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說。
“糟”,指陳年的或發酵以後的糧食。糧食存放久了,裏面的澱粉、蛋白質
逐漸氧化脫水,營養價值就小了,口感也差了。所以古代貯藏稻米時大多帶殼,
這樣存放的時間能長久壹些。富裕人家有能力年年吃新米,貧苦人家吃糠咽菜,
能吃上糧食就算幸運,哪還顧得上糟不糟呢!
糧食存放久了,微生物滋生,糧食腐爛、腐敗、變質,也稱為糟,引申為事
情變壞。比如我們常說的糟糕、糟心、糟蹋、糟踐、糟朽等等。古人利用微生物
的習性,讓糧食發酵,釀造出我們需要的酒、醋、醬,這些經過發酵的糧食也被
稱為糟。南方的美食醪糟就是把糯米煮熟,放入酒曲,經保溫發酵後做成的,吃
起來醇香甘甜,再煮上幾個湯圓在裏面,更是黏滑爽利。酒糟經過反復發酵、過
濾、榨取以後就變成了渣滓,就是我們常說的粕。人們常說的“取其精華,去其
糟粕”就源於此。
我小時候在山西陽高生活過,親眼看到過當地人把土豆磨碎、澄漿、濾出澱
粉,再經過幹燥,就成了雪白的粉面。剩下的渣滓也是糟粕,現在都用來餵豬了,
當時是70年代,窮苦人家還蒸食這個。我也嘗過,那是磨碎的土豆皮、粗纖維、
少許澱粉的混合體,苦澀粗糲,實在是難以下咽。
陳年谷米,中醫稱為陳倉米。《本草述》中說:“五谷為養,而更取其陳者,
謂其氣味俱盡,還歸幹淡。淡乃五味之主,可以養胃氣,且淡能滲濕,即化熱滯,
是又可以裕脾陰……又吐利後大渴水止,獨以陳倉米湯療之。”
另壹味常用的中藥神曲就是面粉加上藥物發酵以後烘幹制成,經常和山楂、
麥芽壹起配伍,治療飲食積滯。人們常吃的醬豆腐、臭豆腐也有類似作用,廚子
們都知道,想解肥肉油膩,就用腐乳來燉。
糠是糧食的外殼或者表皮。富裕人家食不厭精,吃的是精米精面,就像吃大
白菜非要剝到白菜心壹樣,把五谷也剝了又剝,惟恐不白不精。貧苦人家糧食不
夠吃,就連殼帶米壹同磨面吃,甚至把剝下的谷殼(也就是糠)磨碎了留著,等
青黃不接的時候摻到米面裏當糧食。
無論膏粱還是糟糠,都是飲食偏頗,時間長了,食物的偏性就會影響人體的
平衡,導致疾病。比如說,吃不上葷腥肉食的窮人容易得壹種怪病——病人在白
天視力挺正常,到了晚上,就像麻雀壹樣什麽也看不見了。人們把這種病叫做“
雀盲眼”(學名叫夜盲癥)。中醫根據肝開竅於目的理論,采取以肝補肝的方法,
用動物的肝臟來治夜盲癥,效果很好。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夜盲癥是因為身體中
的維生素A引起的,動物肝臟裏含有很多這種維生素,所以能治這種病。
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發現,富裕人常常患腳氣病。這種病人身體浮腫,
肌肉萎縮疼痛,腿腳痿軟無力。他認為原因就在於飲食所致,於是用米糠和麥麩
來治腳氣病。《膏粱》壹文中說了,食物本身是相反相成的整體,皮殼的功效與
囊肉的功能相反,壹起食用,自然平和;分而食之,偏性自現。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腳氣病原因在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1。谷類食物是我國大
多數地區居民膳食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而引起維生素B1缺乏病的主要原因就是
長期食用研磨得過分精細的精米精面。精米精面在加工時都去掉了大量的米皮、
米胚,而維生素B1恰恰在這些部分裏含量最多。由於攝入不足,再加上維生素B1
極容易被高溫破壞,富人飲食的油炸、烹煎又加重了維生素B1的流失。
除此之外,孫思邈還用糠治療噎膈,類似於今天的食道癌的病癥。清代著名
醫家程國彭繼承了這個經驗,在著名方劑啟膈散中使用杵頭糠。《本經逢原》中
說:“春杵頭糠,能治噎膈,消磨胃之陳積也。然惟暴噎為宜。”其他醫家也廣
泛使用糠治療疾病,名稱雖有不同,比如舂杵頭細糠(《別錄》)、谷白皮(《千
金翼方》)、細糠(《聖惠方》)、杵頭糠(《聖濟總錄》)、米秕(汪穎《食物本草》
)、米糠(《驗方新編》),但是用途不外消食化積、清熱利濕。
天生萬物,本無精華糟粕之分,如何取舍,就看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