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他的代表作品是《師說》,優秀的文章有:《雜說》、《原毀》、《進學解》、《答劉正夫書》、《送孟東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歸盤谷序》、《張中丞傳後續》等。
此外,他還寫有《柳子厚墓誌銘》、《寄柳子厚文》、《畫記》、《答李翔書》、《原道》、《原毀》、《原性》、《論天旱人饑狀》、《論佛骨表》、《送窮文》、《平淮西碑》等。
其詩主要有:《山石》、《汴州亂》、《南山》、《石鼓歌》、《陸渾山火》、《日食》、《題汴梁》、《題驛梁》、《題楚王廟》、《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飲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等。
軼事典故
1、斷齏畫粥
範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誌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壹些腌菜佐食。成年後,範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
壹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範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嚴謹治學
範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
第二天,範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妳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妳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妳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
範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妳看了,否則,我差壹點要失誤啊。”
3、教子扶危
範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範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壹次,範仲淹讓次子範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範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壹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範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
範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範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裏。”範仲淹立刻說道:“妳為什麽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範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範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