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語:Сара?ево инцидент,德語:Attentat von Sarajevo)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壹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閃擊波蘭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納粹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在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戰役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壹星期後,德國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占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擴展資料:
歷史上對戰爭及其產生根源有各種不同觀點。自然主義戰爭學者認為,戰爭的根源在於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物本性,並認為戰爭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現象。宗教戰爭論者則認為戰爭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並用超自然力量解釋戰爭起因。種族主義者則認為,戰爭的起因是優劣民族之間差別。
近現代地緣主義政治學者則認為戰爭是基於地理環境,即為爭奪壹定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引起的馬爾薩斯主義者則認為,人口過剩和饑餓是戰爭的真正原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戰爭既非從來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戰爭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是在私有制產生以後,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出現壓迫和被壓迫時才出現的。
歷史上有各種類型的戰爭,包括侵略戰爭和自衛戰爭;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有傳統戰爭和現代戰爭;局部戰爭和世界戰爭等多種類型。在二戰之前(包括二戰),戰爭是由於參戰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
在戰後,直至21世紀初,大多是由於多極化與單極化的矛盾激化而導致的,但以後因宗教文化民族沖突升華引發的戰爭將是主要原因(如巴以沖突)。戰爭的根源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狀態的描述也有多種方式,現代國家主要從法律角度對戰爭進行描述。認為戰爭是交戰國之間的壹種特殊法律關系。
這種戰爭狀態通常經過壹定的法律程序,並伴隨著壹系列的法律後果。戰爭狀態是法律狀態,它往往是交戰雙方或壹方宣戰,但彼此之間並不壹定有實際的戰爭沖突。通常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宣布戰爭狀態。交戰國家壹旦進入戰爭狀態,它們之間就由和平關系轉變為戰爭關系,戰爭法也同時開始適用。對戰爭的描述除從法律角度外,還可以從軍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進行論述。
百度百科-薩拉熱窩事件
百度百科-波蘭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