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

 走過那麽多路,看過那麽多書,壹定有很多感慨和見解。為您提供“《自由在高處》讀後感”作為參考,希望這篇讀後感能幫助您找到更好的靈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壹)

 邂逅這本書,緣於分享"讀書沙龍活動。"壹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以獨立之誌,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熊培雲用他的文字,在筆端讓觀眾恢復壹種疼痛感;他說的每壹句話,成為推動社會變革過程中最後的壹根稻草。自由,壹個極具思想高度的詞語,熊培雲用壹種親和平緩的語言向讀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強加於人".讀罷,深深地被書中的自由和赤誠所打動。

 自由是什麽?如何達到自由?多少人以此為畢生追求。帕特裏克呼喊過:"不自由,毋寧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熊培雲卻堅持:"不自由,仍可活。"——"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妳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真正偉大的革命,不在於解開枷鎖,而在於打破枷鎖,為自由擔起責任。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壹個跳蚤實驗:分設壹個參照組和實驗組,最開始的時候,參照組和實驗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況下跳起3米高,15分鐘後,在實驗組1米高的地方放置壹塊擋板,不管怎麽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掙紮,無法跳得更高。再過15分鐘,取下擋板,實驗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夠隨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卻只能永遠在1米高處跳動了。說明類似結果的實驗很多,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望文生義,"習得性無助"即是人在壹個長期生活的環境中感受到的壹種面對現實的無助感。而這個概念也恰恰可以用來解釋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我們必須承認,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先賢確實走過很多荊棘道路,帶給我們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但也會發現,我們的國度似乎隱隱約約能感受到壹種壓迫性的緊張感。舉個例子,"洋節"和"土節",都是壹種精神領域的公***產品,卻有人假借"愛國"與"愛傳統"之名"驅逐異端",時刻保持警醒、提防資本主義企圖通過文化"和平演變".而從小處,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壹種思想,"認真讀書才能出人頭地","考上大學就能找到壹份體面的工作",我們好像自小就被驅趕著跑步前進從而形成壹種思維定勢:要跑在人前才不致於落後。這樣的觀念會讓自己疲於奮鬥,卻未曾思考奮鬥的意義為何;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放棄心中曾經萌芽的大膽新奇的念頭卻只能墨守成規;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在張揚個性與畏首畏尾的掙紮中最後選擇了後者。人大概就是這樣給自己套上了枷鎖,成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亞寫在《哈姆雷特》裏的寫道:"人類是壹件多麽了不得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麽像壹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像壹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的不太自由的環境裏,如何把自己解脫出去。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為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質不壹定會對綁匪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壹種可怕的綁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妳只代表妳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嫁雞隨雞"、"逆來順受";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壹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妳所想的那樣。國家之間的確存在利益競爭關系,但是,周遭並沒有充斥著對妳的種種排擠。據我所知,我們眼中的那些"文明國家"也在壹直絞盡腦汁改進自己的問題呢。不按大眾認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壹定會完蛋。喬布斯說:"妳須尋得妳所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才會有激情。妳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襲別人,妳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間上遠離國家,可以在時間上找回自己。

 當然,實際情況是,即使妳告訴自己高塔裏沒有監視者,鼓起勇氣去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有時候妳驚喜地發現妳的確是自由的,而有的時候,那看得見的枷鎖仍然讓人進退失縮、左右為難。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側面,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不管是直接沖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蔔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沈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給,只有解放自己的心靈,尋得自己的歸屬,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

 我相信,每壹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二)

 《自由在高處 》這是壹本2011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獎獲圖書。

 自由,每個人都在向往,帕特克裏曾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雲卻說:"不自由,仍可活。"自由與自救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我們每個人每天幾乎都在自由與自救中糾結著、矛盾著,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另壹種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會經歷壹個個轉型期,在這個轉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種利弊中糾結著、徘徊著。熊培雲告訴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妳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精心而立,不難發現,在我失意時,《自由在高處 》有我心靈的契合:"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當我困惑時,《自由在高處 》給我指引:"沒有誰的人生可以復制,妳也沒有必要去復制,妳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時代也壹樣,沒有誰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時代。人們總相信眼見為實,卻忘了提取意義時存在的視覺盲區。" 當我自滿時,《自由在高處 》給我警醒:"有什麽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麽樣的目光。傳播學理論同樣認為,任何意義的完成,關鍵在於信息的接收者。壹方面,它意味著我們因此獲得了解釋生活的主動性。另壹方面,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因為自己的偏見對信息發送者進行觀念上的附會與迫害。"

 這本書是壹本適合慢慢閱讀的書籍,翻開的每壹頁,看到的每壹句,都是壹種人生的啟迪和對自由另壹種詮釋。他用壹種獨特的語言將我們視若無睹或仿徨無計的問題都壹壹剖析開,讓我們無形頓挫,更讓我們看到了物質的本身以及問題的核心。我們不去評判他本身的對錯,只是跟著這樣壹位作者領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壹種迷人風采。而且我相信,每壹個人為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處》讀後感精選(三)

 《自由在高處》是壹本有思想的書,讀了這本書,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珍貴的思想,我們能夠用更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我們甚至能夠通過這本書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來解放自己。《自由在高處》不是簡單的社會評論,作者熊培雲在評論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不斷地啟發讀者,讓讀者不得不懷著批判與質疑來閱讀這本充滿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壹點時間快速地瀏覽這本書,這不是壹本需要每壹句都得細細品讀的美文集,妳只要用心去品味,這本書就能給妳帶來非凡的感受,妳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思考書中談及的自由與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那些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麽成為自己,要麽壹無所成。"這是此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壹句話。"領導自己的人生"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學生能領導自己而不是被分數所領導呢?也許多數人會說沒有分數就沒有以後考學的保證,但如果我們壹直只被分數所領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去走我們向往的那條路,那麽我們無疑會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財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著。

 社會上有太多希望帶領千軍萬馬的人,但他們往往連自己都無法帶領好,正如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腐敗官員,或許昨天他還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地呼籲大家反腐反貪,希望帶領著大家堅定正確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卻因貪汙被打下馬。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無形的枷鎖;但自由過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責任的邊界。

 在這個圍繞自由的話題中,作者還談及了那位在瓦爾登湖離群索居的梭羅。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羅這樣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害怕時間的不夠用,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偽裝自己,我們可以盡情思想,在這安靜的環境中獲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裏,妳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裏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於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我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