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晉書石鑒列傳文言文

晉書石鑒列傳文言文

1.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C “大司馬”“汝南王”為官職名,中間斷開,排除B;“為…所”表被動,中間不停頓,排除A;“出營”的地點為“城外”,其前停頓,排除D;譯文:當時大司馬、汝南王司馬亮被太傅楊駿懷疑,不敢前去吊唁,在城外駐紮.這時有人報告說司馬亮想出兵討伐楊駿,楊駿很害怕,讓太後命令皇帝親自寫詔書,令石鑒和張劭率守陵兵討伐司馬亮.故選C.(2)B 詔是天子下達給臣屬的文體,不指上級下達的文書.故選B.(3)A “所以調遣他外出做官”錯,原文第壹段“朝廷憚之,出為並州刺史、假節、護匈奴中郎將”,無因果關系.故選A.(4)①以:因為;誣罔:欺詐敗壞;疾:痛恨;譯文:從前武牙將軍田順因為多報俘虜人數而自殺,欺詐敗壞法規,自古至今被人痛恨.②廢:廢除;行:推行;常:制度、常規;譯文:自從魏末以後,廢除不再推行.到石鑒時,詔令恢復宴會,於是把它作為制度.答案:(1)C (2)B (3)A (4)①從前武牙將軍田順因為多報俘虜人數而自殺,欺詐敗壞法規,自古至今被人痛恨.②自從魏末以後,廢除不再推行.到石鑒時,詔令恢復宴會,於是把它作為制度.參考譯文: 石鑒,字林伯,是樂陵厭次人.出身寒門,誌趣高雅,處事公正.在魏做官時,歷任尚書郎、侍禦史、尚書左丞、禦史中丞,對時政人事多有糾正,皇帝都怕他,外調擔任並州刺史、假節、護匈奴中郎將. 武帝接受魏帝禪讓,封石鑒為堂陽子.召入任司隸校尉,改任尚書.當時秦、涼被異族打敗,派石鑒監督隴右各種軍事事務,因虛報戰功被免官.後任鎮南將軍、豫州刺史,因討吳時虛報殺敵人數被治罪.詔書說:“從前武牙將軍田順因為多報俘虜人數而自殺,欺詐敗壞法規,自古至今被人痛恨.石鑒身為大臣,我很信任他.過去西邊戰事,公然欺騙朝廷,以敗報功,最後未追究.其間免官不久,再次啟用,希望能將功補過,但仍與部下***同欺詐.作為大臣,情義何在!有關部門上奏是對的,回頭想想又不忍心.現在遣返回家,終身不得再用,但不要剝奪爵位和封地.”很久以後,任光祿勛,再任司隸校尉,不久加特進,升任右光祿大夫、開府,領司徒.前代冊封三公,都要設宴會,以顯示三公的重要.自從魏末以後,廢除不再推行.到石鑒時,詔令恢復宴會,於是把它作為制度.太康末年,任司空,領太子太傅. 武帝去世,石鑒與中護軍張劭監管陵墓.當時大司馬、汝南王司馬亮被太傅楊駿懷疑,不敢前去吊唁,在城外駐紮.這時有人報告說司馬亮想出兵討伐楊駿,楊駿很害怕,讓太後命令皇帝親自寫詔書,令石鑒和張劭率守陵兵討伐司馬亮.張劭是楊駿的外甥,便率兵催石鑒快發兵,石鑒認為不會這樣,按兵不動,派人窺視司馬亮,司馬亮已從另外壹條道回許昌,楊駿便停止行動,議論的人都稱贊石鑒.守陵完畢,封昌安縣侯. 元康初年,任太尉.八十多歲,慷慨激昂,把自己當成少年,人們都贊美他.不久去世,謚號元.兒子石陋字處賤,繼承封爵,擔任屯騎校尉.。

2. 《晉書 孝友列傳》原文和翻譯

王衷裒①,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

祖修,有名魏世。父儀,高亮雅直,為文帝司馬。

東關之役,帝問於眾日:“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日:“責在元帥。”帝怒日:“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禮,身長八尺四寸,容貌絕異,音聲清亮,辭氣雅正,博學多能。痛父非命,未嘗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

於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

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軌到墓日:“裒在此。”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

家貧,躬耕,計口而田,度身而蠶。或有助之者,不聽。

諸生密為刈麥,裒遂棄之。知舊有致遺者,皆不受。

門人為本縣所役,告裒求屬令。裒曰:“卿學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蔭卿,屬之何益!且吾不執筆己四十年矣。”

乃步擔幹飯,兒負鹽豉,草屩,送所役生到縣,門徒隨從者千余人。安丘令以為詣己,整衣出迎之。

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雲:“門生為縣所役,故來送別。”因執手涕泣而去。

令即放之,壹縣以為恥。鄉人管彥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獨以為必當自達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許為婚。

彥後為西夷校尉,卒而葬於洛陽,裒後更嫁其女。彥弟馥問裒,裒曰:“吾薄誌畢願山藪,昔嫁姊妹皆遠,吉兇斷絕,每以此自誓。

今賢兄子葬父於洛陽,此則京邑之人也,豈吾結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齊人也,當還臨淄。” 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隨母還齊!用意如此,何婚之有!”北海邴春少立誌操,寒苦自居,負笈遊學,鄉邑僉②以為邴原③復出。

裒以春性險狹慕名,終必不成。其後春果無行,學業不終,有識以此歸之。

裒常以為人之所行期於當歸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責人所不能。及洛京傾覆,寇盜蜂起,親族悉欲移渡江東,裒戀墳壟不去。

賊大盛,方行,猶思慕不能進,遂為賊所害。 王裒,字偉元,是城陽營陵人,他的祖父王修,在魏國時就是個名士,父親王儀,有高風亮節,文雅正直,做文帝的司馬。

東關戰役時,文帝向眾人說:“最近的事情,誰應該承擔罪責。”王儀回答說:“罪責在元帥身上。”

文帝大怒說:“司馬想把罪過加在我身上嗎?”於是讓人把他拉出去斬首。王裒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道德操行,按禮節行事,身高八尺四寸,容貌與眾不同,說話聲音清脆響亮,氣質談吐文雅剛正,博學多才能。

痛恨父親被殺,從不面向西面坐臥,以顯示自己決不做朝廷巨子的決心。於是隱居起來教授學業,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不去任職。

在父親墓旁建草廬而居,從早到晚經常到墓前跪拜,攀上柏樹上悲聲哀號,淚水灑落在樹上,樹也為之幹枯。母親怕聽雷聲,母親死後,每次打雷時,王哀就到母親的墓前說:“我在此。”

讀《詩經》時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夠勞”時,總是多次痛哭流涕,他的學生怕觸及老師的思親之情,幹脆不讀《蓼莪》壹詩。(他的)家裏貧困,就自己親身耕種,根據人口的多少來耕田,度量身材大小來養蠶,也不聽任別人對他的幫助,他的學生偷著為他割麥。

王裒就放棄了這方面的耕作。老朋友中有來送禮物的,他都不接受。

學生中有人被縣裏役使,告訴王裒,委托他向縣令求情,王裒說:“妳求得的學問不是用來庇護自己的。我的德望輕微.還不夠用來庇護妳,向縣令求情沒有什麽用處!況且我不動筆已經有四十多年了。”

於是擔著幹飯,讓兒子背著鹽巴、豆豉和草鞋,送那個被役使的學生到縣裏,跟隨他的學生門徒有千余人。安丘縣令以為是來拜訪自己.就整好衣服來迎候他。

王裒就走到趨土牢旁的道上,站在壹塊斷裂的堅石上.說:“學生被縣裏役使,專門來為他送別。”於是握著學生的手哭著告別離去。

縣令就放了他,全縣都為這事感到羞恥。同鄉人管晏年少時有才能卻不被人知,唯獨王裒認為他必定會名聲顯達起來。

在眾人中擇他為友,正值兩人的兒女剛出生.於是***同約定結為兒女親家。管彥後來做西夷校尉,死後葬在洛陽,王裒後來又將女兒改嫁。

管彥的弟弟管馥問王裒為什麽這麽做,王裒說:“我微薄的誌向都寄托在偏遠山野中,過去姐妹都遠嫁.吉兇消息都聽不到,我常發誓堅持按這種方式來嫁女。現在妳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

這說明他是屬於京都人呀,哪裏符合我當初和他結親的本意呀!”管馥說:“我的嫂子,是齊地人.應當回到臨淄去。”王裒說:“哪裏有把父親葬在河南.卻跟母親回到齊國的道理!如此行事,我家與他家還能有什麽婚姻關系!” 北海的邴春年少就很有誌向節操,安於貧寒的生活窘境,背著書籍到處求學,鄉裏的人都以為他是漢末學者邴原的再生。

王裒認為邴春性格狹隘貪慕虛名。最終定會壹事無成。

後果然邴春品行不端,學業不成。自此人都認為王裒是有識之人。

王裒常主張人的品行只要回歸善良的本性即可,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責求別人做不到的呢。等到京城洛陽傾覆,賊寇強盜蜂擁而起時,親族都想移渡到江東,王裒卻極戀祖父的墳塋而不離開,等到賊人越來越多想要走時,還在留戀不舍導致沒及時前行,於是被賊人所害。

3. 晉書石苞傳翻譯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文雅曠達有智謀器量,容貌儀表壯偉英俊,不拘小節.縣中召他為小吏,供農司馬差遣.適逢擔任謁者的陽翟人郭玄信奉命出使,找人給他駕車,司馬把石苞派給了他.走了十幾裏路,郭玄信說:“您日後應當會官至卿相.”石苞說:“趕車的奴仆,怎麽能成卿相呢?”不久又被差遣到鄴,事情長時間不能辦完,於是在鄴地市面上販賣鐵.集市長官沛國人趙元儒以善於發現人才聞名,見到石苞,感到驚異,於是與石苞結交.感嘆石苞氣量遠大,應當官至公卿,因此石苞出了名.石苞求見吏部郎許允,請求做壹個小縣的縣令.許允對石苞說:“您本是我輩中人,我應當在朝廷引薦您做官,為什麽想要當小縣的縣令呢?”石苞回去後嘆息,沒想到許允竟如此了解自己.石苞逐漸升遷為景帝司馬師的中護軍司馬.宣帝司馬懿聽說石苞喜好女色品行輕薄,因此責備司馬師.司馬師回答說:“石苞雖然小節方面不足,然而有治理國家的才略.貞潔廉正的人,未必能治理國家事務.因此齊桓公不在意管仲的奢侈僭越,而采納他壹匡天下的大謀略;漢高祖不考慮陳平生活中的汙點,而采納他六大奇計的神機妙算.石苞雖然不能和他們兩人相比,也算得上今天難得的人選了.”宣帝的怒氣才消解了.後調任鄴城典農中郎將.當時曹魏王侯大多住在鄴城,尚書丁謐權傾壹時,二者當時勢力都很大.石苞上奏列舉他們的所作所為,因此更被人們稱贊.文帝在東關兵敗,唯獨石苞率領所轄全部部隊退回.司馬昭於是指著所持的符節對石苞說:“我真後悔沒有把它交給您,讓您來處理軍機大事.”等到諸葛誕在淮南起兵,石苞統領青州諸軍,挑選精銳部隊為機動部隊,用來防備外來敵寇.諸葛誕等人將輜重留在都陸,率輕裝部隊渡過黎水.石苞等人率軍迎擊,大敗敵人.泰山太守胡烈以突襲部隊走捷徑襲擊都陸,燒毀了諸葛誕的全部輜重物資.司馬昭去世,賈充、荀勖討論葬禮采用何種規格,定不下來.石苞當時回朝奔喪,痛哭說:“他建立了這樣的基業,難道能按人臣的規格安葬嗎?”葬禮才確定下來.晉武帝司馬昭登基,升遷石苞做了大司馬.自諸葛誕失敗後,石苞便奉命鎮守淮南地區,兵強馬壯.邊境事務很多,石苞既勤於各項事務,又以威望恩德來服人.淮北監軍王琛輕視石苞出身卑微,秘密上奏折說石苞與東吳人相勾結.早些時候觀察雲氣的人說:“東南方向有大規模戰爭發生.”等到王琛的奏折送到,武帝非常懷疑.恰逢荊州刺史胡烈上奏東吳打算大舉進攻.石苞也聽說東吳軍隊將要進攻,於是修築堡壘阻截水流,加強防守.適逢石苞之子石喬擔任尚書郎,皇上召見他,過了壹天他都沒來.司馬炎認為石苞肯定要叛亂,打算討伐石苞而且隱瞞了這件事.於是下詔說石苞不能預料敵人形勢,構築工事,阻斷水流,煩擾百姓,下詔罷免他的官職.派太尉義陽王司馬望率大軍征討他,以防備異常情況.石苞采用屬下孫鑠的計謀,放棄兵權,步行出營,住在都亭待罪.晉武帝聽到這個消息,怒意解除.等到石苞來到皇宮,晉武帝讓他以樂陵公的身份回到府第.。

4. 晉書陸曄傳 文言文翻譯

(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八·陸曄等傳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人也。伯父喜,吳吏部尚書。父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曄少有雅望,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喪,以孝聞。同郡顧榮與鄉人書曰:“士光氣息裁屬,慮其性命,言之傷心矣。”後察孝廉,除永世、烏江二縣令,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辟為祭酒,尋補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疾不拜。預討華軼功,封平望亭侯,累遷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遷太子詹事。時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曄以清貞著稱,遂拜侍中,徙尚書,領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轉光祿勛,遷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仆射,領太子少傅,尋加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壸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江陵伯。帝不豫,曄與王導、壸、庾亮、溫嶠、郗鑒並受顧命,輔皇太子,更入殿將兵直宿。遺詔曰:“曄清操忠貞,歷職顯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門風。既委以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

成帝踐阼,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百人,常侍如故。蘇峻之難,曄隨帝左石頭,舉動方正,不以兇威變節。峻以曄吳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臺。匡術以苑城歸順,時***推曄督宮城軍事。峻平,加衛將軍。給千兵百騎,以勛進爵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鹹和中,求歸鄉裏拜墳墓。有司奏,舊制假六十日。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駁曰:“曄內蘊至德,清壹其心,受托付之重,居臺司之位,既蒙詔許歸省填塋,大臣之義本在忘己,豈容有期而反,無期必遠。愚謂宜還自還,不須制日。”帝從之,曄因歸。以疾卒,時年七十四。追贈侍中、車騎大將軍,謚曰穆。子諶,散騎常侍。

(譯文)(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八.陸曄等傳

陸曄,字士光,吳郡吳縣人。伯父親高興,吳吏部尚書。父親英,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範曄少有名望,堂兄機常常稱贊他說:“我們家世代不乏公了。”居喪,以孝聞名。同郡人榮譽與同鄉書說:“士光呼吸僅屬,擔心他的性命,說他傷心了。“後來察舉孝廉,除永遠、烏江兩縣縣令,都不去。元帝開始鎮守左邊,征召他任祭酒,不久補為振威將軍、義興太守,以有病為由不接受。參與討伐華軼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騎常侍、本郡大中正。太興元年,升任太子詹事。當時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應該同時用南方人,範曄以清廉著稱,於是拜授侍中,調任尚書,領本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改任光祿勛,升任太常,代紀瞻為尚書左仆射,領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代卞壺為領軍將軍。以平錢鳳功,進爵位為江陵伯。帝身體不適,鞋和王導、壺、庾亮、溫嶠、郗鑒都受顧命,輔佐皇太子,改入殿領兵直宿。遣詔說:“曄操守清廉忠貞,歷職顯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親,憂國如家,歲寒不雕,體自家風。已經委托給六軍,可錄尚書事,加授散騎常侍。”

成帝即位,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給親兵壹百人,常侍照舊。蘇峻的困難,劉曄隨皇帝左邊石頭,行動正直,不以兇威改變。蘇峻讓劉曄吳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衛禁城。匡術以苑城歸順,當時***同推舉陸曄督察宮城軍事。峻平,加授衛將軍。給兵壹千壹百名騎兵,因功勞升爵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

鹹和年間,請求回鄉拜祖先的墳墓。有司上奏,舊制度給予60天。侍中顏含、黃門侍郎馮懷反駁說:“曄內心道德,清壹的心,受托付的重任,在臺司的位置,既然蒙詔答應回家探望填墳,大臣的義原在忘記自己,怎麽會有時間就回來,沒有約定壹定遠。我認為應該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皇帝聽從了”,劉曄於是回家。因病去世,時年七十四。追贈他為侍中、車騎大將軍,謐號穆。兒子蕭諶,散騎常侍。

《百度文言文翻譯》

5. 輟字在文言文《晉書列傳第六十四》中做何解釋

輟 chuò (形聲.本義:中途停止,廢止) 同本義 [stop halfway;give up halfway] 輟車小缺復合者.——《說文》 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史記·陳涉世家》 又如:輟斤(停止揮斧.比喻沒有夥伴,就不再施展技藝);輟朝(暫停中止朝見);輟耕隴上(停止耕作,在田中高地休息) 放下,舍棄 [abandon] 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周容《芋老人傳》 又如:輟己(舍己);輟棄(拋棄);輟食棄餐 撤銷;撤除 [cancel;rescind].如:輟防(撤除防務;不設防);輟圍(撤出包圍) 取出,拿出 [take].如:輟俸(取出俸祿);輟贈(取物相贈)。

6. 山濤 晉書 列傳第十三

晉書 列傳第十三山濤傳翻譯 山濤傳,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人。

父親山曜,是宛句縣令。山濤早年喪親,家中貧困。

少年即有器量,獨立不群。喜好《莊子》、《老子》,常隱居鄉裏,掩蓋自己的誌向才能。

與嵇康、呂安為友,後又遇阮籍,常在壹竹林中交遊,誌趣契合,為莫逆之交。嵇康後來被治罪,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巨源在,妳就不會孤獨無靠了。”

山濤年四十歲才進入仕途,為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被舉為孝廉,州裏征召為河南從事。

曾與石鑒***宿,夜裏起來用腳踢壹下石鑒,對他說:“現在是什麽時候,妳還在睡!知道太傅司馬懿稱病臥床是何用意嗎?”石鑒回答說:“宰相三次不上朝,給他個尺把長的詔書讓他回家就是了,妳何必操心呢!”山濤說:“咄!石生不要在馬蹄間來往奔走啊!”於是丟掉官吏用的信符走了。 不到兩年,果然發生司馬懿殺死曹爽的事件。

山濤遂歸隱不問世事。山濤與司馬懿夫人宣穆張皇後是中表親,因而能見景帝司馬師,景帝說:“當今的呂望是想做官吧!”命司隸舉山濤為秀才,授郎中職。

轉為驃騎將軍王昶從事中郎。很久以後,又拜為趙國相,遷為尚書吏部郎。

文帝司馬昭給山濤寫信說:“足下任職清明,高雅之操超群出世。顧念家中貧乏,今送去錢二十萬,谷二百斛。”

魏主曾賜景帝春服,景帝轉賜給山濤,又因山濤母親年老,賜給藜杖壹根。晚年與尚書和荄交友,又與鐘會、裴秀親近。

因鐘、裴二人爭權奪利,山濤不偏不倚,處於中間,二人都從山濤那裏得到好處而對他無恨。後遷為大將軍從事中郎,鐘會在蜀作亂,文帝將西征。

當時魏氏諸王公都在鄴,文帝對山濤說:“西邊的事我親自去處理,後方的事誠心委托於您。”以本官行軍司馬職務,撥給親兵五百人鎮守鄴。

魏元帝鹹熙初年(264),封為新沓子。轉為相國左長史,統領別營兵。

當時文帝認為山濤是鄉閭中素有德望的人,命太子拜見他。文帝將齊王司馬攸過繼給景帝,平時又看重司馬攸,曾問裴秀道:“大將軍開國建業,未成而亡,我只是繼承他的事業,故欲立司馬攸為太子,以歸功於兄長,怎樣?”裴秀認為不可。

又以此事問山濤,山濤回答說:“廢長子立少子,違背禮制,是不吉祥的。國家的安危將由此事決定。”

於是才定下司馬炎為太子。太子親自拜謝山濤。

晉武帝司馬炎受魏主禪讓即位,任山濤為大鴻臚,護送陳留王到鄴。 泰始初(265),加奉車都尉,晉爵為新沓伯。

羊祜執政時,有人要陷害裴秀,山濤厲言正色保護裴秀,因此不合壹些權臣之意,出任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風俗鄙薄,無推賢薦才之風。

山濤鑒別選拔隱逸之士,查訪賢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顯名於當世。山濤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當地風俗也為之改變。

又轉為北中郎將,督鄴城守備事。又入京為侍中,遷為尚書。

因母老請求辭職,皇帝下詔說:“君雖心在奉養老母,然而職務有上下公私之分,家中早晚有人侍奉醫藥,君當暫割情愛,以興壹心在公之德。”山濤決心退出官場,表疏上了幾十次,皇帝很久才答應了他的要求,授議郎職銜回府第。

武帝因山濤清貧儉約,無法供養家人,特別供給每日膳食,加賜床帳被褥。禮遇厚重,時人莫能與比。

後任命為太常卿,因疾病沒有就職。遇母喪,回鄉裏。

山濤年過七十,守喪超過常禮,親自背土堆墳,親手植松柏。皇帝下詔說:“我所以行教化於天下,是靠授賢者以官職。

當今風俗衰敗,人心尚於競進,應當分明善惡,以退讓之風鎮之。山太常雖在居喪,意誌不可勉強改變,而當今國家任務繁多,怎能遂自己心願呢!現以山濤為吏部尚書。”

山濤以母喪身病為由辭讓,表章情意懇切,遇元皇後死,勉強扶持還洛陽。為詔命所逼迫,勉強就職。

前後薦拔的人遍及京師和州郡,都是有用的人才。 鹹寧初(275),轉為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授尚書仆射,加侍中,領吏部。

因年老有病,堅意辭讓,上表陳情。上章表數十次,很久沒有就職理事,左丞白褒奏山濤違詔。

武帝說:“山濤因病自求辭職,只是沒有聽從他的要求罷了。如山濤用人不當而坐罪是可以的,何必上下動手,顛倒輕重呢?不得再追究此事。”

山濤內心不安,上表謝罪說:“自古以來行王道者守正而已。陛下不能因為壹個老臣而改變國法,臣有何心向皇上陳辭。

請照白褒所上之表處置,以顯示不枉刑法。”武帝又下手詔說:“白褒所奏是虛妄的,我所以未追究他的責任,是我不喜歡動輒發怒,妳是明智而有度之人,哪能介意呢!應當就職理事,不讓他們再上章表就是了。”

山濤決心引退,因為堂弟媳發喪,就回外舍。皇帝下詔說:“山仆射近日暫時出居,因有所操勞而未還,這不是我坐側席而待賢的意思。

現派遣丞掾奉旨告諭,若身體尚未康復,便坐輿車擡回府寺。”山濤辭讓不能獲準,才就職理事。

山濤再次任職十余年,每逢官位有缺,山濤總選幾個備用的人,看到詔旨傾向於某壹人,然後明言上奏,先將皇帝所想用的人提出,所以皇帝所想用的人,有時沒有先提出來,眾人不了解詳情,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意願用人。有人在武帝面前說山濤的不是,故武帝親手寫詔告誡山濤說:“用人的標準是有才,不遺漏疏遠孤賤而有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