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讀<<恰同學少年>>有感

讀<<恰同學少年>>有感

有點長.......自己縮點吧

觀《恰同學少年》有感

明麗的旋律、優美的歌詞、忍俊不禁的情節、與眾不同的偉人形象、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讓妳不由的喜歡上了這出劇。雖然它才剛剛上映,卻是讓人每看完壹集都會熱血沸騰,都會思緒萬千。

我以為這出劇至少能引起我們對以下問題的思索。

壹、值得辦學者的認真思考。當年這些辦學者,並不想發財與出名,於是人才輩出:湖南的毛澤東、南開的周恩來、陳嘉庚的集美夏大,學生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辦學者想讓歷史忘掉都揮之不去,張伯苓、孔昭綏、陳嘉庚,誰能忘掉他們?

今日中國私人辦學也可謂成風。可是又有幾家是免費招生的呢?有幾個是在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人才的呢?即便有個別學校為個別學生免費,其初衷也是名利所致:某年,壹高考生因未能達到非清華、北大不去的誌向,放棄已考入本二的學習機會,決心再補習壹年。某名牌中學聞風登門,許以免交學費、優厚住宿的設施(單間、衛生間加空調)、派老師單獨輔導的條件,將他挖進了自己的學校。該生也不負眾望,第二年果真考出了全省第壹的好成績,為他本人、為學校爭得了榮譽,雙雙名利雙收。而該校向其他學生的收費可是以千、萬計算的,這可真的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啊!為發財而辦學,能培養出於國於家於民族有用的人才嗎?

二、值得教育者決策者的思考。按照今日的教學理念,毛澤東別說清華北大,就連他家鄉的壹級達標中學都難進去,可毛澤東又確確實實是個難得的人才。我們有必要壹定要門門功課全優嗎?如今中考要考語數英、政史地、生物化學物理,而今年本省又下達了考體育的通知,聽說有的省還打算加考音樂,而且要全優,才能上壹級達標校。把大好時光放在這麽多的無休止的考試中,是否對人才是壹個摧殘?考試是必要的,但有必要考這麽多嗎?有必要這樣考嗎?

和十多年前的學生相比,今日學生懶於動腦筋,市場上參考書多如牛毛,所有問題有答案的照本宣科,無答案的啞口無言,這是所謂的好學生的情況,其他的都不用說了;打掃衛生與勞動無論好生差生都會偷工減料、都會逃跑;有時老師給他們做示範,幫忙做,他們卻袖手旁觀,沒有壹個感到難為情的;學校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竟然多數人不願意去;至於課外興趣沒有幾個有自己獨特的興趣。除了那張嘴比以前的孩子貪吃、會胡說八道之外,沒有壹樣勝過他們的。這是不是我們整個教育的失缺?

三、值得我們家長的認真思考。

劇中的毛澤東、蔡和森、肖子升、劉俊卿都是貧寒人家的子弟,壹起考進的壹師,但卻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前三人不論怎麽走,他們都為人類做出了貢獻;而後壹個卻走上了賣師求榮的道路。是什麽讓他們這樣天差地別?家庭教育。毛澤東的父親雖然粗暴,但還是個明理的老頭,不寵孩子,在關鍵時候,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蔡和森的母親更是孩子有錯必糾的好母親;雖然劇中沒有播出肖子升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但從他們能在自己不寬裕的情況下接濟毛澤東,從肖子升為入學之事如此自責的情形中可窺見家庭教育的成功;而劉俊卿的父親把兒子讀書當做天下第壹大事,只讓孩子關門讀書,自己累成什麽樣也不讓孩子插手,結果孩子當著眾人的面把自己的父親說成是挑夫,父親在家吃糠餅,兒子在學校擺闊,最後父親死在兒子造成的罪過中。親愛的父母們,我們能從中吸取什麽教訓?

語文出版社的初壹課本中《小巷深處》的盲母含辛茹苦的把棄嬰養大了,誰知長大了的棄嬰反而想拋棄母親,若不是旁人當頭棒喝,棄嬰哪會回心轉意?

閩南有句古語:寵狗上竈,寵子不孝。這兩個例子是最好的註解。

然而,我們現在像劉俊卿的父親、《小巷深處》中的養母仍然大有人在。他們把孩子上學看做是天字號第壹大事,坦言:只要讀好書,什麽都不用幹。壹切都滿足孩子,可孩子怎麽讀的書呢?書沒讀好,其他什麽又都不願做。大學畢業了,不出去找工作,在家裏吃老父母的,這樣的例子不斷的被報道出來。這除了社會的原因,這是不是還有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前天有人為大學生去做修腳工而抱屈,我認為沒什麽委屈的,靠自己正當的勞動掙錢,怎麽做都可以。親愛的父母們,讓孩子多幹點活吧,在幹活中,他能體諒到妳的難處,他能學會勤儉節約,他能變得更聰明,會更加用過的學習;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吧,這樣會讓孩子知道如何讀書,如何做人。

大氣做人,細心做事。

這出劇正在播,看壹看吧,它能引起我們的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