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這句話的理解:
國家以百姓安居樂業為繁榮的基礎;百姓有吃才能存活,所以民以食為天;食品以安全為前提;食品安全以質量為根本;誠信則是保證質量的基礎。
出處: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擴展資料
典故:
秦朝末年,有個書生叫酈食其,很有學問。他曾獻計幫助劉邦智取陳留,被封為廣野君。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霸。劉邦聯合各地反項羽力量,據守滎陽、成臯。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時建立的,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成為敖倉,它是當時關東最大的壹個糧倉。
在項羽猛烈的攻擊下,劉邦計劃後撤,把成臯以東讓給項羽。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
如果我們放棄成臯,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妳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壹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依計而行,終於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