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聽師長之諄諄教誨。莘莘學子,自幼苦讀經書,不惜為此頭懸梁,錐刺骨,為的是什麽,就是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這最根本途徑就是“開卷”。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方成“紅樓巨著”;紀曉嵐“飽覽群書,徜徉書海”,方得“天下第壹才子”稱號……他們都是從“開卷”那裏得到了最大的益處。
古人雲:“常開卷者,常以古為鑒”。可見,開卷亦可使人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讀《諫太宗十思書》,可警示自己“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讀《論語》,我們懂得要“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人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慨及經驗融進書中,因此開卷有益。
“開卷”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精神境界。壹紙豪邁,高唱“大江東去,浪逃盡”的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顯先河,是當之無愧的“精神貴族”,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李易安編織著“溫婉”壹族的羞澀與悵然;“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訴說王維“入禪式的境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大唱“苛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唱出了愛國的熱忱之心……浩蕩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妳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可見開卷有益。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開卷者古來就有,有“五柳先生”那“不求甚解”讀法的;也有朱光潛倡導的“字字推敲,咬文嚼字”讀法的;更有王國維所謂的三種讀書境界……但終歸來看,開卷是有益的,因為開卷既是知識之源,又是古人之鑒,更是修養之法。
開卷有益?辯論詞 我認為開卷有益, 理由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書讓我們懂得人間的七情六欲,我就是因為讀書,才知道什麽是七情六欲,因為讀書,我知道了,士可殺,不可辱,中國所受的侮辱,讓我憎恨日本,認為壹定要振興中華。難道我們要讓中國衰弱,讓日本任由擺布?世界名人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沈;倫理之學使人莊重;修辭與邏輯使人善辯。"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讀書,可以徹悟人生意義;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讀書,可以深入科技殿堂。人欲成才,士欲濟世,務必開卷讀書。馬克思開卷,獲益甚多。他先後在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和哲學,因而在以後的革命活動中能有兩個空前的偉大發現。他寫資本論就讀了自藏書壹千余本,還到大英博物館裏看了三間房子的書。馬翁得開卷之益,說也說不盡。華羅庚開卷,從小就打下了很好的數學和語文基礎,曾寫過幾百首詩詞,還寫過許多散文和通俗生動的科普讀物。初中畢業時,就寫出數學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論文層次清楚、語言簡練,精辟地指出了蘇家駒教授《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錯誤。 古人說,人可壹日不食肉,不可壹日不讀書。書是全世界人的營養品,讓我們身體強壯,不斷增高,意誌堅強。只要註意用眼衛生,每看半個小時就看壹下綠色,邊看邊想,不僅會不傷害眼睛, 還會讓我們更加健康。所以,看書不會傷害眼睛。我們看書到正正規規的書店買,就不會思想不健康了。 例子:我們語文書的第壹課,是林海音寫的,因為她也喜歡讀書,所以才有那麽好的文采。我們玩電腦遊戲,遊戲中有許多字,我們要靠讀書認識呀!如果不讀書,就會想街上的有些乞丐,不讀書,弄到最後都無家可歸。 開卷只有益,沒有壞,不讀書者不成材,讀書者自成仙。我們不能不吃雞鴨魚肉、蔬菜,所以開卷有益。 開卷未必有益辯論詞 人們曾說過“開卷有益,看書有益”,但仔細壹推敲,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為什麽開卷未必有益,如果我們對每壹本書都感到興趣,那“開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現在的同學可能都喜歡看武俠、言情壹類的小說、書刊,有時會達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他們壹旦看迷了書,便會走火入魔,那他們上課壹心只想著書,沒心思學習,成績就會壹落千丈。還有些人被書中的壹些情節所吸引,模仿書中的人物,有時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這不是看書害了自己嗎?這只是“開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壹層:開卷不壹定有益。還有第二層。 其二就是,我們看書,要有選擇。那些不健康、對我們沒有多大幫助的書,就不要看。要看書,就看壹些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對我們學習、生活中都有幫助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只有看好書,就不會毀了自己。有人把書比作了朋友,看好書,就是交好朋友,才會進步;則看不好的書,當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樣妳就會退步。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書才會對妳有益。 因此,我的觀點是:開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學都能有選擇的看書。而不要因為看錯了壹本書,將自己引入歧途,毀了自己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