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菜根譚》讀後感5篇

關於《菜根譚》讀後感5篇

 《菜根譚》是本哲學著作,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最後壹部嚴格好處上的本土哲學著作。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菜根譚》讀後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

 《菜根譚》讀後感壹

 菜根書名的形而上在?c?igēn?兩音,春秋筆法直至明萬歷還能被保留,如果本書確實為明朝萬歷人洪應明所著作,看來明朝還是有才俊的。自明朝萬歷,即公元1620年後至當代,在中國本土產生的哲學著作中,再也沒有發現有價值的哲學著作。

 當代人究?菜根?之意說,“菜根堅硬多筋,只有經過反復咀嚼,才能體會其“真味”。而且?菜根?壹詞本身,就有貧困生活之意。本書強調:耐得貧苦生活,才能創造人生百般事業。”其言謬矣。如果耐得住清貧,如果這樣,我看就用?草根?作書名更適宜。

 明朝萬歷人洪應明作《菜根談》,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宋朝人的文治武功雖然不怎樣的,但宋朝人能夠說是最有靈性的中國人了。春秋筆法的嫻熟運用,幾乎呈現出蔓延之勢,造就了中華禮貌璀璨的明珠?宋詞;另有朱熹的理學,被明清兩朝當做鎮國之寶。可惜朱熹的水平,差就差在把春秋筆法做實了,做的無法變化了,我認為用?壹放就亂,壹收就死?來評價朱程理學頗為恰當。我看朱元璋的小聰明很多,壹個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開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時,談得頭頭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卻是錯誤的東西,因為朱元璋想用嚴刑峻法滅了人的?願望、怨氣?,大興文字獄。春秋筆法渡過了元朝異族統治的寒冬,本能夠引來春天,最後還是葬送在朱元璋的文字獄手中。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歲。宋朝周彥約說:“汪先生,名革,字信民,臨川人(先生本越國公之後,自歙遷臨川),性孝友,家貧而好學。三舉於鄉,紹聖四年試禮部第壹甲科。常以為科舉壞平生誌氣。分教長沙,帥張公蕓叟待以異禮,從而受學。丁外艱,同寮醵金為賻,辭不受。令家人毋持官下壹物,行見其妻所置錫水壺,愀然日:以是汙我。投之江中。?蔡氏當國,欲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宮教召不就,曰:吾異時不欲附名奸臣傳。復為楚州教官。卒年四十。?其學欲明善惡,別是非。”再次,他思想多禪宗境地,正是此書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學案》作縈陽學案表中雲:“(汪革)先生篤實剛直,惜不免墜於禪學,則侍講之所夾雜也。故其詩雲:?富貴空中花,文章木上(?);要知真實地,惟有華嚴境。?不得入聖人之室矣。”我認為,《宋元學案》對汪革的評價壹語中的:“篤實剛直,惜不免墜於禪學,不得入聖人之室。”《菜根譚》為什麽不得入聖人之室,我在後面的文字中會詳細論述。

 《菜根譚?修身篇》的總領之文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壹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壹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壹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再往後,才談到“能輕富貴,不能輕壹輕富貴之心”,“能輕富貴”只是本文壹個涉及的極不重要的壹個分枝,全文幾乎再沒有提起,我不明白當代人為什麽談學問總要與富貴掛鉤?人活著真的只是吃飯嗎?

 《菜根譚?評議篇》的結尾部分說: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處牖其衷;禍淫不在幽渺,即在動靜語默間奪其魄。可見人之精爽常通於天,於之威命即寓於人,天人豈相遠哉!”結尾以“天人豈相遠哉”結尾,全篇再次以韻母?ai?音結尾,虛詞?哉?訓詁為?載、裁、采?三字後,歸集到這三個字器。

 ?采?這個字,文人最向往,那個文人不期望自我有文采?孔子評價其學生?斐然成章,不知所裁?,孔門十哲,子夏的文學是很不錯的了,在孔子看來,子夏卻少了文采。這就關系到我們對文學的價值和功能的重新認識了。沒有子夏讀《詩經》的讀後感《毛詩序》,後人幾乎無法由跨越秦帝國而探春秋筆法奧妙,子夏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詩經?關雎》說: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參差荇菜?中的?荇菜?,能夠做為《菜根譚》中?菜?字的根本來源。?荇菜?是什麽?菜?孔子用?荇菜?鑲嵌《關雎》,除孔子外,還有誰懂得什麽是?荇菜?的哲學好處?子貢不懂,所以有?子罕言性與命?的感嘆,子路不懂,所以子路得到了孔子?由也登堂,然不入室?的評價?誰懂?荇菜?,戰國時期孟子懂、子思懂、子夏懂、荀子懂。當今世界,還有誰懂?《尚書?臯陶謨》雲:“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這段文字的重點,就在?采采?,?采采?兩字的重要性,就在?十五有誌於學?,?十五?在哲學好處上,決不僅僅指十五歲年齡,尚書在這段話下方做了解釋,有?十五?個形而上之道,孔子敏而求之,作詩《卷耳》雲:“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在本詩歌中,我們再次看到了?采采、周行?中的兩個字器?采、行?反映出來的兩個?x?ngcǎi?。《卷耳》是《詩經?周南》裏面至關重要的壹首詩歌,《關雎》談?樂道?,《葛覃》談?親本?,《卷耳》談?禮仁?。我們?菜、采?之?cǎi?道,就來到儒家最神聖的學問?樂道?、?親本?、?禮仁?上方,這就是《菜根談》中?菜根?兩字的根本,故《菜根談?修身篇》總領之文說“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

 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壹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壹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壹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再往後,才談到“能輕富貴,不能輕壹輕富貴之心”。

 我們仔細究察《菜根譚》全篇,談到最後,由儒家的用心入世轉入了道家的消極避世,作者本意要柔和儒、道、佛三家來自成《菜根談》壹家之言,可惜才力不逮,成了四不象,搞了個?不得入聖人之室?,可謂?不儒、不道、不佛、不才。?世人本此學問,反反復復猶如小人。我是不主張把《菜根談》當成中華聖典來讀的,因為它不配稱之為聖典。但是,透過本書可探源春秋筆法,從這點上說,為我們帶給了作文、思考問題的壹個嶄新的方法。

 我讀《菜根譚》,最大的收獲在:不能啟發智慧的文章,不能指導實踐的文章、不能帶給哲學思辨的文章,沒有文采,沒有任何好處,僅僅叫習作。看當代作家的文章,基本上都只能稱之為習作,無病呻吟罷了。故德國漢學家稱中國當代文學為?垃圾文學?,此言恰當得很。時光和實踐會證明,近六百年,中國沒有任何文學新成就。子曰:“後生可畏”,孔子怕的是後生不知恥、不後勇,關起門來成?癔統?。(癔,壹種精神病,患者平時喜怒無常,感覺過敏。此病多由心理上劇烈的矛盾和巨大的壓力引起。亦稱“歇斯底裏”。

 《菜根譚》讀後感二

 寒假裏,給孩子買了壹本《菜根譚》讓她在寒假裏讀,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壹段語錄背後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於是借此機會我第壹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壹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壹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著我的內心,改變著我的心態,改變著我的生活,改變著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壹本《菜根譚》,壹部警世書,希望妳也能偷得壹點閑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人生隨著閱讀走入另壹番境界。

 《菜根譚》讀後感三

 在圖書館尋書的時候,我壹開始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感到很好奇,菜根譚,很有韻味。然後就翻看了幾頁,果真挑起了我的興趣。原來,《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壹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裏面的每壹句話都很有哲理,例如:靜中觀心,真妄畢見。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意思是說壹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覺得精神十分舒暢,應用自在之機油然而生;若這種真心能常有該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難以全消,於是心靈會感覺慚愧不安,到最後才幡然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出現。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就很需要獨自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能稱之為孤獨,這個時候就是自身審閱的好時機,能讓自己想懂壹些東西,由此身心愉悅。而過壹段時間也可能又郁悶起來,這個時候又在懷疑自己,也再次需要觀心去努力改善自己。

 每壹句哲理都應該好好斟酌,它們能教會我們很多很多道理,以免自己經常沈溺於懷疑郁悶之中,非常推薦這本書。

 《菜根譚》讀後感四

 《菜根譚》不啻為壹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為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範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壹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並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裏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為、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麽壹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舍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可見人們在同時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並非那麽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壹些混亂,就像壹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舍,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只字片語中,處處顯露著“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聖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汙,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比如:

 弄權壹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壹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壹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壹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為君子而設立的。君子會“寂寞壹時”,顯然世人並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勢者”,以至於使君子“寂寞壹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註底線,不太註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敵人,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聖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當樹立更加務實的傳統,應當關註地面上的事情,關照大多數的人性,用法律樹立壹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於太過下作。

 《菜根譚》讀後感五

 《菜根譚》壹書,朋友對此書極為推崇,將其譽為修身之書、智慧之書,我也曾想在閑暇之余仔細閱讀壹番,無奈世俗繁忙,壹向抽不出時光閱讀品鑒。

 近日,女兒的學校給孩子們發了這本書,並讓每個學生都要熟記裏面的資料。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壹段語錄背後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於是借此機會我第壹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壹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之所以以“菜根為名”,原因眾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認為這則源於宋代學者的壹句古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作者借此書表現了甘於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壹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仿佛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壹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著我的內心,改變著我的心態,改變著我的生活,改變著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貉,編民不讓王公”這段語錄對當今社會追逐富貴,互相攀比的思想有著十分強的教育好處。過去,我也壹向迷失在物質的欲望中,不斷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自我的心永不滿足,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總是奢望壹些潛力外的東西,日子過得浮躁而虛華。此刻,我明白了,物質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華的物質條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有穩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就應是快樂的,是富足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追求快樂的壹種心態,也是壹種處世的哲學。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總是不斷上演著失意和得意。這段語錄告訴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對於剛從銷售轉到綜合辦的我來說,此語可作為職場格言。應對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挑戰,只有加倍努力,將工作做得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努力,堅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持續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應對生活,應對工作,應對人生。

 壹本《菜根譚》,壹部警世書,期望妳也能偷得壹點閑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著文字飛翔,讓人生隨著閱讀走入另壹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