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讀《菜根潭》有感

讀《菜根潭》有感

可以從三個部分來解讀這本《菜根譚》。

第壹個部分是:修身,如何做好我自己。

第二個部分是:處事,如何與人相處。

第三個部分是:生活,如何面對自己的欲望。

我們先來講解第壹個部分:修身,如何做好我自己。

中國古代儒家知識分子,講究人的壹生應該是“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而這壹切的基礎就是“修身”,畢竟,無論妳是想做壹番大事業,還是結交壹群好朋友,自己都需要具備相應的內部條件。退壹步來說,如果個人能力不足,或者身處的大環境不太好,妳能做到的,也只有“修身”。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在書裏,作者洪應明認為,壹個人要真正做到修身,就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和通達的胸懷,將個人有限的生命放在歷史長河中去審視看待,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壹個人不光要堅守道義,還要看輕名利權勢。講到這裏,也許妳會說:這種想法是不是太片面了?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求名逐利,只要手段合法,過程合規,於己於人,能有什麽危害呢?

關於這壹點,我們不是要討論追求名利有什麽好處或者害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名利。《菜根譚》中的思想就可以把人帶到更高的境界,引導人做出更大的成就。書裏認為,人生在世,第壹要追求的是道德,第二是功業。道德都好理解,我們來重點講講功業。這裏提出的功業,不是名利,二者的區別,壹個在乎的是自己做了什麽事情、給這個社會帶來了什麽影響、創造出了什麽價值;另壹個只在乎自己獲得了什麽。

關於名利,《菜根譚》還強調了壹點,就是不要壹味“求名”。書裏有壹個比喻:鐘鼓虛而不受力,卻因為聲音洪亮的名聲而遭受撞擊。可見,名聲是招災惹禍的本源。而且,壹個看重名聲的人,只會想著做表面功夫,動機不純,不光會影響最終的結果,而且會讓人誤入歧途。書裏這樣寫道“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惠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啊,只顧奔著壹個好名聲而去做好事,並不是真正的善念。這樣的表現有很多,比如做善事卻想著借此擡高自己、勝過別人,幫助別人卻想著以此謀求聲名、結交對自己有利的朋友,又或者建功立業是為了可以趁機大出風頭。

書裏繼續說了,做壹件事情,目的是做完、做成這件事情,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舍本逐末,把精力放在了“讓別人知道我做什麽事情”上,而不是專註於踏踏實實做事。他們喜歡炒作、喜歡炫耀,費盡各種心思想要吸引壹時的註意力,成為大眾輿論的焦點,但是結果往往是壹地雞毛。喜歡這麽幹的人,也許能夠成為壹時的“網紅”,卻不可能成為永遠的“明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有的人去國外留學深造,結果在社交媒體上,今天發去哪看球賽,明天發去哪開party;再比如,有的人白天不好好工作,到了晚上卻常常拍照發朋友圈,刻意告訴大家自己在加班,可實際上就算是加班,他也沒有認真做事。妳看,這些人都是為了壹個“名”字,舍本逐末,把真正要做的事情給耽誤了。要知道,能夠幹成壹番大事業的,往往都是默默努力、踏踏實實的人。

第二個重點:處事,如何與人相處。

在這裏,我們必須得承認,《菜根譚》這本書對於世界的看法,是有些消極的,它認為人都是貪婪自私、冷酷無情的。這種觀點當然是有失偏頗的。但是呢,《菜根譚》教給我們的壹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依然很有參考價值。書裏有壹條原則就很有學習意義,那就是:低調合群,寬容變通,用自己的圓滿與寬平,去超越充滿缺陷的世界。

關於這壹點,我們用書中的兩個要點,來做壹個詳細的解析。

第壹點,《菜根譚》中寫到了為人處世的兩個禁忌:伺察和奮迅。先說伺察,伺機而動的伺,觀察的察,指的是對於事物的偵察力。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的偵察力非常強,他們能很快察覺到事物的變化,而且還習慣於馬上把這些變化給點破。這種做法看著很聰明,但其實是沒有大智慧的表現。《菜根譚》中認為,這種行為只會讓自己鋒芒畢露,遭到別人的嫉恨,或者讓壹些壞人對自己產生“排除異己”的想法。當然,我們不用把別人想得那麽壞,只不過,這種“看破而不說破”的做法依然適用於很多事情。這既是壹種善良,壹種高修養,也是壹種大智慧。舉個例子,在壹堆人閑聊的時候,妳發現朋友壹時口誤,說錯了話,這時候如果妳直楞楞地指出朋友的錯誤,就很傷感情,也讓對方沒有面子。那發生了這種情況,到底應該怎麽處理呢?哎,妳要做的,就是當作什麽都沒有發生過,有必要的話可以私下溝通,這樣既保全了朋友的顏面,又讓他對於自己的口誤印象深刻,不會再說錯。

說完了伺察,我們再來說奮迅,勤奮的奮,迅速的迅,顧名思義,它的意思是精神振奮,行動迅速。書裏講到了壹個小故事:有壹天傍晚,壹個賣橘子的小商販趕著進城,於是他問路人:“請問,要走多久,我才能到城門啊?”路人回答說:“如果慢慢走,關門前就能到,如果走得快,就到不了了。”哎,這是什麽邏輯呢?走得慢到得了,走得快反而到不了了?那個賣橘子的小商販也是這麽想的。他以為對方在胡說八道,於是加速趕路,結果因為走得太急,打翻了竹筐,橘子滾了壹地。他只能停下來撿橘子,耽誤了時間,沒能在關門前進城。這時候,他想起路人說的話,終於明白對方的深意。仔細想想,我們常說的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事情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少壹個流程或者壹道工序,都會對整個事態產生影響。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要點,何為君子。《菜根譚》中寫道:“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縱弛;處明庭檢飾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壹個念頭持到底,自然臨小事如臨大敵,坐密室若坐通衢。”這句話意思很清楚,說的是,如果壹個人遇到大事情比誰都鄭重其事,出席大場面比誰都衣冠楚楚,那麽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在小事上往往隨隨便便,而私底下的行為舉止也經常不加檢點。所以說,只有那些不被情勢左右、不因環境改變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君子。

這個觀點呢,可能主觀了壹些,但是我們也明白了壹點,那就是為人處世,壹定要“慎獨”,慎重的慎,單獨的獨。慎獨的意思是說,不管是在人前還是人後,我們都要追求莊重、矜持、有禮貌等道德品質,心中要時時刻刻用這些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美德不是表演出來的。

好,說到這,我們來做個小結。剛才我們說了本書的第二個部分:《菜根譚》提到了伺察和奮迅這兩個為人處世的禁忌,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要做不被情勢左右、不因環境改變的君子,時時刻刻用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三個重點:生活,如何面對自己的欲望。

《菜根譚》為世人提供了壹種生活方式:以超越世情俗語之念、消解功名富貴之心、深諳知足知止之道為前提,混合了儒家的“獨善其身”、道家的“和光同塵”以及禪宗的“日常生活是道”等理念。這種生活的態度,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很有參考意義。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感到不順,在職場中受挫,可以用高雅的情調去彌補平庸生活的缺憾。而在另壹方面,面對物欲橫流與追名逐利的誘惑,我們也應該保持壹種淡泊超逸的精神姿態,勉勵自己尋求自我的本心,看淡外在的壹切。

這其中很重要的壹點,在於我們怎麽對待內心的欲望。《菜根譚》並不反對欲望,而是主張有所節制。書裏有這樣壹段話:“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註五分,器便穩。如韓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陸機以才名冠世見殺,霍光敗於權勢逼君,石崇死於財賦敵國,皆以十分取敗者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船帆只用揚起壹半,船就可以安然前行;水只用倒入壹半,杯子就可以立得穩穩當當。韓信因為功高震主而被劉邦擒殺;陸機因為才華名望過盛而被殺害,霍光因為權勢有超過皇帝的勢頭而走向敗途,石崇因為富可敵國而身首異處。這些人都是因為事情做得太滿,才招來殺身之禍。

《菜根譚》認同的壹種人生哲學思想是“持中戒滿”。這個觀點,幾乎也是中國古代各家各派不約而同的選擇。就拿儒家孔聖來說,他有壹次到魯桓公的宗廟裏參觀,看到壹件奇形怪狀的盛水器皿。若是往這個器皿裏倒入少量的水,它就會傾斜;若是水量達到器皿的壹半,它會立得端端正正;若是器皿裏倒滿了水,它就會翻到。於是,孔子問守廟的人,這件器皿有什麽用呢?對方回答說,這是用來提醒軍中士兵不能驕傲自滿。

都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相信道理大家都懂。不過除此之外,“持中戒滿”的哲學思想,還提醒我們,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貪得無厭,得隴望蜀壹定是得不償失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有的人炒股,本來已經賺得不少了,但是他依然不滿足,還要繼續往裏面投錢。結果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突然遇上了股市崩盤,連本帶利全打了水漂,自己也成了被割的韭菜。再比如,真正會品酒的人,懂得“好酒莫貪杯,微醺勝買醉”的道理,而真正的美食家,也只是各種好味道嘗壹點,不會開啟饕餮盛宴,吃到走不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