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孤 臺 下 清 江 水 ,
中 間 多 少 行 人 淚 。
西 北 望 長 安 ,
可 憐 無 數 山 。
青 山 遮 不 住 ,
畢 竟 東 流 去 。
江 晚 正 愁 余 ,
山 深 聞 鷓 鴣 。
作者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後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郁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誌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並稱“蘇辛”。
註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裏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誌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壹。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誌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後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誌,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壹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壹波三折,極盡回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註意安定民生。壹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壹帶。晚年壹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壹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遊壹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說:“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壹日無欲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壹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壹些文學傾向。他說:“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說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說:“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說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說:“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說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壹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