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菜根譚文言文及字釋

菜根譚文言文及字釋

1. 菜根譚白話文,或譯文,現代文,

菜根譚 原文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譯文責備別人的過錯不可過於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承受。教誨別人行善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是否能做到。

原文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情怡性;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譯文盡心盡力做事本是壹種好的品德,但如果過分認真而致心力憔悴,就會使精神得不到調劑而喪失生活樂趣。

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本是壹種高尚情操,但如過分清心寡欲,就對社會人生少有貢獻。原文人情反復,世路崎嶇。

行不去處,須知退壹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譯文人情冷暖變化無常,人生道路崎嶇不平。

因此當妳遇到走不通的路時,必須明白退壹步的做人之法;當妳事業壹帆風順時,要有禮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原文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譯文要制服外在的邪惡,必先制伏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心的邪惡降服之後自然安穩不動,那麽壹切外在的邪惡自然不起作用。要控制外來的橫逆之事,必先控制自己浮動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控制以後自然不會心浮氣躁,那麽外來的橫逆之事自然不能侵入。

原文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受病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

譯文肝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見;腎染上疾病,耳朵就聽不清。病雖生在看不見的內臟,但癥狀卻發作於能見的地方。

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沒有過錯,必須從看不見的細微處下慎獨功夫。原文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

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譯文如果家人犯了什麽過錯,不可隨便大發脾氣,更不可以冷漠的態度置之不理。

如果所犯過錯不好直說,就借其他事情暗示以使之改正;如果無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耐心等待時機再殷殷勸告。因為諄諄善誘,就像春風壹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就像曖流壹般能融化凍如石塊的嚴冰。

充滿和氣的家庭才是模範家庭。原文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

處順境中,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譯文壹個人如果生活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中,那周圍所接觸到的全是有如針炙醫藥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會使妳敦品勵行,把壹切毛病治好。

壹個人如果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順境中,那就等於在妳面前擺滿了刀槍利器,在不知不覺中使妳的身心受到傷害,走向失敗之途。原文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

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譯文不要輕易責難他人所犯的小過,也不要隨便揭發他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要對他人以往的錯處耿耿於懷。

這三大做人的原則,不但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意外的災禍。原文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譯文用人要寬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為妳效力的人也會設法離去。交友要選擇,而不可太泛濫,那此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

原文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譯文在動亂局勢中,要把握自己,站穩立場,才不致於被狂濤巨浪所吞噬。

處身於姿色艷麗中,要眼光遼闊,把持情感,才不致於被美色所迷惑。當事情發展危險時,要急流勇退,以免陷入泥中不能自拔。

原文事稍拂逆,便思不知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譯文事業不順而身處逆境時,就應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樣就不會怨天尤人了。事業如意而精神松懈時,就應想想那些比自己更強的人,這樣就自然振奮起來。

原文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譯文不要在高興時,不加考慮,隨便對人許諾;不要在醉酒時,不加控制,不要在疲勞時,放任疏懶,做事有始無終。

原文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路。譯文嘴是心的門戶,如果門戶防守不嚴,家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

意誌是心的腿腳,如果意誌不堅,就會搖擺不定走上邪路。原文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

譯文對待別人要寬厚,當別人犯過錯時,要像他沒犯過錯壹樣原諒他,這樣才能使他心平氣和地改正過錯。要求自己要嚴格,應在自己無過錯時,設法找出自己的過錯,如此才能使自己德業進步。

原文 *** 火熾,而壹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壹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如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譯文當 *** 烈火般燃燒時,只要想壹想生病的痛苦情形, *** 立刻變成壹堆冷灰。當功名利祿蜂蜜般甘美時,只要想壹想走向死地的情景,名利就會味同嚼蠟。

所以壹個人要經常想到疾病和死亡,也可以消除罪惡之念而增長德業之心。原文人情聽鶯啼則喜,聞蛙鳴則厭,見花則思培之,遇草則欲去之,但以形氣用事。

若以性天視之,何者非自鳴其天機,非自暢其生意也。譯文人之常情,聽到黃。

2. 洪應明《菜根譚》全文

菜根譚 〔明〕 洪應明 余過古剎,於殘經敗紙中拾得《菜根譚》壹錄。

翻視之,雖屬禪宗,然於身心性命之學,實有隱隱相發明者。亟攜歸,重加校讎,繕寫成帙。

舊有序,文不雅馴,且於是書無關涉語,故芟之。 著是書者為洪應明,究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日,遂初堂主人識 修 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壹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壹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壹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從靜裏密操持,非心自息。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 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能輕富貴,不能輕壹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重壹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

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紛擾固溺誌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

故學者當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適誌恬愉,以養吾圓機。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身不宜忙,而忙於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於收攝之後,亦可鼓暢天機。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糜。

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誌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壹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網天羅。 壹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壹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 。

故君子於壹蟲壹蟻不忍傷殘,壹縷壹絲勿容貪冒,變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焰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壹化齊之妙。

心是壹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

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性命的我要認得真,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欲不入。

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汙瀆之不能容納。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鬼報;紅顏失誌,空貽皓首之悲傷。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

人胡猛然轉念哉! 立百福之基,只在壹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義之門;馳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壹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雪,才為火內栽蓮。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情之同處即為性,舍情則性不可見,欲之公處即為理,舍欲則理不可明 。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絕欲,惟期寡欲而已。

欲遇變而無倉忙,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欲臨死而無貪戀,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 壹念過差,足喪生平之善;終身檢飭,難蓋壹事之愆。

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 應 酬 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 士君子之涉世,於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於物不可重為愛憎,愛憎重,則意氣精神悉為物所制。

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心體澄徹,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賞在麗日 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 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蘿蔦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攀之恥 。

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

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 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伺察以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養智;奮迅以為速者,多因速度 而致遲,故君子以重持輕。

士君子濟人利物,宜居其實,不宜居其名,居其。

3. 2篇文言文及釋翻

(壹)

(許)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曰:“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辭去,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饑渴,然遭世亂,且.貧無書。嘗從日者家見《書》疏義,因.請寓宿,手抄歸。夜思晝誦,身.

體而力踐之,言動必揆

諸義而後發。家貧,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

(二)

(李)德輝字仲實,適歲兇,家儲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莧而食之。德輝天性孝悌,操履

清慎,既就外傅,嗜讀書,束於.貧,無以自質,乃輟業。年十六,監酒豐州,祿食充足甘旨,有余則市.筆劄錄書,夜誦不休。已乃厭糟曲,嘆曰:“誌士顧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隱不足.以悅親善身,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乃謝絕所與遊少年,求先生長者講學,以卒其業。

(壹)

許衡字仲平,是懷州河內人。七歲進入學堂開始學習,老師教給他章句,他問老師:“讀書是為了什麽?”老師回答說:“為了科舉考取功名罷了。”他又問“:僅僅為了這個嗎?”老師大為驚訝。每次教授新課,他都要詢問主旨。時間長了,老師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聰明不同尋常,以後壹定會超過常人,我不適合做他的老師了。”於是就離開了,這樣總***更換了三位老師。稍微長大以後,他熱愛學習,然而遇上亂世,並且家裏貧窮沒有書籍,曾經在別人家裏見到《書經》的註疏,於是就請求留宿下來,親自抄寫書籍。夜晚思考,白天誦讀,親身實踐,閱讀時壹定要搞清楚書的大義。家裏貧困,吃米糠和野菜,他也泰然處之,誦讀的聲音在窗外都可以聽到。

(二)

李德輝字仲實,恰好遇上災年,家裏儲存的糧食只有五升,他的母親舂蓬稗,挖野菜來吃。德輝生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節操高尚。到外傅任職,嗜好讀書,因為家貧,沒有辦法完成學業。十六歲,到豐州任監酒,俸祿和糧食很充足,有剩余的他就賣掉,買來紙和筆抄書,晚上誦讀不停息。後來厭惡糟曲,慨嘆說:“誌士怎能安於這樣呢?做官不足以輔佐君主造福百姓,隱居不足以愉悅親人獨善其身,天地之間人能活多久呢?默默無聞,跟腐朽的草木壹樣!'於是謝絕了與他交遊的青年人,跟隨先生和有德行的人講學,完成自己的事業。

4. “菜根譚”三字何意

(供妳參考) 洪應明,字自誠,明朝萬歷年間人,其生卒年月、籍貫和生平事跡無可考。《菜根譚》是他晚年所著的說禪勸世的作品。

書名的由來,也是其說不壹。據作者友人於孔兼的序說:“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山通理達天的序言則說:“其首命名題又不知何所取義,將安序哉?竊擬之曰:菜之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但此書所說‘世味及出世味皆為培根之論,可弗重軟?’又古人雲:‘性定菜根香’,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如此書,人多忽之,而其旨唯靜心沈玩者方堪領會。”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所刊釋宗演《菜根譚講話》所載福田雅太郎的序中說:“中國宋代儒者任信民(應為汪信民)說,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三種說法並列於上,讀者可細加品略。

做為隱士的洪應明,集釋、道、儒之大成,其《菜根譚》中既有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又有清凈無為、四大皆空的佛、道思想,更有追求進取而無可奈何的矛盾,品讀時應深思把握。

《菜根譚》版本較多,出入頗大,此據明覺迷居士汪乾初校本、乾隆間岫雲監院刻本、臺灣馮作民先生整理的《白話菜根譚》等匯編整理而成,屬目前最完全版本。

5. 洪應明《菜根譚》全文

全文: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

可見天地不可壹日無和氣,人心不可壹日無喜神。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

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蔾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

蓋誌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白話譯文: 壹個人的耳朵假若能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裏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的好教訓。

反之,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壹生葬送在劇毒之中了。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裏的日子裏,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

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壹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壹天沒有歡欣之氣。美酒佳肴和大魚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實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飯;標奇立異,超凡絕俗的人,都不算人間真正的偉人,其實真正的偉人只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

恰如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壹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壹時壹刻也沒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奔馳,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恒不變的。

所以壹個聰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閑暇時胸中要有壹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 忙碌時也要做到忙裏偷閑,享受壹點生活中的樂趣。

壹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己獨自靜靜坐著觀察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覺得精神十分舒暢,應用自在之機油然而生。 若這種真心能常有該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難以全消,於是心靈會感覺慚愧不安,到最後才幡然悔悟而有改過向善的意念出現。

能夠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壹般清,純玉壹般沌白。 而講求穿華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們大多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

因為壹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壹個人的節操都在貪圖物欲享受中喪失怠盡。 出處:出自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洪應明,生平事跡不詳。據推測,他很可能是金壇縣人士,是壹位久居山林的隱士。

該書成書和刊行的時間可能在萬歷年間的中後期或末期。這時,神宗皇帝治國無道,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

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有識之士的思想異常沈悶,無法從當時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於是就會有人形諸筆墨,表達時代的心聲。 《菜根譚》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尤其註意從社會文化心態的調整角度出發,圓心闡述,可謂卓具識見,中國歷史上產生過眾多的思想流派,在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會文化心態的規範。

但是,社會幾乎全不理會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強食,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傳統文化品位之高,社會流俗層次之低,無異於天壤之別。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

6. 菜根譚譯文

我讀《菜根譚》是壹個偶然的機會,壹日在書市閑逛,瞅見壹堆裝幀精致的藍皮仿線裝書,出於職業習慣[郭吉軍1][郭吉軍2],隨手拈起壹本,原來是某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古代珍藏文庫,手上這本正是《菜根譚》,飛目瀏覽幾行,便被它吸引住,站在櫃臺前看了半點鐘之久,惹得那書老板朝我直翻白眼。

為避免書老板急火攻心,我只得掏錢買了壹本,回家後便借壹輪斜陽,就壹杯香茗,將書細細讀將起來。 不讀則已,壹讀便覺心中塊壘俱消,頗有看破世事、茅塞頓開之感。

首先, 作者還初道人的文字功力了得,通篇四六句子,俱是“眼前景致口頭語”,但意旨深遠,“蓋極高寓於極平”,發人深思是矣。 讀罷掩卷,反思以前對事物多有處置不當之處,從此每日多了些“三省吾身”,我想這便是《菜根譚》壹書給人的益處罷。

處世哲理的書也讀過壹些,記得年輕時讀過壹本《增廣賢文》,很通俗,對於做人有非常實用的指導作用。回過頭來看,比較《菜》書還是略嫌膚淺,文采也稍遜壹些。

據有關資料記載:《菜》書系明代洪應明先生本於陽明心學而融通儒、釋、道三教而作,通篇掇取三教精華,以出世之心而履入世之行,探索人性之本原,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對於引導人們為人處事仍然具有非常明析的指路燈作用。據說,該書書名乃根據宋人汪信民所言:“如咬得菜根可做百事”而來,可見古人很早就認定為人之道當決定人的事業之興衰。

清康熙年間此書曾被皇家作為內廷子弟教科書而刊印。近年更被日、韓企業界奉為圭臬,作為企業管理及人際協調方面的典籍而參照。

但原作者所處時代正是明朝由盛轉衰時期,因此書中也時時流露壹種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消極情緒,道家那種追求清靜無為、慎獨退隱的觀點始終彌漫在字裏行間,這壹切都是與當今火熱的商業社會追求進取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另外,作者作為封建時代的士人階層的代表人物,有些觀點也顯得較為迂腐與頹廢,如不加批判地全盤吸收,恐會落後於時代。

遍覽坊間,《菜根譚》壹書已有多種版本,近年更日益興盛,品類繁多,各有千秋,其中以助讀與譯註原著的形式為多,均是從正面意義上給予原著以直接的闡述與解釋。 本人在閱讀過程中,嘗有批註圖釋之沖動,有時信手塗鴉,日積月累,竟也小有規模,與朋友傳閱,皆稱有趣,並鼓勵我結集出版。

書名喚作“歪批”,吾本意卻並非叫板先賢,乃是借古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是矣!該書眉批中兩句:“正理歪批,誰解其中奧妙;胡塗亂畫,另有精彩十分。 ”當是本書宗旨。

還初道人原著當是正理,歪批也未必不正;原著只是由頭,歪批乃是借由頭而言他。看官諸君萬不可將批註作為原著之譯註來讀,若如此,就折殺我的壹片苦心了。

至於歪批中對時弊的壹些針貶,皆是出於希望國家更強盛、法治更廉明、民心更純樸的初衷。 如今坊間"水煮”名著版本甚多,屏幕上“戲說”歷史之風盛行,孰優孰劣,真偽難辯。

但發行量與收視率是擺在那裏的,不管專家學者贊許也罷,不屑也罷,百姓們自是津津樂道。所謂中華文化,向有適時通變,雅俗***賞的傳統。

此種趨勢,是否像征著“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互為彌補之潮流,當有專家、學者作專門研究,用不著某在這裏“寒婆婆操臘心”,拙作只當是在“水煮”盛宴中增加的壹道麻辣菜,既已泡制完成,壹切任人評說了。 吾非專業的文史工作者,專業與傳統文化研究也相距甚遠,今作此書不過是偶感興趣而已。

遣詞造句之間難免有東施效顰之誤,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書中所附插畫,皆信手塗抹之作,只為增添看客閱讀興趣而已。

回頭壹看,似有跟題太緊之嫌,擬多些“清冷意味為好”。 附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