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懶於天賦。下面是名人勤奮的經典小故事,歡迎閱讀。
名人勤奮的經典小故事篇壹:達芬奇學畫的故事達?芬奇十四歲那年,到佛羅倫斯拜著名藝術家弗羅基俄為師。弗羅基俄是位很嚴格的老師,他給達。芬奇上的第壹堂課就是畫雞蛋。開頭,達。芬奇畫得很有興致,可是以後第二課,第三課,老師還是讓他畫雞蛋,這使達。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雞蛋,有甚麽好畫的?有壹次,達。芬奇問老師:?為甚麽老是讓我畫雞蛋老師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壹樣的,即使是同壹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壹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圓熟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很受啟發。他每天拿著雞蛋,壹絲不茍地照著畫。壹年,二年,三年達?芬奇畫雞蛋用的草紙,已經堆得很高了。他的藝術水平很快超過了老師,終於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達?芬奇在學畫時,曾隨老師安希莫尼湖寫生,為壹間教堂繪畫壹幅名叫《基督的洗禮》的油畫。到了希莫尼湖,老師突然病倒了,沒有辦法,只好讓達。芬奇代為完成油畫剩下的部分。當油畫全部完成後,教堂的人看到這幅畫,不禁贊嘆說:?好極了!這幅畫畫得實在太好了,尤其是這壹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著畫的左下角,而這壹部分,正是達。芬奇代畫的。
名人勤奮的經典小故事篇二:王充書鋪讀書立誌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只要讀上壹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壹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幹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壹冊又壹冊書,跑了壹家又壹家書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後,對於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壹點,寫壹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名人勤奮的經典小故事篇三:餵雞求學的諸葛亮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壹只公雞,公雞壹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壹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壹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壹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壹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壹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麽搞到這麽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妳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只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壹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妳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壹五壹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壹楞,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名人勤奮的經典小故事篇四:安徒生的故事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島上的壹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裏住著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壹塊兒玩。
父親看在眼裏,氣在心裏,但是壹點也沒有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松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妳玩,爸爸來陪妳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壹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麽壹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壹個小博物館似的,墻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壹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壹幅風景畫父親常給安徒生講《壹千零壹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壹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裏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制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
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和鞭撻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都是與他小時候的這段生活經歷有密切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