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粵劇名曲

粵劇名曲

 粵劇名曲

 1. 《帝女花》

 2. 《紫釵記》

 3. 《西樓錯夢》

 4. 《白燕迎春》

 5. 《牡丹亭驚夢》

 6. 《三笑姻緣》

 7. 《李後主 》

 8. 《昭君公主》

 9. 《雷鳴金鼓戰笳聲》

 10. 《夢斷香銷四十年》

 11. 《柳毅傳書》

 12. 《樓臺會》

 13. 《九天玄女》

 14. 《山伯臨終》

 15. 《客途秋恨》

 16. 《三看禦妹》

 17. 《醉打金枝》

 18. 《昭君出塞》

 19. 《蝶影紅梨記》

 20. 《血濺烏紗》

 歷史起源

 粵劇的形成時間,有以下四種觀點:

 (1)形成於南宋。陳非依在其《粵劇六十年》中指出:“南宋末期,南戲傳入廣東,成為最早的粵劇。”梁沛錦也認為:“從粵劇發展淵源來說是悠久而又深遠的,簡括地說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2)形成於明代中後期。賴伯疆、黃鏡明合著的《粵劇史》認為:佛山的瓊花會館建立於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是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粵劇發展至此已經基本成為壹個大劇種了”。

 (3)形成於清代前期。王兆椿《從戲曲的地方性縱觀粵劇的形成與發展》壹文,將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出現的“廣腔”看作粵劇歷史的第壹階段。

 (4)形成於清中葉或中葉以後。歐陽予倩在《試談粵劇》中認為,廣東的本地班和外江班並立的時候可以看作粵劇奠定基礎的時候。外江班逐漸退出廣東舞臺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歐陽予倩認為粵劇形成於清中葉以後。何國佳在《粵劇歷史年限之我見》中認為粵劇產生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也有學者認為粵劇歷史應從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李文茂起義(或稍前)算起的觀點,也屬於此列。粵劇的歷史始於唱梆子,約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之後又吸收了二黃,成為“皮黃系統”的壹員。

 歷史發展

 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廣州地區民間好尚戲曲,外來戲班演出頻繁,並有眾多本地子弟參加演唱,孕育了粵劇的種子。

 清初出現被稱為“土優”的本地戲班及其演唱的“廣腔”,為粵劇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清中葉至嘉慶、道光年間,粵劇在本地班既向外江班吸收、借鑒,又相互競爭中逐漸形成。

 清雍正五年(1727年),北京名伶張五,人稱攤手五,因躲避清遷的追捕,化裝易服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劇昆曲教授紅船子弟(粵伶以紅船為交通工具,“紅船子弟”便成為粵劇藝人的代稱),建立“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

 清中葉時,粵劇傳入雷南路地區,即高、雷、廉、瓊等下四府,故又稱“下四府”粵劇。

 清鹹豐年間,粵劇傳入廣西。

 清光緒年間,粵劇的名稱出現。

 1912年前後,粵劇演出基本上改用廣州方言[2]。

 辛亥革命後,粵劇受文明戲、話劇的影響,20年代以後又受西方現代電影藝術的影響,從而引進了時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樂,除使用民族樂器演奏外,還使用了小提琴、電吉它、爵士鼓、小號等,並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粵語演唱。

 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和國剛剛成立不久,藝人積極挖掘優秀劇目、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壹批新藝人。

 1953年,廣州粵劇團成立。

 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稱號。

 1958年,廣州地區9個粵劇大班合並成立了廣東粵劇院。

 1960年,廣東粵劇學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