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指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百家”林立、互相爭辯的現象。當時學術派別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陰陽、縱橫、農、雜等家。他們著書立說,遊說爭辯,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對當時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深刻影響。
擴展資料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壹,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壹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壹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