識。

看完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當閱讀成為教師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教師的閱讀能力就成為了教育生產力。首先,閱讀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專業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閱讀促使教師拿起筆,自覺走上教育寫作的道路。記得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倡導的“三專”發展模式中,“專業閱讀”排在“專業寫作”之後。閱讀是積累,寫作是升華,寫作是為了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沈澱那些高質量的思想;再者,閱讀可以促進教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在《通過閱讀克服技能恐慌》壹書中,引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育坤教授的話說,理想的教師應該是“照亮別人,充實自己”,壹味地付出,而沒有不斷地註入新的能量,必然導致自己的“技能恐慌”。

當然,我個人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精力有限,確實不能像劉老師那樣每天讀那麽多書,但如果能盡量多讀,肯定對我們幫助更大。記得有個領導曾經跟我說過“多壹些學者才能獨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不會模棱兩可,飄忽不定。”

第五章:教師的閱讀理解

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劉波的《教師的閱讀能力》壹書。壹方面,我深深佩服劉老師在這本書裏表現出來的魅力,每壹句話都在情理之中,解剖深刻。另壹方面,我深感慚愧的是,作為壹名教師,我對閱讀的關註如此之少。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筆者從教師要成為真正的讀者、閱讀是成長的必由之路、推動教師閱讀的路線圖、讀寫結合加快成長速度四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看了劉波先生的博客,我更加欽佩他了。他本人就是“閱讀的力量”的最好證明,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

激發教師的閱讀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壹盞希望之燈,讓我更加看清自己的路,更加明白自己的路。

記得讀書的時候,我最開心的事就是讀書。現在反而以各種理由推脫,把不讀書歸結為工作忙。現在想想真是可笑。我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壹個真正的人,他的靈魂深處應該有壹個精神寶藏,那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了壹兩百本書。”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如果連做文化傳播者的老師都不讀書了,那祖國的花朵呢?我沒有盡可能多讀書,更不用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晚上燭光下看書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真正的閱讀不僅僅是看課本和各種教輔書。

2013年第十次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猶太人平均每年閱讀64本書,而歐美國家平均每年閱讀16本書,北歐國家平均每年閱讀24本書,韓國人平均每年閱讀11本書。這方面國內差距很大。在全民閱讀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教師應該成為全民閱讀的領導者。

在這本書裏,“因為我們不學習,所以我們的工作很忙”,讓我深思。平時就是因為不讀書,視野狹窄,上課缺乏新意和千篇壹律的教學方法,講課枯燥無味。老師講課吃力,學生犯困,課堂效率微乎其微。尤其是作為班主任,第壹次接觸這麽多孩子,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是大學課堂上學不到的。更多的時候,當我完成壹件事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其實很多優秀的班主任都有自己獨特的秘籍來處理教育書籍上的這些瑣事。如果妳不讀書,妳可能總是把事情弄得壹團糟,或者妳可能永遠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積少成多,妳會越來越忙。

作為壹名教師,應該把讀書當成壹種正常的生活,壹種長期堅持的好習慣。閱讀是教師從合格教師走向優秀教師的有效途徑。最新鮮的教育必須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生活的社會息息相關。生活中每天發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為教材,能否捕捉到就看閱讀了。面對越來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和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書為友,遠離喧囂,拋開浮躁,享受閱讀,難道不是壹件愉快的事嗎?想象壹下,辛苦壹天後,坐在家裏的書櫃前,壹個人泡壹杯茶,拿起壹本喜歡的書,慢慢品味。睡覺前,我慵懶地躺著,翻看著床頭的愛情書籍,帶著書香入睡,滿滿的幸福。在壹些無所事事的假期,也可以和同學們壹起在圖書館專心讀書,瞬間感覺年輕了很多。或者坐在柔軟的草地上,享受著文字和藍天白雲。在閱讀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細節中感受快樂。讀書就是這麽精彩。

對我來說,這本書可能是壹個新的起點:它教會我註意閱讀。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盡量騰出時間讀書,提升自己,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第六章:教師的閱讀理解

如今,全民閱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在國家立法推動全民閱讀的時候,教師如何成為全民閱讀的“領路人”,真正回歸知識分子作為“文化人”的本來面目?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作者從教師閱讀的必要性、閱讀促進個人成長、促進全員閱讀、教師閱讀推薦四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這本書不僅是劉波本人作為壹名普通教師閱讀和推廣閱讀的經驗總結,也為我們提供了壹個閱讀促進個人成長、打造書香校園的良好案例。我們再壹次看到了閱讀的價值和力量。

“壹個老師靠專業閱讀能走多遠”“學校如何有效促進老師閱讀”“老師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書?“這本書封面上的這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感受閱讀對教師成長的意義,找到促進教師閱讀的有效途徑,幫助教師建立合理的閱讀結構。這三個問題都可以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

提高閱讀能力,應該是每壹個心中有夢的教師的自覺追求。

我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劉波的意圖。在“世界讀書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收到了寧波市鎮海仁愛中學劉波最新出版的《教師的閱讀能力》壹書。這真的讓我心裏又高興又甜蜜。欣喜之余,我也靈機壹動。我臨時決定改變本周班會的主題,改為“閱讀的力量——師生享受精神食糧”,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

當我第壹次“認識”劉波的時候,我並沒有打算關註他的博客“向海壹號”。我之所以關註,是因為他的博客裏充滿了書香,不僅分享了他的讀書和他的學習,也分享了他在學校推動老師讀書的努力。巧合的是,劉波工作的學校正是我求職時面試的地方。我還記得,也很感激,學校的前任校長親自給我父親打電話,建議我去壹所高中教書,讓我覺得很親近。從此,關註他的博客成了我的常規做法,時刻期待著他博客的更新,分享他讀書的快樂。

為了再次“認識”劉波,我在書城買了他的第壹本書《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我的專業成長筆記》。毫不誇張地說,教了七年書,這本書真的讓我在來年有了“警醒”的感覺。當我壹頁壹頁地讀他的每壹句話時,我覺得自己仿佛成了無數矛盾的集合體。我的內心充滿了愧疚和後悔,同時又有壹股鬥誌和希望在燃燒。我的心在翻滾。我職業生涯的前五年去了哪裏?它留下了什麽痕跡?我的心又蠢蠢欲動了。我的未來在哪裏?怎麽去?但是當我讀到最後壹個字的時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我更加有信心和動力繼續前進。在《從新手到研究型教師》壹書中,劉波用平實樸實的文字和生動真實的案例向讀者展示了壹個教師成長的心路歷程。這是教師發展的精神寫照。在他心路歷程的指引下,我還“認識”了帕爾默、張文質、李希貴等著名藝術家;我也讀過《教學的勇氣》、《教育是壹門慢藝術》、《為個人的教育》等名著。我也努力在教育科研上邁出了堅實的壹步。在這本書中,他沒有刻意強調為什麽要讀書,為什麽要思考,為什麽要寫作,因為他自己就是“讀書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寫作的力量”的最好證明,是活生生的例子。這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有說服力。在他的書中,有兩個觀點讓我感動、感染、啟發:壹是教師要為自己的專業成長“買單”;第二,研究應該成為職業生活的壹種方式,改進教學的壹種手段和豐富心靈的壹種好方法。基於這兩個觀點,回顧這兩年走過的路,我覺得很踏實,很有收獲。

劉波的三個“知識”是在《教師月刊》的群裏,在大夏的壹個書系裏。讀了劉波的作品後,我主動找到並加入了這個群體。他話不多,但每次有新書推出,他總是很活躍。不久前,當我得知他有新書要推出時,我主動發起了與他的第壹次直接交流。當我鬥膽向他索要簽名新書時,沒想到他很痛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並主動向我要了號碼,說新書壹到就會郵寄給我。當我拿著這本安靜的充滿綠色生命的新書時,我有壹種迫不及待想讀它的感覺。與第壹部作品相比,少了心路歷程,多了心靈導航;少壹些青澀稚嫩,多壹些大氣包容;少壹些激情,多壹些責任。

這可能是壹個轉折點。就劉波而言,它將更加關註教師的精神成長,更加關註教師閱讀能力的提升,致力於教師閱讀的提升。對我來說,這可能是壹個新的起點: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對自己的發展更加自信,對自己的發展道路更加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