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兼聽則明的下壹句

兼聽則明的下壹句

“兼聽則明”的下壹句是“偏信則暗”。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自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唐紀八》。

原文: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譯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

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擴展資料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發展。他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

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鑒》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

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對於佛教、道教的起源、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鬥爭也有敘述。對西漢以來經學的發展,典籍的校理,石經的刻立,九經的雕印及流傳,都有較系統的陳述。著名的文人學士及其作品也有記載。

在科技方面,記載最多的是歷代的歷法。其他如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建築(如秦代的長城,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運河)也有反映。

《資治通鑒》也註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記載。

對於軍事的記載,《資治通鑒》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也很生動。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典故

在唐朝貞觀之治時期,魏征主要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諫而著稱,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諫臣。出自唐太宗之口的“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裏面,其中說的這個人正是指的魏征,魏征對唐太宗有著很大的影響。

因為唐太宗的賢明,所以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兼聽則明,在他的統治時期,政治純潔,國家開放,社會穩定,唐朝成為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魏征這壹生,曾經向李世民直言納諫兩百多次。當魏征去世的時候,李世民還十分傷心,親自給魏征立碑,寫碑文。魏征能夠得到皇帝對自己的如此評價,非浪得虛名。

魏征作為壹個進諫的大臣,經常勸導李世民,為貞觀之治做出自己的貢獻。他的直言不諱,促使了唐朝進入繁榮時期,奠定了唐朝大觀局面,後人做官,直言不諱,都是以魏征作為榜樣,可見他的影響力很大。

有壹次魏征請假上墳,趁著沒有魏征不在,皇帝就想出去好好放松壹下。誰料魏征提前回來,直接詢問皇帝為什麽取消打獵計劃。皇上於是笑著說:“壹開始確實是想這樣做,就但是怕妳嗔怪,所以就沒去。”

還有壹次,李世民曾經得到壹只十分很難得的鳥,拿在手中玩耍,可是看到魏征以後,就趕緊藏在自己的懷中。魏征故意裝作沒看見,借著說朝廷的事情,拖延了很久,最後那只小鳥活活被悶死在李世民的懷裏。

百度百科--兼聽則明

百度百科--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