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桂林彩調

桂林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壹,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廣。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壹:桂林壹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壹帶叫“采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采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采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才統壹定名為“彩調劇”。

歷史沿革

早年,廣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燈壹類歌舞,但並未形成為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遷徒貴州北部各縣,將調子(湖南南部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期間又吸收了廣西桂北民歌、小調而逐漸豐富。於清末民初形成了源於花鼓戲又有別於花鼓戲的彩調劇。

清道光年間,調子藝人就在桂北各縣及桂南的新寧州(今扶綏縣)開館授藝,以傳授和演出調子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 調子戲 漸次由小醜、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醜、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出江湖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壹專多能,便於在各地村寨之間遊走巡演。通過他們在遊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討學錢》、《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壹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壹批彩調劇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 “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吳老年、潘發甫、梁如山、劉芳四; “鬼臉王”周朝綱; “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彩調藝術在這壹時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後, 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臺,“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壹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臺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臺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余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壹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 《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壹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用,板腔細分”之說, 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醜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還吸收民間說唱音樂的壹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壹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壹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醜(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醜旦次之。醜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醜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手帕、彩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壹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劃漿、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各行當的亮相也稱“亮臺”,作多達十余種。有臺角亮相、開扇亮相、擡扇亮相、壓扇亮相、側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雞獨立、伏虎臥龍、醉仙臥枕、回頭望月、秋波回顧等。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醜三大行當。

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誌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1949年後,因醜行面部化妝涉嫌醜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壹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壹,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醜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鬥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醜行

分正醜、爛醜、褶子醜三類。

正醜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壹抓抓磨豆腐》中的壹抓抓等。

爛醜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醜又句長衫醜,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繡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文獻介紹

1.彩調藝術研究/蔡定國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頁.--(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

2.彩調音樂/沈桂芳編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頁

3.桂劇 壯劇 彩調劇移植革命樣板戲唱段選輯/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南寧:編者,1975.--83頁

4.廣西戲劇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頁

5.中國戲曲誌.廣西卷/中國戲曲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誌·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19,723頁

6.桂林玻璃橋那裏有彩調..但是要5塊錢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