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視連續劇《明成皇後》反映的是歷史上與我國關系最為密切的朝鮮半島100多年前的往事,劇中幾個主要角色——閔妃、大院君和高宗國王,都是朝鮮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閔妃是高宗的王妃,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閔妃(即明成皇後)的生存年代、弄權經歷及歷史地位酷似我國清末的慈禧太後。而大院君與中國清末恭親王奕欣 在許多方面有著相當多的近似處,但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方面,大院君與奕欣二人卻大相徑庭。奕欣是以經辦洋務著稱,而大院君卻以閉關鎖國而聞名。閔妃和大院君的經歷,是朝鮮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朝鮮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稱李朝)未期壹段動蕩歷史的寫照。
大院君壹生波瀾起伏,令人掩卷深思者良多。他壹生在政治上三次上臺執政,三次被迫下野,在上上下下中演繹著其性格特征,也編寫著朝鮮政治動蕩史。為了權力,他利用別人,別人也利用他。他事後把被利用者像拋棄廢可樂瓶壹樣拋棄,最後他自己也成了廢可樂瓶。
他小處精明,大處迷茫,最後成為歷史的落伍者。他雖然精於密室政治,善長人事公關,但對世界大勢卻茫茫然。他認為,只要關閉國門,再在城門上加把鎖,就可以把“洋擾”關在另壹個世界;只要在國內掀起轟轟烈烈的“衛正斥邪”思想凈化運動,就可以消除汙染,永保王國的平靜與穩定。但是,他在小處小有收獲,但在整體上卻失敗了。對外閉關鎖國、對內鉗制思想、拒絕變革、拒絕開放,雖然維持了壹時的平靜,但其結果是使朝鮮越來越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孤立於國際社會的主流,最後導致國家生存危機。1910年朝鮮亡國於日本,固然是日本帝國主義所犯下的奪人邦國的嚴重罪惡,但朝鮮之所以壹步步走到亡國的深淵,大院君的鎖國政策也負有壹定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