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新羅進行七年戰爭
大唐和新羅友好關系的起源以及新羅人的邏輯。
唐王朝東征高句麗,最初的理由之壹就是應新羅邀請,保護新羅不受高句麗、百濟以及倭國侵略。高句麗又臭又硬,百濟還壹直和高句麗綁在壹起,唐王朝於是把百濟和高句麗列在滅國名單上。耗時近三十年,在新羅協助下終於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整個半島大部分領土歸屬大唐,新羅保持了其在半島東南部的傳統區域,並成為大唐藩屬國。整個戰爭過程,新羅也就是帶帶路、搞搞後勤,戰鬥力和唐軍比較可以忽略不計。
戰爭後期以及戰後,新羅認為大唐來幫助自己抵禦高句麗、百濟和倭國,就應當不求回報。而打下來的疆土都歸了大唐,新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這就是新羅人的邏輯。
唐朝新羅七年戰爭
於是,新羅先是侵吞百濟舊地,唐王朝在百濟舊地設置的熊津都督府名存實亡,這是繼李治在西域丟失中亞十六州都督府之後又壹個區域成建制的被外族勢力占領。李治並沒有意識到熊津都督府丟失的問題所在,仍然繼續持續在半島的策略。
新羅借機又在高句麗舊地支持高句麗復國勢力,唐王朝當時在半島駐軍數量有限,僅有薛仁貴率領的2萬唐軍,主力集中在半島北部,主要在遼東和半島北部對付高句麗復國勢力。
鉗牟岑
高句麗滅國後第二年,也就是總章二年(669年),壹個叫鉗牟岑或者叫劍牟岑的起兵造反,擁立高句麗王後人為主。
叛亂被唐軍鎮壓,並俘虜了新羅援軍2000人,鉗牟岑也被高句麗王殺掉,高句麗王逃到了新羅。新羅接納了高句麗王,標誌著唐王朝與新羅同盟關系的破裂。
之後薛仁貴被調往西域對付吐蕃,半島本來唐軍處在壓倒性的優勢,薛仁貴壹走,雖然對付少量叛軍仍然沒有問題,但全面戰爭就實力不足了。
新羅借機發動了對唐王朝的正式進攻,這就是長達七年的唐朝新羅戰爭。戰爭時間為鹹亨元年(670年)到儀鳳元年(676年)。戰爭前四年,僅憑安東都護府留守部隊就穩定了半島北部,消滅了全部高句麗叛軍,“左監門大將軍高侃大敗新羅之眾於橫水”,新羅人在半島北部占不到便宜,但徹底占領了南部沒有唐軍駐守的熊津都督府。
這裏要著重說壹點,有人說新羅打敗了唐軍,那麽怎麽解釋在唐軍主力沒來的時候,新羅軍為什麽沒能進入半島北部?反而是唐軍大舉進攻新羅本土的時候取得大勝逼迫唐軍退軍?
唐朝新羅戰爭的第二階段是劉仁軌為帥,唐軍主力繼消滅百濟、高句麗後再次進入半島。劉仁軌渡過漢江,攻破新羅北方重鎮七重城,“斬獲甚眾”,新羅經營多年用來抵禦高句麗的戰略防線被唐軍突破。
劉仁軌
之後,劉仁軌被調回國內,繼任唐軍將領暫緩了攻勢,“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買肖城,三戰,虜皆北”。同壹事件,《三國史記》中記載卻是李謹行率領的唐軍二十萬在買肖城敗於新羅手中,新羅繳獲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
當年李世民東征遼東的時候不過“士十萬,馬萬匹”,李謹行壹個從三品的左監門衛將軍竟然能統禦二十萬大軍、戰馬四五萬匹,《三國史記》未免誇張得太厲害了。
還是看中國人寫的正史吧,當時新羅人嚇壞了,唐軍駐紮在買肖城,買肖城位置不詳,但肯定是在漢城以南,已經深入新羅境內,虎視眈眈盯著新羅腹地,新羅已經無險可守,只等唐軍準備好了就能壹舉滅了新羅。
即使不增兵搞決戰,像以前滅高句麗壹樣分兵襲擾,新羅這種小國也承受不起。於是新羅壹邊把所有能拿刀拉弓的人都送上了前線,拼命攻打了買肖城三次,又“遣使入朝獻方物,伏罪。”
於是,李治“赦之,復其王金法敏官爵”,唐軍退軍,李謹行也被調往西北,雙方實際控制線為平壤、大同江壹線,唐王朝失去了半島南部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李治和武則天為什麽做出如此的戰略決策?
1、吐蕃當時在西域的入侵,這是原因之壹。
之前吐蕃消滅了依附唐王朝的吐谷渾,把疆域擴展到了青海,河西走廊情況危急。之後與唐朝新羅戰爭同步開始的薛仁貴遠征吐蕃之戰失利,唐王朝已經感覺到了吐蕃越來越大的軍事壓力。之後若幹年,唐王朝壹直在西域與吐蕃爭奪安西四鎮,安西四鎮數次易手。在唐朝新羅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唐軍聚集了十八萬大軍再次攻打吐蕃,但大敗而歸。李治和武則天當時就是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吐蕃,才匆忙從半島撤軍的。
2、朝堂上的政治鬥爭,使得李治和武則天都沒有把新羅當作要被解決的主要問題。
李治
當時李治和武則天都沒有把新羅放在心上,而且新羅表面上仍然對大唐臣服,新羅王接受唐王朝冊封,同時也是大唐雞林州大都督,理論上半島整體上仍然是唐王朝疆域範圍。因此,與自己地位相比,新羅只是壹個小問題,無論是對李治還是武則天。
這時李治正在拼命地想辦法壓制武則天。之前不久,李治把郝處俊提拔為宰相,在朝堂之上發動了對武則天的攻勢,借著支持武則天的許敬宗謚號問題向武則天發難。同時郝處俊負責重新編制國史,目的是借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來提高李治的地位,這是李治時期唐帝國對武則天的壹次集中的大規模反擊。上元二年(675年)“二月,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斬獲甚眾。新羅遣使入朝獻方物,伏罪。赦之,復其王金法敏官爵。三月丁未,日色如赭。丁巳,天後親蠶於邙山之陽。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帝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唐朝新羅戰爭的主帥劉仁軌是支持武則天的,在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武則天把劉仁軌調回長安,目的之壹就是要借劉仁軌的資歷和戰功壓制郝處俊,解決武則天迫在眉睫的實際問題,否則朝堂上壹旦形成讓武則天停止幹政的決議,武則天就非常被動了。“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樂成侯劉仁軌為左仆射,依舊監修國史。中書門下三品、大理卿張文瓘為侍中。中書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處俊為中書令,監修國史如故。
吏部侍郎、檢校太子左庶子、監修國史李敬玄吏部尚書兼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依前監修國史。”
3、新羅占有地利優勢。
唐朝與新羅的戰爭中,新羅戰線就發生在自己的自己的核心區,而半島並非唐朝的核心區域,唐朝的首都長安才是當時的核心區域。從長安到戰線需要大約2000公裏距離,相比直線新羅僅需十分之壹的距離。新羅相當於以逸待勞,唐朝確實經過長途跋涉,客觀上降低了唐朝軍隊的戰鬥力。
4、當時落後的生產力限制了長距離的軍需供應及作戰。
唐朝新羅形勢,當時生產力落後,老百姓基本是壹日兩餐的標準,可以供應長期戰爭的結余本就不多,再加上軍需供應需要考人、馬等的勞力來運輸,運輸的損耗比例是非常大的,輸送100石糧食能到達前線的僅有不足30石,基本上像唐朝這種如此長距離戰爭的投入就不能會很大,且持續時間長的大量兵力也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唐朝限於當時的情況,無法完全把兵力放在新羅戰事中,導致無法取得絕對性的優勢,後期由於新羅向唐朝稱臣,考慮到戰爭的巨大消耗也就不再發生大規模的戰事去消滅新羅了。
於是,在李治和武則天的領導下,唐王朝在東西兩線全部失利。武則天篡唐建立武周之後,控制通往東北和半島通道的契丹、奚族反叛,渤海國建立,唐王朝在半島的實際控制區域再次減少,新羅借機又向北發展,基本控制了半島大部分地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更是徹底失去了東北地區。
之後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都是源於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給後人留下的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