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國:南方。屈原《橘頌》:“後皇嘉樹,生南國兮。”
②江:長江。下文“湘濁”,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顏:紅顏,美色。下文“發皓齒”,言笑或歌唱。句意謂佳人不敢展示才華。
④俯仰:壹俯壹仰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此詩以“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開篇,作者就給我們描繪出壹幅佳人圖。這“佳人”生於“南國”,艷若桃花,光彩照人,傾國煩城。這兩句描寫給讀者展現了壹個靜止的純美的形象。
接下來,“朝遊江北岸, 日夕宿湘沘”,寫“佳人”的活動範圍,以展示她的動態。從靜態的南國佳人,到動態的“朝遊” “夕宿”,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屈原筆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品格高潔的橘,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朝騁騖兮江臯,夕弭節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來反觀本詩,“南國有佳人,這“南國”,恐怕不只是壹般意義上的方位標誌,而主要在於它用隱喻手段向人們展示著“佳人”的高潔品質。當詩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國”,從而使其具有了這樣的暗示意義之後,那麽“佳人”朝遊江比、夕宿湘址就不會再象某些論者所說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屢次遷徙,而具有了更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這種“朝遊” “夕宿”恰恰象屈原筆下的湘夫人壹樣,這壹切都是為了迫尋自己所鐘愛的戀人,這戀人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潔的品質,如花似月的容貌,為尋求理想而無休止奔波的誌向並不能感動和改變世俗的偏見。
後來“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尤其是被“佳人”視為第壹生命的“朱顏”在遭到“時俗”的鄙薄之後, “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負傾刻之間都顯得異常蒼白、異常脆弱, “誰為發皓齒”透示出壹種異常沈重的悲哀,壹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壹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潔的品質,壹方面又時時希望把這壹切獻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當這種願望經過現實的驗證表明其完全沒有可能性之後,“佳人”的時間緊迫感就顯得越來越嚴峻。
結尾的“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駒過隙,有限的青春年華敵不得住那悠悠不盡的時間。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憂思之中,司時也使詩人處於左右維谷,進退失據的二難之中。
總的來說這首詩有三層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詩人自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詩人懷抱奇才,仆仆移藩,終因無人調護君側,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詩人未登場,其憤激不平之情卻見於言語之外。這就是“借佳人為喻以自傷”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李善註:“此六篇,並托喻傷政急,朋友道絕,賢人為人竊勢。別京以後,在郢城思鄉而作。”
張玉谷:“此首傷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無人調護君側,而年將老也。通體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韻長。”
陳祚明:“簡切有情。”
王夫之:“清回純凈,然使李太白為之,發蒙振落耳。”
吳淇:“《雜詩》六首,似皆原本於《離騷》,吾不知其有意摹之歟?抑無心偶合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