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義詞
茅塞頓開、大徹大悟、如夢初醒、醍醐灌頂、豁然貫通、豁然省悟、恍然大悟、頓開茅塞、豁然開闊、豁然開曠
反義詞
百思莫解、大惑不解、百思不解
豁然開朗,讀音huò rán kāi lǎng,是壹個成語,意思是豁:寬闊。然:的樣子。開:寬闊。朗:明亮。 原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現比喻對於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間開闊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1.出處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者在這篇文章裏,虛構了壹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爭的寧靜世界——桃花源。(參看“桃源樂土”)文中寫壹個劃著船打魚的漁夫,在溪流的源頭,發現山下有個洞口,洞裏好像還有點亮光。便留下船,從洞口鉆進去。開始很窄,勉強可以走壹個人,又走幾十步,就開闊明亮起來:豁然,形容開闊、通達;開朗,形容寬敞、明亮。豁然開朗,形容由窄小幽暗壹變而為開闊明亮。
豁然,也形容學習上有所領悟,例如《大學》:“壹旦豁然貫通。”開朗,也形容性格樂觀、爽快,如《晉書·胡奮傳》:“性開朗,有籌略。”豁然開朗,也用來比喻經過學習、思考或別人的幫助,忽然明白了壹個道理。
寶玉~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壹回)
2.示例
1.我在這次談話中豁然開朗,就好像原先我的面前是壹層又壹層厚厚的雲霧,他引領著我慢慢撥開雲霧,看到了久違的陽光。
2.看待問題不妨從多角度去想,壹切便會豁然開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3.馮夫子不愧號稱“最明白、最系統、最精當”,讀了馮夫子,以往讀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開朗了。還有其他地方,也多是豁然開朗了。
3.典故
晉朝時期,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毅然不為五鬥米而折腰,辭官歸隱。他在《桃花源記》中構想壹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太平世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