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壹名魅力教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文明征服愚昧,先進代替落後的偉大變革中,人們始終不會忘記教師的貢獻。是她使人類文明的火種生生不熄,代代相傳,所以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種贊譽,是當之無愧的。教師也因此成為美的化身。在提倡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如何與時俱進,讓自己充滿魅力,“美”化自己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壹、形象美,充滿美者的魅力。 教師崇高形象的塑造,即包括壹個人外在氣質、服飾、言談和舉止,更重要的是反映教師豐富的內心世界,即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情操、業務修養和審美素質等,是表裏統壹的結果。這也是新課標形勢下對教師的要求。況且,“師”者本身就意味著作為教師必須有供人效法的品質,所以名人有言曰:“師者,人之楷模也。”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道:“教師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礎。”可見,為人師者,即要樹立師表形象,方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為教師“不是使用物質工具去作用於勞動對象,而主要是自己的思想、學識和言行,以自己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過示範的方式直接影響著勞動對象”,這就要求教師的著裝應該是質樸大方,富有文化內涵的;教師的壹舉壹動都必須是優雅得體的、瀟灑大方的;教師的語言、眼神、表情等都應該是道德高尚與和諧的象征。如果教師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言行粗魯,思想猥瑣,那就只能如馬卡連柯所說:“從口袋裏掏出揉揉的臟手帕的教師,已經失去當教師的資格了。”所以教師優雅的風度,得體的舉止,高雅的談吐,充滿為師者的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情操美,充滿賢者的魅力。 情操美,主要指的是教師的道德情操即職業道德。“學高為師,德重為範”。因為教師的道德個性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緘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壹種教育力量”。教育家呂型偉在上世紀末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他還指出:“人類最大的危險也不在核雲蓋頂而在於人類心靈的殘缺,在於道德的墮落。”而教師正是擔當塑造靈魂,澆灌道德,播種善良的重任的人。因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其言行品質、為人處事都被學生追學效仿,其意誌、情感、信念無壹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壹個社會的道德風貌如何,與這壹社會的教育質量,或者說教師的道德素質有著直接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弗行。”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美好道德和情操感染熏陶學生。道德美還表現在淡泊名利上。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教師的機會和責任時就曾經說過:“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功利且,沒有尊容的事兒,教師所得到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不論任何環境和條件都不能成為把教師勞動功利化的理由。”可見,教師的職業本身就是服務的職業,本身就充滿了奉獻和犧牲。教師也只有在教學雙方互動之中拋棄壹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種顧忌,沈浸在藝術的創造過程中,才能達到“孔顏樂教”的境界。因而教師保持壹顆不愛虛名,不慕虛榮的平常之心,耐得住寂寞,看輕別人所看重的,看重別人所看輕的,用自己的道德個性熏陶學生的道德個性,從而展現為師者崇高的道德魅力。 三、智慧美,充滿智者的魅力。古希臘普魯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說過:“頭腦不是壹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壹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者用智慧撞擊智慧,用思想點燃思想,用激情燃燒激情的過程。這裏所說的智慧美主要是指教師的才能學識而言的。要教書育人,就要有過硬的專業功夫和嫻熟的教育技能,方可“傳道、授業、解惑”。因為“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缺少才,言傳身教只能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誇美紐斯曾經指出過:“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別人成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辯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別人成為能言善辯者。”倘使壹個語文教師詞不達意,斷章取義,甚而鬧出“愛莫能助”即“我愛妳卻不能幫助妳”之類的笑話,也就難免要失業了。尤其在新課改的今天,沒有真才實學,又何以能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的確,“不學無術的教師,消極地指導別人的人是沒有軀體的人影,是無雨之木,無水之源,無光之燈,因而是空洞無物的”。所以,要成為良師,非得博學多才,精益求精不可。當然這就離不開“以人為本”、“因人施教”、“敢於創新”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思維。教師只有擁有美的智慧才能育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當今時代是壹個良師輩出的時代,教師只有在新課改中充滿師者的魅力,充滿美者的魅力,充滿賢者的魅力,充滿智者的魅力,才能超然脫群,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